【长三角书法名家巡礼】刘小晴:和书法学习者说几句

【长三角书法名家巡礼】刘小晴:和书法学习者说几句
2020年03月28日 11:37 新浪网 作者 扬子晚报

  【编者按】“长三角书法名家巡礼”跟大家见面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9年5月1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深入推进重点领域一体化建设,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升产业链水平。那么,我们的艺术、尤其是书法艺术,如何与时代共振、如何反映人民的呼声?为了引领艺术在当代的发展、大笔书写时代篇章,《扬子鉴藏》特开辟“长三角书法名家巡礼”专栏,首批将推出上海的书法名家,本期推出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顾问刘小晴先生。

【长三角书法名家巡礼】刘小晴:和书法学习者说几句

  刘小晴,1942年6月出生,号一瓢,二泉,斋名“一瓢斋”,上海崇明人。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钱瘦铁、应野平、胡问遂,善工楷、行。

  曾任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书画出版社《书法》杂志副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为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顾问,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海上兰亭书法院院长,上海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上海沪东书院院长,等。

  刘小晴不仅是享誉全国的书法家,还是当代著名的书法理论家,书法教育家。其楷书首屈一指,小楷更是独步书坛。刘小晴在书法艺术、书法理论研究和书法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就。

  作品参加了一至七届中国书法展和数十届上海的各类展览。如上海书法小品展、上海书法篆刻大展、第六届上海国际书法展、上海纪念沈尹默书法展、上海现代书法展、中日现代书法交流展、上海百家书法展、中国书协会员精品展览等。刘小晴一生著作等身,出版有《少年小楷习字帖》、《中国书法技法述要》、《书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中国书学技法评注》、《怎样写行书》、《行书基础知识》、《小楷技法指南》、《书法技法简明图谱》、《刘小晴小楷历代名赋集》、《豫园诗存楷书字帖》等。

  刘小晴德艺双馨,坚持让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是人民艺术家的典型代表。刘小晴一生乐善好施。2018年12月8日,刘小晴书法工作实在秋海堂文化艺术中心正式揭牌,依托工作室开展扶贫公益、书法教育、书法传播交流等活动。其中,刘小晴老师设立500万元艺术基金,一次性向云南省红河州捐赠100万元,并于2019年4月亲自前往云南,现场捐赠扶贫。此事在上海文艺界引起广泛好评。

【长三角书法名家巡礼】刘小晴:和书法学习者说几句
【长三角书法名家巡礼】刘小晴:和书法学习者说几句

  刘小晴:和书法学习者说几句

  我自退休后,闲居市郊,小区内绿荫繁茂,每日清晨,有一黄莺频啼数声,似与我结识相约,催我起身。盥洗既毕,遂于书房内焚清香,啜苦茗,取架上之旧帖把玩之,看到会心处,则心中欲书,手下技痒,乃铺纸濡墨,于静坐中作楷书十数行,或作行草数纸,殊觉平矜释躁,笔墨间有无穷乐趣。遗憾的是,我对自己的作品并不满意,“眼中有神,腕下有鬼”,非余不知,实因我才气有限,心中之所想,很难奔赴于手下,深感作书之难,是很难用语言来形容的。尽管我不能臻达自己理想中的境界,但我对书法艺术的爱好依旧是一往情深,虽终老而不以为倦,我想这正是书法艺术的真正魅力之所在吧!

【长三角书法名家巡礼】刘小晴:和书法学习者说几句

  艺术不仅是一种消遣,也是一种寄托。昔之张旭,将人生中的愉佚(同“愉逸”,笔者注)、思慕、窘困、潦倒、失意、落魄在他的草书中宣泄,这正是一种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其作品才能动人。二晋人士,态致萧散,风流相扇,以清简为尚,以虚旷为怀,故其落笔散藻,以韵相胜,作品亦能耐人寻味。由是观之,艺术创作只有超然于功利之上,抱着一种游戏三昧的精神,才能臻达完美的境界。艺术创作的本质是游戏,学书内可以乐志,外可以养身,陶逸性情,悠然自得,腕底自有无穷之风情。

【长三角书法名家巡礼】刘小晴:和书法学习者说几句

   艺术又是一种很严肃的创作活动,充满着艰辛、彷徨、疑惑。古之书家,博学余暇,游手于斯穷一辈子精神赴之,几乎是达到了一种如痴如狂如醉的地步。这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其作品才能出入风雅,在书法的审美领域中自僻蹊径,独领风骚。纵观我国的书法史,虽气运推移,文质迭尚,一代有一代之风气,名家云蒸,高手如林,但无不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推陈出新,在传统的基础上自创风格。他们的作品在历史的检验下焕发出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因此,研究和总结他们的理论心得,研究他们的创作方法、笔墨技巧和审美观念,其目的在于从他们的成败得失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书法实践。

【长三角书法名家巡礼】刘小晴:和书法学习者说几句

  一个书家在他的一生中无非是训练“手”与“眼”两样东西。“手”即笔墨技巧和传统功力,要以最大的勇气深入传统中去,从十八层地狱一层层做将出来,真仙古佛,慈容道貌,自千修百劫中得来方是真实相。这是一种微观的研究方法,要从一点一画学起,苦尽甘来,胆识始定,笔墨虽出于手,实根于心。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还要有独立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审美理想,训练眼要高踞于三十三天之上,纵横博览,雄视古今,唯品高则寄托自远,因学富则挥洒不凡。这是一种宏观把握的研究方法,虚心以玩往迹,澄怀以参名理,其作品才能臻达高雅的境界。因此,作为一个初学书法的人来说,入门要正,立志欲高,路子一差,学道入魔,则愈骛愈远,野孤惑世,而入不可救药的地步。故学业之法,最忌慕远贪高,逾级躐等,二坐犯舍本图末、急功近利之弊。

  初学书法当脚踏实地,以沉着为本;而锻炼一个书家沉着功夫最理想的书体是楷书。广义的楷书包括隶篆,皆以端庄平正为主,篆为圆笔之本,隶为方笔之源,打基础可学唐碑,求变化可继临北碑。楷法既立,流溢为行草,则自可入痛快淋漓之境。初学书法,可择定一家,或从唐人楷法入手,或从隶篆入手,矢精专一,笃志不分,平其争竞躁戾之气,息其机巧便利之风 ,亦步亦趋,扎扎实实从形似中求笔法。在这一阶段,最忌见异思迁。临池日久,腕力渐生,此亦知常远变之道也。

