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恩师廖静文“催”我逆境向前!“硬核”退伍兵油画笔书写自强人生

恩师廖静文“催”我逆境向前!“硬核”退伍兵油画笔书写自强人生
2019年06月19日 09:40 新浪网 作者 扬子晚报

  近来气温攀高,扬州市江都区季家路一处民宅翻修现场,52岁的油画师、徐悲鸿创作室成员万斌,和工人们一起挥汗如雨。平素手握画笔的他,不停地挥动铁锹,一次次搬运砖头水泥。扬子晚报记者采访了解到,万斌是一名上过老山前线、立过战功的退伍兵。回到家乡后,他卖过水果、开过大排挡,经历过下岗,经受过清贫。但无论怎么困难,他总带着从战场活下来的一份感恩笑对生活,从未向组织开过口、道过难。也不管养家的压力多大,他也一直不忘初心,执著打拼自己热爱的油画事业。就在前不久,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江都区、江都民政局、退役军人事务局和社区负责人,来到他家年久失修、多处漏雨的家中看望慰问,询问他有什么困难,万斌的回答是“没有困难”。采访中万斌多次表示,自己在艺术道路上奋力向前,离不开美术大师徐悲鸿夫人、自己的恩师廖静文。廖先生对自己的鼓励,和自己当兵的经历,一直推动自己逆境向前。通讯员 江公 玉峰 扬子晚报网/扬眼记者 陈咏

  恩师廖静文“催”我逆境向前!“硬核”退伍兵油画笔书写自强人生

  万斌在整修房屋。陈咏 摄

  受父亲影响从小爱上绘画,前线休息时也折根树枝在地上画

  万斌告诉扬子晚报记者,父亲早年从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江都文化馆工作,“我从小就是在唱歌、跳舞、画画的环境中长大的。父亲书法、绘画都有一定功力,耳濡目染,我从小受到熏陶,喜欢上了绘画。”

  1984年7月到1985年7月,万斌参加了“老山、者阴山”地区的防御战,先后受嘉奖三次、荣获集体三等功一次。一次,他和战友尹坤一同随队运输弹药物资。途中,敌人的炮弹突然落了下来,几声巨大的爆炸声后,万斌发现自己还活着。弹坑旁,尹坤的眼睛耳朵都流出了血,为了避免再次受伤,万斌将他背到了附近的避弹坑。可运输的任务不能耽搁,万斌准备运输完物资后再来接走尹坤。好在路过的医疗战士将躲在避弹坑的尹坤送到了后方,因为万斌的救助,战友得救了。在老山前沿阵地,这样的险情不断。两米深的战壕被炮弹削得只剩下20厘米,随便抓把土,手里都有弹片。危险的环境下,万斌扛起弹药,冒着敌人的炮火,一次次穿越生死线。

  扬子晚报记者了解到,即使是在血与火交织的战场,在老山前线,万斌也会在休息时折根树枝,在地上比划着、构思着。

  生死线上的摸爬滚打,刻骨铭心,可最痛心的,莫过战友的离去。和万斌一同参加过战前集训的战友杨先龙,长眠在了老山。1985年11月,万斌退伍。退伍至今的每个清明节,他都会去江都烈士陵园祭扫牺牲的战友。今年清明节,在南京艺术学院读大二的女儿回到江都,万斌特地带上她一起给战友上坟。“不能让孩子忘记今天的生活怎么来的,要心怀感恩。”万斌始终认为,能活着,就是幸福,他很知足现在所拥有的生活,哪怕平淡无奇,甚至经受清贫。

  退伍后,万斌被分配到江都土产日用杂品公司工作,最先安排他在卖水果的岗位上。起初,一些亲朋好友对他的工作安排很不理解,有的说他“立了三等