         初学书法要培养自己的兴趣,要真欢喜。“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是兴趣之处兆,能于空闲时于书肆中寻碑问帖,寻师访友。每获一帖,则欣喜如狂,棐几三展,明窗百回,是兴趣之渐浓。酷爱书道,虽富贵不足以惑其心,虽窘困不足以移其志,是真欢喜也。兴趣的培养在于真正体味到审美的愉悦和创作的甘苦。此处亦需要前辈的诱导和鼓励,更需要文化氛围的熏陶。

【长三角书法名家巡礼】刘小晴:和书法学习者说几句

        初学书法者,又要有良好的心态,功利心不要太强。要抱着游戏笔墨的心态,则能在创作的甘苦中自得至乐。若神驰于利害之端,心骛于荣辱之途,势必会带来一连串的痛苦。名利之心人皆有之,知识要看淡耳。求名务求其实,利取之当无愧于心。不取媚于世,不苟名于时,但游艺于心术之间,责自由不可磨灭的光景。

         学习书法,又要尊重认识事物否定之否定的客观规律,由正至奇,再由奇复归平正;由生至熟,并熟中求生;从无法至有法,再从有法至无法;由约至博,再由博返约;从无意至有意,再从有意至无意的逆反规律。艺术的最高境界是道,道即第二自然。腹充古今,理法备全,方能参变脱化,而入自然之境,故有志于书者,要博览名迹,务令广博。又贵芟其繁芜,漉其渣滓,于吐故纳新中保持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古人谓“学心如洗石,荡尽浮沙浊土,则灵窍自呈,秀色顿现”,从而酝酿出自己的风神。

【长三角书法名家巡礼】刘小晴:和书法学习者说几句

         学书者要善于把握一个“度”字,切记犯毗阴毗阳之弊。中庸之道虽是一个动态的平衡,但必须控制在一个“度”的范围内。正而不板,奇而不怪,清而不薄,重而不浊,苍而弥秀,枯而愈腴,瘦不露骨,肥不臃肿,狂怪求理,卤莽求笔,这都是前人合乎理性的经验之谈。

        学书者又要具备强烈的艺术个性。我写我神,我抒我意,笔笔从自己的心坎中流出。“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创新是一切艺术最具生命的原动力。但我们必须注意到个性的自由抒发,必须建筑在艺术共性美的基础之上。其中从本质上来说,艺术并无新旧之分,只有高低雅俗之别。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并不刻意求新,而是求真,求美,求高雅,风格的形成只不过是艺术个性的自然流露,其本末不可倒置。因奇求奇,欺世盗名者,必竞尚新巧,而托于无常之形,势必走入魔道之中而不能自拔。

         艺术创新不但要尊重传统的审美习俗,而且也要呼吸一点时代的空气,不但要研究当今时代的审美趋向,还要研究现代建筑、装潢于书法样式的关系等等,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长三角书法名家巡礼】刘小晴:和书法学习者说几句

        书法艺术是一个介乎规律和自由、传统和创新、情趣和理法之间的创作活动,其实每一个艺术家奋斗的一生也是一个建造金字塔的过程。文化底蕴要深,面要铺得开、铺得广,要参透各家、穷究万变,但最终落实在一个点上——即金字塔的尖顶之上,即他具有特色的拳头产品和艺术风格。历史上没有一个书家正、草、隶、篆样样精通的,由于每一个书家的才气、公里、修养和酝酿不同,金字塔有大小高低之别,但却呈现出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

  艺术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得之于心应之于手,而是心手相忘的无为之境,也是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无意于佳乃佳,不求之而自工,天机自动,不主故常。他又可以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或愈老愈熟而归于平淡,或绚烂之极而归于天真,或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力求做到刚柔相济,神形皆备,意法相参,理趣相偕,功夫到处,格法同归,眼前但觉一片化机。历史上很少有人能臻达这理想的境界。

         今不揣之剪陋,就平生学术的经验,撰成《书法创作十讲》,公诸同好。一家之言,实有引玉之意,或有益于初学者。吾学业无成,虽以失败而告终,但我却以满腔热忱,寄希望于来者,钤志鸿雪,为志芜言,以为之序。

  本文为刘小晴先生《书法创作十讲》一书自序。

【长三角书法名家巡礼】刘小晴:和书法学习者说几句

  “自文徵明后,小楷第一人”——

  2015年刘小晴楷书展艺术研讨会海上书法名家发言实录

  张森:刘老师在上海书法界影响很大

  刘老师写字是很用功,他的用功在上海是最有名的。他的书法教育也是很有影响的,在上海书法界影响很大。

  现在书法从全国来讲热闹是挺热闹的。书法在我们国内很长一段时间是不被重视的,一直到1986年北京才成立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书法家协会以后激发了书法家的热情,全国出现了书法学习发热。上海的书法还是比较领先的,早在70年代就有了书法教育。书法其实是最简单,也是最难的。什么叫书法?有学问的一定是书法家吧?比如王国维,学问深吧。还有,那么多诗人里面,为什么苏东坡是大书法家?比苏东坡名气大的诗人还是大有人在。为什么?前段时间书法报登了一篇文章,我觉得观点很对。文章说,书法技巧本身就是一种审美艺术,这个不可忽略。现在书法是无法无天,没有规矩的,会写字的都成了书法家。有一次人家问我怎么欣赏书法。我说,现在我跟你说你也不懂。等你哪天懂了,你也不会来问我了。但是我可以教你一个办法。比如你去看展览会,你看到不同的作品都像一个人写的,就是差的。你看到的字像是一个人写的,是没有功底的。你看刘老师的字体一看就是刘老师的,启功的字一看就是启功的。现在谈创新谈得太多。艺术上的创新等于科学上的发明,改良容易一些,发明何其之难啊!你随便弄个场地做个工作室,都要发明,这是不可能的。现在写字都说要创新,写欧字没创新,写颜字没创新,那么歪一歪就算创新啦,歪到最后都一样。所以现在来看,全国各地的字,我讲是“狗爬式游泳”。如果没有经过长期专门的训练,写出来的都是大同小异的。刘老师的字,他能花这么多功夫,在欧字的基础上把褚遂良的以及颜字都吸收进去,另外写字跟你的个性性格是完全统一的,字如其人。现在很多人讲,你怎么只有一个老面孔?实际上人只有一个面孔,脸是不可能变的。颜真卿从早年到晚年也一直都这样,你说创新,其实是从昨天到今天逐步完美的过程。在大家大谈创新的今天,刘老师能够坚守阵地,坚持不懈,到现在达到一个完美的状态,这是艺术的最高标准。至于创新不创新,这个讲也讲不清。现在讲到创新,那些搞歪路子的人就讲我传统掌握了要创新。其实,传统一辈子也掌握不了,而且传统本身在发展。现在好多观念,你就写一篇欧字写得差不多了,我变变就叫创新了。我记得前两年江苏有一个青年展览会我去,戴小京也在。有个人讲你颜字写好了,欧字也写好,这就叫创新。颜字写好了,欧字写好了,这也不算是创新。怎么创新,这个题目太大,现在还是不要谈。我觉得写字就规规矩矩临帖,临帖里面你把领悟到的东西,再根据自己的审美和性情相结合,就完美了,我就谈这些,预祝刘小晴楷书展成功。

【长三角书法名家巡礼】刘小晴:和书法学习者说几句

  徐建融:于法度之中创新的集大成者

  现在年轻人是不大写楷书了。比如九成宫,都说十个有九个不成功。大家都讲创新,他们说的创新是什么,是自由世界。讲法度,是必然王国。不讲法度,是叫自由王国。必然王国怎么走向自由王国?很多创新的,其实是跳开了必然王国。我对自由王国的理解是,自由地驰骋在必然王国之中。刘老师的楷书,就是自由地驰骋在必然王国之中。他的字里面有欧字的法度,有禇字,也有其他的一些东西都吸收进来,形成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的个性,写得非常生动。楷书写得这么生动的很少见。现在我们都讲法制社会,整个社会都这样,实际书法界也是典型。为什么王岐山书记也说了,许多领导干部楷书没写好就写什么草书行书了,还装裱的送人,不仅领导干部,许多年轻的也一样。有几个人可以做到像刘老师这样?所以这个对我们启发很大,任何东西还是要讲法度的,无法之法也是法,推开了法度创新,很难讲这都不犯法的,那么社会上如果没有法度,是要犯法的,这是我的一点感受。做人要老老实实的守法,学书法当然两条路都可以走,像刘老师这样守法,从法度中创新,我更欣赏。第二条,我觉得刘老师很勤奋,当时他工作的时候,工作空隙他就写字,而且发表了很多文章,很多关于书法的论文。我们现在有很多人借口书法要讲文化,技法不是最主要的。我们要坚决反对。要知道,书法的根本是技法,当然在这个基础上有一些学术的深入当然也是提升他的。刘老师在这些方面也写了很多文章,这都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像刘老师这样能在学术上用一定功夫的人,在现在年轻人身上都是少见的。刘老师能对年轻人做一个榜样,刘老师带的学生也多,只要有十个学生像刘老师这样在学术上用功,我想这个成就是值得刮目相看的。

【长三角书法名家巡礼】刘小晴:和书法学习者说几句

  戴小京:楷书一道,我所知的当今中国第一人

      刚才我们的两个老师辈先讲了。刘老师也是我的老师辈,我们青少年学习的时候,刘老师已经成名了。我那会大学刚毕业,不认识刘老师,但经常在电视上讲课。后来我在《书法研究》当编辑,我不认识他,但是已经开始编他的稿子。后来调到书画出版社,我们在一个楼上,他在《书法》杂志。我在他面前是小字辈,但私下我们很要好,他对我非常关照,也常教我字。刚才张老师和徐老师已经讲了很多,我在他们讲的基础上,补充讲两点。

  第一,在上海乃至当代中国,仅楷书一道,像他这么用功,用功之久、之深的人,仅其一人。我没做过统计,也许不太准确。我指的是当代,是指上世纪80年代以后书法的一个新的阶段。解放后,沈先生(沈尹默)还在。沈先生若在,刘老师可能有所不及,用功方面。在那之后,那代人之后,持之以恒致力于楷书艺术的,刘老师是当仁不让的第一人;

  第二,刘老师的楷书,用孙过庭讲法,叫“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则老而愈妙,学乃少而可勉。勉之不已,抑有三时。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刘老师的状态,不夸张的讲,算是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之间。他的楷书,走过了从平正入险绝,如今达到通会的阶段。今天开幕式上张总(张晓敏)和郝馆长(上海文史馆馆长郝铁川)讲了,艺术家的艺术年龄要长一些,刘老师还要有二三十年的艺术爆发期。这个没错。但是从艺术总结来讲,刘老师现在已经到了“通会”“人书俱老”之际。其实,从平正入险绝再到通会,是正常的艺术进程过程。刚才张老师也讲了,技术,技术是第一个层面。这是平正期的过程中,一般人想跳跃这个过程是不可能的。平正期,必须要学习技法。第二个,是险绝的时候,这时候讲究一些变化,在形式上。但是有时候会过头。过头以后,思虑通审,复归平正。这时候,人书俱老,什么都掌握了,处于从绚烂复归平正的状态,从而到达艺术的最高境界。

  今天看刘老师的作品,中锋立骨,侧锋取势。在平正中有险绝,在险绝中有平正。寓平于奇,寓奇于平。我们在书画出版社一直共事,也将近20年。后来我到书协工作。但是我们一直也是“不离不弃”。我一路看他的楷书过来。我看今天展厅里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乙未年的。我问过刘老师,他说大概花了半年时间,也就是都是最近的作品。我们看到,明显在自由度上有所提升,是在放松的状态下书写的,比过去的更加多姿多彩。而且,绝不仅是九成宫,也不仅是欧字。融入了许多楷书的元素。我想,这是在刘老师的楷书上看到的一个很好的状态,叫做“楷不通草,殊非翰札”。楷书里面要通草意,能够有晋唐人潇洒随意的东西,能够把楷书写活。楷书以点画为形质,以使转为性情。在使转之间能够更见小晴老师的性情。刚才两位老师也讲了,刘老师是一辈子认认真真做事,学书。在他的使转之间,也可以看到他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性情。

  前不久中国书协召开全国书法家代表大会,现在我们党中央提出,书法家要“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我觉得,这个放在刘老师身上是当之无愧的。不仅端端正正写字,而且还堂堂正正做人。做一个光明正大的人,做一个高尚的人。我也想通过今天这个机会,把这两句话送给刘老师。谢谢。

  沈培方:刘老师是当今海派书法领军者

  认识小晴四十多年了,今天的楷书展我很有感触。我们经常说不堪回首想当年,既不堪回首,又觉得今天小晴兄是衣锦还乡。当年认识小晴的时候,他在宝山的刘行是赤脚医生,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知道什么叫“赤脚医生”了,就是既当农民又当医生。我呢,那时候叫“土记者”,又种田又当记者。那时候,我和小晴是在周志高的带头下,作为在上海市工农兵作者通讯员,作为农民代表,在朵云轩,开始文革当中对书法最艰难的探索。今天来参加展览会的张森先生、杨永健,王伟平先生,都是在一起的。为什么说不堪回首忆当年?当年周志高让我们举办活动的时候,我记得冬天我们坐在朵云轩三楼的木房子里,身体直发抖,手冻得冰凉,但那个时候追求书法的热情是高涨的,偶尔有机会在朵云轩搞一次内部交流,挂一幅自己的小字,就兴奋不已,激动得一晚上睡不着。我刚才突然想到一点,小晴一直给我讲,他说“我是有点像古代的文徵明”,我突然想到文徵明要是办展也没这么热闹,今天小晴的展览是空前热闹,超过了文徵明。

  我再讲几点。第一,刘小晴他是学长,他为人处事和他痴学的态度,一直是我的榜样和表率。我记得当年刚认识他的时候,我二十出头,他三十左右。我们有的时候内部展览,他会悄悄的走到我的字的跟前,拍拍我的肩膀说,你的字很有才气,好好写,将来你会有出头日子的。那个时候真是良言一句三冬暖,他说这话的时候我觉得像一股暖流,觉得自己有了动力。在一起的时候,他对我既鼓励又鞭策。后来,冥冥之中我们一起到书画出版社共事。有那么一段时间,志高、小晴、小京、我,我们四个人是在一个办公室。中午有的人在下棋打牌,小晴自己总是叼着一根烟,在一旁不停地写字。有时候我也过去看看,他开始只管自己专注地写字,写了休息一会,转过头来说:“没有才气的人穷写,有才气的人不写,你就是一个字‘懒’”。我觉得刘小晴这个人就是坦率直接。后来我们到了书画社,条件越来越好,看的东西多了,接触的人也多,写字条件也好了,他就批评我说:你就是不用功,给了我一个“懒”字。现在我向小晴保证,我比以前勤快点了。小晴先生为人处事自觉的方法,他自觉的态度,对艺术专研一辈子。他敢于直言批评后进,批评他的同道,批评他的同事。批评当中有鼓励,鼓励当中有批评。这一点我们要像他学习,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觉得学长今天是事业有成,功成名就,他都具备了。现在的书法界,看起来热闹,其实我是比较悲观的。这个热闹背后其实危机四伏,你看现在书法学没几年字,可以拿大奖,可以卖高价,可以到处吹牛,可以到处办大师班。苦是苦了那些不懂的人,这个大师班你进去是跳进火坑啊。还有这个书法走向世界,走向世界这个我是真的弄不懂,外国人是不懂书法的,你随处写两笔外国人是不懂的,把外国人引过来再骗中国人。所以我觉得现在书法界有很多情况让人很担忧。还有,我们书法的报刊杂志,一年到头、连篇累牍的就是那么几个人。报纸杂志是舆论工具,不懂书法的人看到报纸上的总归是好的,就跟着学,结果上当上了一辈子。小晴已经教了很多学生,今天开展览会也是向社会发出一个警示。我觉得小晴作为上海书法界的领军人物之一,可以像当年鼓励我批评我一样,帮我们树立路子正、水平高的书风,把刚才我说的危机四伏的书法界的种种不良情况扭转过来。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那么小晴你登高一呼,我们就跟着你一起,把上海的书风进而把我们中国的书风扭转到正路上来。刚才张森先生讲了,其实张森是我的老师,70年代初我去控江路向他请教笔法,他一笔一笔地教我。他是正路子,我们现在倒是很多老的出道很早的人都沉寂下来了,之前见到君陶艺术馆的老先生,他们开玩笑说,现在书法界是“穿条鱼在上面,老黑鱼在下面”。张森这样,是典型的“老黑鱼”啊。所以我呼吁我们书法界的“老法师”,包括周志高、杨永健,要对书法界起一个领军作用。所以说,小晴今天这个书法展开的好,领军领得好,开头开得好,也开得成功。祝我们的兄长健康长寿,艺术永葆。

  白鹤:刘老师的艺术成就建立在扎实的基本功之上

  非常高兴能够参加刘老师这个书法研讨会。说起来刘小晴先生是我学术方面的领路人,我记得很清楚,我第二篇论文在《书法》杂志上刊登,叫做《书法艺术语言的形成》,稿子就是刘小晴先生帮我审阅的。他既是我的学长,同时也可以说是我的同事,因为在1986年时刘小晴先生已经被上海大学文学院聘为兼职教授。当时在上大被聘为兼职教授的有两人,一个是刘小晴先生,一个是周志高先生。

  刘小晴先生对待书法认真的态度,大家都是清楚的。我记得二十年前他当时住在体院,我和他算是有世交关系的,我父亲是他母亲的学生,我岳父岳母结婚的时候他父母是证婚人,所以我去岳父那里肯定要去他那里。我记得很清楚他说过的一句话:“我这个人不聪明,但是我用功”,这让我想起另一个大师沈尹默先生的话,沈尹默先生说,我不像其他聪明人,经常会出现飞跃,我是用功,每天进步一点点。沈先生就是这样每天进步一点点,最后变成大师。刘小晴先生身上同样表现了这样一个特点。要研究、讨论刘小晴先生的书法艺术,在我看来,刘小晴先生是一个综合体。他的书法,书法创作,书法理论,书法教学,书法出版物,正因为他具有这样多方面的成就,所以他的艺术不仅仅是字写得好与不好的问题,你真正要理解刘小晴先生的楷书,他的行书,你一定要把刘小晴写的特别是基础理论方面的著作看一下,这样你才能走进刘小晴先生的世界,刚才吴老师讲了一句话很到位,最难办的艺术展就是楷书展。我真佩服刘老师,竟然敢搞一个楷书展。对我来讲,一辈子也达不到这个程度,尽管我也很用功。从这方面讲,不仅他的艺术实践,艺术理论,艺术创作以及他的艺术的人品,就像我上次在微信上发的一段话。尽管他已经年过古稀,但是他的心态还是一个少年,为什么?因为他真诚,从不虚假,这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尤其对我们搞艺术的人讲,你要真正有所成就,不是什么技法上的问题,技法是必须的,就像我们要成为一个作家,你不懂语法,不懂修辞,不懂逻辑,能行吗?这是一个基础。但是真正要把艺术搞好,第一要做好人,心正则灵,当然这个正,不仅是道德层面,更重要的是艺术品位的问题,你要把艺术搞好,必须从多方面去着手。刘小晴先生写书法这么长时间,我想起了我的先父,他是中医,好比这个药今天放一点吃,如果不行,明天再放一点别的。他不仅在书法上,包括在理论上,在审美上,方方面面进行融合,所以才有可能创造今天这样的辉煌,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我应该好好像刘老师学习,我还不够用功,谢谢。

【长三角书法名家巡礼】刘小晴:和书法学习者说几句

  杨永健:刘老师为楷书艺术带来了春天

  非常高兴能来参加小晴先生楷书展。得到消息时我立刻有一个想法,在上海办楷书展,是非常难的。为什么?因为当前的形势,当前书法界的总的情况,对我们一些专注搞传统的人是不利的,可以说在全国展包括我们地区展览会上,如果说像这种书风要办展简直是不可能的。刘小晴先生能够在这种情况下办这样一个展,我觉得是好事,他对我们书法、楷书艺术带来了春天,今天看到那么多人能够来参加这个展览,我们的展览,观众是老年人居多,你看看今天的展览是年轻人居多,这是好事,说明楷书的艺术在我们年轻的朋友中是有市场的,我想我们能不能把小晴楷书艺术继续发扬。今天来的很多是年轻人,不一定都是刘小晴先生的学生,都是热爱楷书艺术的朋友,这一点信息很重要,这说明我们上海的年轻朋友他们是很重视楷书艺术,通过今天的展览更进一步告诉大家,我们一定要把楷书写好,这是基础的基础。我们现在办的学校,都有楷书班,都很重视楷书艺术,这一点很重要,尤其对我们初学的朋友来说,在这个阶段一定要打好基础。我认识小晴已经四十多年了,那时都是二十几岁,都是周志高主席带领的上海书法通讯员。我们当时都是很痴迷的,如果能看到一个好的书法作品,我们回去用土办法,人工晒图。年轻人可能不知道了。就是把黑的地方变白的,白的地方变蓝的,我至今还保留这四十五年前的东西,我们当初没有碑帖,没有资料可查。如果有朋友有好东西,我们会拿过来晒图。后来有好办法了,拍照。周志高先生要出一套怎样写行书的书,我和小晴先生就去上海图书馆查资料。我们偷偷摸摸拿出去拍照,在当时的情况现在来看是很艰难的,不像是我们现在,碑帖多得不得了。为什么我们上海比过去有优势呢,过去很多地方看不到上海的出版物,现在有网络了,今天出版明天就知道,所以在上海得天独厚的条件下,我们都得到了学习。所以我们当初在学习的时候都走过的,楷、隶、行、草,这是比较正统的。当然有的朋友不一定这样认为,我记得有一个区,他们那里的观念是非常严重。有一个朋友讲,你怎么到现在还在写九成宫,可以不要写了,可以创新了。另一个朋友说,你能创新到哪里去,你楷书还没写好。两种观念的对比,代表了现在的情况。小晴这展览的举办也告诉我们,也告诉上海学习书法的人,一定要写好楷书。通过这次展览,对我本人也是一种教育。我也写了很多年楷书,和小晴相比还差了很远。书法还是要用功用功再用功,天赋是很重要的,但是能像小晴这样勤奋的人很少很少,今天整个展览给我的感觉是小晴太用功了,我们是望尘莫及。尽管我们都是要进70(岁)的人了,我觉得还是要像小晴学习,忘记年龄,现在年轻人有一种说法,叫做“无龄感”。我们要继续努力把楷书写好,不是说取得了一点成绩了就不要写楷书了。我们反过来还要学习楷书,可能会对我么70岁以后的书法之路有很大帮助。小晴先生已经为我们做好了榜样。最后祝小晴展览会成功,祝他身体健康。

【长三角书法名家巡礼】刘小晴:和书法学习者说几句

  邵琦:刘老师是上海书法“正气”的代表

  我和刘老师一起共事过,他更是我的前辈,从刘老师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刚才好几位老师也讲了,刘老师写字,有一个特点叫“波澜不惊”。他写字的时候,随便你们说话也好,打牌也好,他都是完全专注的。有时候上班来了,看到他在写字,我就在旁边看。刘老师每次见我,都跟我说小行书要好好写,好好练,你们画画的要写好字,你们的画上要能题上字。他不仅督促我,而且出的书也给我,还给了我一整箱的字帖。但是到现在为止,我写的字也不敢拿出来给刘老师看。我一直记着刘老师的叮咛和关照,在书画社工作这几年,对我有很大启发,很大帮助。书画社有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氛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集体。在上海书画界,我们书画社出来的人非常多。这个展览看完之后我有一个感受,就是刚才戴老师说的,刘老师的楷书到了一个高峰,那我想再补充一句。刘老师的楷书也是一个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是他三四十年来花费了大量的心血、精力,培养出了上海书法的基础。我相信今天来的有很多都是刘老师的学生,或者是受到过他的指点的,或者对他非常敬慕的爱好者。书法的基础是楷书,这是一个最基础的道理。刘老师这些年来无论是在高校的教学中,还是在社会办学机构的教学,他从来没有什么架子,或者提什么要求。亲自给年轻人示范,为上海的书法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我不知道能不能这样说。在全国来说,上海的书法是最正气的,那是因为我们有很多人像刘老师这样,几十年在楷书领域辛勤耕耘,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无论对书法的态度,还是对书法的技巧,还是书法的观念,我觉得上海书法未来一定会比国内其他地方的书法更有发展,因为有这么一个深厚的基础,而这个基础,刘老师花费了半生的心血做出来的。今天这样一个场面,也印证了有耕耘必有收获,我们期待刘老师有更大的收获。我们接着看、接着学。祝刘老师身体健康,艺术会有更加灿烂的前程。也希望刘老师一如既往地叮咛我们,教我们不要偷懒。谢谢大家。

  潘善助:办多种书风的楷书展何其之难!

  我应该是读着刘小晴老师的书长大的,这里(朵云轩)展示的书除了刚出版的之外,以前的书我都买了,因为我以前是从事书法教育的,有很多书都直接影响支持到了我的教学,很多教案都是从他的书里来的,趁今天这个机会,我要感谢一下刘老师。

  刘老师这个楷书展,我们算一下,把所有作品的所有文字加以统计,有多少文字?这些作品基本上是一年里写出来的。所以我就想到了,这里面是多么的安静,静气。刘老师的书写主张,他讲了一个书法风格,要“清”,不要“浊”。我想他的精神首先是安静。我也仔细阅读了他的书法作品,他里面许多落款的文字,非常值得我们每一位读者去阅读学习。因为这个展览与一般的展览不一样的是,刘老师是一个有很多学术著作的书法家,他的很多作品的落款都会有自己的随感。或者是讲这个作品是在哪个情境下写的,或者写自己对古代的书论或者是文学有什么感受。其中有一个写到:“今天骄阳似火,但是余心亦静”。他就讲这个“静”字,我非常安静,而且很多小楷都是在大热天写的。我们想想,大热天的时候,大家的心都是很浮躁的。他能静下来,我就觉得这是非常难得的,是一般常人很难做到的。刘老师办楷书展,可以讲在全国来说,现在专门办楷书展的还没有,一般都是书法展。现在做展览一般都要求作品丰富啊,你只搞两体可能还不够,你要五体都会写。刘老师今天就做楷书展,但是这次楷书展我们看了,都觉得内容很丰富,我也在思考,为什么这么丰富?我想,第一他有大楷有小楷,第二是他的楷书里面,取法多样。他自己在落款中也提到,这个是拟《化度寺》碑的,这个是取颜真卿小楷《麻姑仙坛记》的,这个是取北碑笔意的,他取法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我们再仔细看,作品形式也是很丰富的。有四条屏,有对联,有打方格子的,有直格子的,有红色朱砂的还有红色纸的,还有其他纸的,有纸质的还有绢的。在书写材料上面,他也是动了很多脑筋的。一般来讲楷书的话我看一幅就够了,但他有这么多的作品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能够品读。另外一点我也非常感动,大家拿到的这本书叫做《刘小晴楷书习作集》,“习作”是什么,小朋友刚学写字画画的时候叫做“习作”。这让我想到一个事情,沙孟海先生在上海书画社给他出作品集的时候,开始取名叫《沙孟海法书集》,但是沙先生坚持把“法书”两个字改为“书法”,叫做《沙孟海书法集》。今天从刘老师这个书名我们看到,刘老师作为一个文人书法家他是多么的谦虚,比照着当代的书法一种浮躁,他的这种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前两天,文联的办公室主任告诉我们,让我们上海书协的微信平台把刘老师的展讯登一登。结果转发之后,这条展讯点击量和阅读量是6000多条,非常的火爆,而且下面就有很多人留言,说明了刘老师的影响之大。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张伟生:刘老师是书法界德艺双馨的好人

  今天这个展览在朵云轩应该说也是前无仅有的,这么多人参加,这么高的规格,事先我也有预感这个展览一定是这个样子的,来了以后比想象的还要厉害。我感觉到,刘老师的这次作品展不但展示了他的书法内在魅力,还展现出了他书外的魅力。能有这么多人来参加,大家一方面是被他的字所吸引,另外在字外的功夫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一直这样认为,书法到了刘老师这样的程度,他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追求技法,实际上是比书法技法更高一个层次的境界,他有这样的境界,他有这样的修养,所以有这么多人为他这个展览所感动。

  我和刘老师也是同事,我们在一起工作了很多年。我自己也体会到,刘老师身上的学养是多方面的。他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成就,除了他的基本功,主要的是他的综合的修养。我感觉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他不为名不为利,非常专一非常投入,他对书法是一往情深的,非常用功。我们有时候出差,他也会在包里带着毛笔和砚台,早上很早起来在旅馆里写字。平时在办公室也是,中午休息的时候他一个人在那里一边点着烟一边写字,有时候香烟灰也会掉在纸上,经常看到他是这样的。同时,刘老师对名利都看得很淡,我们知道刘老师有很多机会和领导人接触,包括接待外国的领导人,但是他从来不拿这个作为炫耀,他把这些看得很淡,我觉得这是刘老师的一个修养。

  第二,刘老师不但是对书法的技法、笔法有研究,他也注重学术方面的研究。他的著作是很多的,有技法方面,有创作方面,有艺术欣赏方面,包括很多字帖。我们现在做很多书法教学方面的素材,很多都是取自刘老师对古代书论的阐述。刘老师在书法学术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为我们现在的书法教育以及理论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第三点,刘老师的修养表现在他为人,他是我们书法界德艺双馨的好人。刘老师非常勤奋,他为别人写字,从来没有架子,我们经常被刘老师的精神感动。我听说刘老师平时拿到很多稿费,他不记名地赞助支持别人。比如说《书法》社有些同事困难了,他会悄悄地塞(钱)给人家,有好几次他拿着钱交到我们工会,让工会发给那些退休的工人,他还叮嘱别人不要说出他的名字。最近听说刘老师又收了十几个贫困学生,赞助他们学习,他不需要知道受帮助的人是谁,他说只要告诉他受资助的学生的电话,他有时候会打电话问他们,钱收到没,学习怎么样,等等。刘老师在点点滴滴中都反映出了他的为人,所以说刘老师书法上有这么高的成就,除了我们看的到技法的方面,还有他技法后面的一些学养。在这里我祝贺刘老师作品展览成功。

【长三角书法名家巡礼】刘小晴:和书法学习者说几句

  管继平:刘老师的书法达到了“通会”的境界

  很荣幸能来参加这次研讨会,在座的各位都和刘老师有很深的渊源,相对来说呢我没有那没深的渊源,但是刘老师是我一直关注的,我在二十来岁的时候就有一次展览会上遇到了刘老师,当然那个时候刘老师是不认识我的。

  刚刚大家都在说刘老师很用功,其实我再提醒一下,书法这个东西是用功未必就能成功的,大家千万不要误会“用功”的意思。而且书法这门艺术,穷其一生也未必写得好,这是一种可能,还有一种是有些人二十来岁写得很好,但是未必一直有进步,有很多情况是到后面越写越差的,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情况。今天看到刘老师的楷书展,刘老师是知难而进,大家都知道,如果一个人没有底气,没有这个境界,敢于办一个楷书展是非常难的,一般人不敢这样做。所以刘老师敢办楷书展,就用他的楷书,我们知道外行看热闹,内行大家知道看门道。我们看刘老师的楷书里面取法非常多,不是说一种面貌,有颜、欧、褚都有。看到刘老师的楷书,就想到一个字——清,清气的“清”。刘老师字的气韵、笔法、章法,包括他的字的格调,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清”字。好多人都说要学书法,要改变自己的韵味,他们应该知道书法最怕的就是一个字“浊”,“浊”是最难改的,所以说我们看刘老师的字是一个“清”字。有一次在文史馆的一个讲座上,刘老师的一段发言我印象非常深。有三点,

  大致的意思是,用我们现在话来说就是写字有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你先师法古人,这个可能也不只是十年的功夫,有的人十年也写不好古人的;第二个境界,这时你才能形成自己的面貌。要把古人的东西融会贯通,当然了也未必能融会贯通;那到第三境界,你要在你的字里面,追求一种韵,追求一种境界,那是第三种境界。我觉得这是刘老师都有的,但是刘老师很谦虚,他说如果假以时日他可能还可以追到那第三境界,但是现在好像有年岁已老这种感叹。刘老师今天有这样的成就,包括我们戴老师刚才也说了,到了“通会”的程度。而且刘老师的字的展览,今天来的人非常多,喜欢刘老师的字的非常多,我想起陈寅恪先生在王国维纪念碑上有三句话,古今大师能做到这三点非常不容易:第一点,开拓学术之区宇,你的学术是前人没有的,具有开拓精神,第二点,补前修所未逮,人家所不足,你能弥补上;第三点,转移一时之风气。那么毫无疑问,刘老师的书法艺术就是转移一时之风气,我们看到好多人来看,喜欢刘老师字的人很多,刘老师的书法艺术改变了一个时代,改变了一种书风,是非常了不起的,我觉得这基本上已经到了一种大师的境界。最后再次祝愿刘老师身体健康,艺术之路长青。

  王宜明:全方面的修为成就楷书大师

  今天来参加刘老师楷书展感触很多,刘老师书法艺术的学术地位,大家都讲了很多。我有一个问题,我们也写楷书,在座的各位都写楷书,为什么刘老师能把楷书写得那么好,我们就达不到这个水平?这里面什么原因?刚才管兄说的“天赋”的确很重要,刘老师的天赋超过我们常人,这个是不用说了。除了天赋以外,我想还有几个原因:

  第一是说取法正宗,学习书法路子很重要。路子不对,你越迈你走得越远,南辕北辙,刘老师是恪守正宗,从唐楷开始,上追魏晋,下接元明,慢慢的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风格。所以刘老师的字一看就是刘老师的字。有些样子像的,功力达不到的,那是刘老师的学生的字。能够达到这个境界不容易。取法正宗,这一条对于我们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很重要。为什么找老师要找好的老师,就是要指引正确的学习方向。

  第二,我觉得刘老师和我们不大一样的,是他非常的用功。刘老师的用功大家都是知道的。在《书法》杂志的时候,在窗口下,人家都在说说笑笑时,他手不停笔,当然,他手里还有一根香烟也是不停的。用功是很重要的。刘老师的用功,是盯住一点。刘老师说,眼睛不能太花,要抓住一点,力道集中就比较容易成功。而我们现在比较年轻的一代,包括我在内也是属于眼睛太花。加上世界变化太大,诱惑人的东西太多。我们刘老师不打麻将,基本上不喝酒,他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书法艺术上,就像鲁迅先生说的,“我的时间和人家一样,我是把人家喝咖啡的时间,我花在写作上面”。刘老师能够坚持数十年,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没有对书法艺术的刻骨铭心的爱好,一般人是做不到的。他非常的勤奋,非常的用功。

  刘老师为什么楷书会写得那么好,第三个原因,我觉得是他理论上的修为。写字不光是技法上的,还有理论的修养。素养提升了,眼界不一样,同样的字感受就不一样。刘老师著作等身,各种各样的著作。从理论到字帖,出版非常多,所以他对理论的研究达到一个非常的一个高度,尤其是古代的书论有很深的研究,而且他也把自己的直接的体会编写出来,让我们后学参考,很多理论都是新的体验,是实践当中的摸索出来的甘苦之言。我们为什么要学理论?就是通过前人的成功经验,来缩短我们认知的距离。在这一点上,刘老师为我们起了非常好的表率。用笔聚集在技法方面固然很重要,但是你要提升,一定要有理论支撑。包括书法理论,包括古文修养。刚才潘善助也说了,每个小楷后面的题跋是很有味道的,题跋还是我们上师大的一门课,很多人到毕业了还题不来,因为他这里面有文字功底的要求,这个就反映出你一个人的整体修养。而且,对书法作品来说,题跋也是很有趣味的。有一段我记得刘老师好像是回忆儿时的感受。到这个水平,左右逢源,拿到什么都能作为一个表达的内容,这个在我们书法界上海是不大有的。每个小楷后面长长短短的题跋,能做到这点几乎找不出第二人,这也体现了我们刘老师的素养。

  最后一点,刘老师为什么字写得那么好,又是字外的艺术,字内的艺术有限的。刘老师人做得好,有善心,与人为善。刚才伟生也提到,刘老师经常资助困难的人,他一直乐于助人,不管是经济方面还是书法方面,刘老师帮助过的人我知道的也不少,但是他从不求回报,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在我们现在,这个经济社会样样都要讲究经济讲究实惠的人来说,能够有这个境界我觉得非常不容易。

  要把楷书写好,首先要找准方向,要用功,要有理论修养,最重要是把人做好,这几点就是我的感受。

  孙稼阜:真正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

  办一个展览能有这么多人来,人气这么旺,已经很说明问题。刘老师为什么值得自豪。首先第一是技法上的,就像刚才其他几位老师说的,技法不过关还说什么做人、什么学问的,我们目前很多人是技法不过关的,我们目前能看到的古人的是中国书法的正脉,也是海派的正脉。刘老师之所以楷书好,他是几十年吃着一行,我觉得用功是一方面,另外一方是过去很早的时候他就把过去古人关于技法方面的理论研究地很透,我整理他过去的书法资料。       70年代到80年代或是90年代,他一本学术笔记里面写着“刘小晴书法技法”,这本书后来印了几次,影响了几代人,另外他是把这个理论整理出来自己去实践了的,这个是最重要的,我觉得现在有很多人,字写的不好都是理论家,我觉得这种理论家都是伪理论家,一个人的理论你连自己的书法都指导不好,你还想指导别人?刘老师就恰好是另外一种人,这一方面让我们后学看清楚了什么是技法什么是理论,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

【长三角书法名家巡礼】刘小晴:和书法学习者说几句

  张卫东:既要学习老师的书法,又要学习老师的为人

  我是刘老师的学生,今天刘老师在朵云轩举办楷书展,开幕式现场人气爆满,历史上朵云轩个人办展览可能从来没有这么高的人气。刘老师的朋友、同道基本上都来了,另一方面刘老师的学生也多。说明刘老师的人品好。

  我很有幸在88年就拜刘老师为师。当时我在空军政治学院参加书法比赛获了个小奖。我们一个离休干部就问我有没有老师,我说没有。他说介绍五角场的刘老师给我认识。今天展览现场有一幅楷书中堂《正气歌》。我记得1986年书法杂志介绍刘老师的时候,就有这幅作品。当时为刘老师的书法艺术深深折服,又有这个机会拜刘老师为师,这个是我的运气。我1987年到上海,生活了28年,我跟刘老师学书法学了27年。除了1991年借调到空军总部帮助工作之外,其他时间,我每年都会到刘老师家请教。刘老师的学问很深,有一本书叫《历代书法技法评注》,我记得是沙孟海的题字。这是一本几乎纯文字理论的大手笔的书。后来我碰到外地的书家,大家一致评价,刘老师的基础理论工作做得非常扎实。古代书论都是文言文,不是太容易懂。刘老师在书里加了按语,古代那些比较难懂的理论,看刘老师的按语,就比较容易理解。我学习书法,从老师的按语里学到了很多东西。这本书据我关注,至少发行了五版。就像今天的展览,说明刘老师的书法艺术很受大家关注。楷书,前面戴老师也讲过了,我也经常参加各类比赛和展览。全国搞个人楷书展,而且楷书面目这么全面,不能说唯一,是极少数的。

  我以前经常到朵云轩,骑自行车来看展览,看名家字画,有一次听到过徐建融老师的讲座。我记得当时我们的一个少将也来听讲座了,他就问了徐老师一个问题,说刘老师的小楷怎么样?徐老师当时的原话是:刘小晴的小楷,是文征明之后第一人。我其实还有点觉得,文征明的代表作前后赤壁赋,包括老师写的前后赤壁赋,以及老师以前写的《历代名赋》,这个大概是老师50多岁写的,当时老师还住在五角场。我看到过很多次,后来出了字帖

  ,也出版了三版到五版,说明刘老师的小楷深受欢迎。刘老师本人在1999年参加过第七届全国展,当时我们周主席是评委。当时老师写的是小楷《文赋》。这说明,老师写的小楷,能得到全国评委的认可。我也关注一些中青年书家写小楷的,他们好好在哪里。我觉得,能像老师风格这么全面,刚才继平兄也讲了,老师能把唐人的楷法,多种风格的楷法融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风格。大家说“清气”,我加一个字,叫“清刚之气”。老师的线条是很挺的,不是拖泥带水的,非常道位。老师的学问和艺术水平,是我一辈子也学不完的老师。

  跟随老师的时间比较长,在学习书法之外,我也有很多感动。90年代我面向全国办学,当时其实我很辛苦。老师问我怎么样,我说不行。每次学费收回来,再出广告。第二次出广告,就没钱了。当时部队有些人要收藏老师作品,人家稿费给了他之后。他就塞到我口袋里,对我说:你不要讲,师母在厨房。过了两个月,等我广告出去,学费收到了后去还老师的钱。钱也不多,一千块,当时大家工资都不太高。老师当时说了一句话:钱是给你的,不用你还。我当时眼泪都快出来了。我说了句话:老师我还年轻,将来还有机会挣钱。但是借的钱一定要还。这件事我一辈子都不能忘怀。杨浦文联为老师出过一本书,我也写了一篇文章,谈到过这件事。刚才张老师讲了,很多老师也讲了,很多素不相识的人,以及刘老师的学生,都得到过刘老师的恩惠。但是,刘老师从来不求回报。所以,我除了向老师学习书法之外,还要学习老师的为人。在这里,我祝老师身体健康,艺术长青。

  周志高:上海应该把小晴的书法推向更高的位置

  海派书法界的精英都在这里,召开这个艺术研讨会,我非常感慨。大家都发了言,是非常好的交流。我在开幕式上讲了几点,现在再补充两点。

  对小晴的楷书如何评价,涉及到两个方面。全国术界现在很多人大喊创新,野了再野,不讲法度,比“丑书”还要丑。这个现象在上海可能不是很突出,但是在北京在其他有些地方很突出。我们宣传小晴的楷书,往大里说,关乎书法界的宣传导向问题,关乎如何正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说小晴楷书展览是第一人,这个不好说。但是我们看到,小晴的楷书,面貌很多。大字和小字,不同的风格,可以写出五种甚至十种不同的面貌出来,非常了不起。我在北京工作了8年,《中国书法》杂志做主编。写楷书的,包括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的,写楷书能写到小晴这个高度的,已经过世的不说,在世的,全国来讲我还不能说第一,但是其他我还没有看到。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身边的书法家有这么高的艺术水平。文艺界应该有这个认识。另外,小晴的楷书,前面说到了“刚”和“清”,我想提一个字——“健”。小晴的楷书,用笔非常精到,一丝不苟。我们很多朋友,包括我自己,写楷书用笔不够精到;第二点,我之前在开幕式上也讲了,我希望小晴的楷书走向全国。我在上海和北京都工作过,我意识到,不少外地的朋友并不了解海派书法。比如小晴,他已开始参加全国展,我当时做评委,但后来他就不参加了。不参加的原因很清楚,风气有点变了,不原意参加了。我觉得现在应该大力宣传小晴的楷书,我是小晴的朋友,楷书来讲也是他的学生。尽管没有直接指导过我,但从我们的老师胡问遂老师来说,小晴是师兄,确实写得好。上海书法界应该大力宣传。上海书法界和北京书法界的风气有一个区别,我不是诋毁我们上海书法界。可能是不是和住房环境有关。改革开放前,住房小,天井小,躲进小楼成一通。往往方方面面的团结,相互之间的支持,捧场,这个风气还不足。我觉得小晴在楷书方面完全可以称为大家,要大力宣传。有必要呼吁一下上海的书法风气,相互支持,还派艺术家大力宣传。不仅对小晴讲的,也是对我的讲的,对大家讲的。

  我今天就讲这两点,我希望今后大家团结一致,争取把小晴的书法、海派书法,推向一个更高的高峰。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书法刘小晴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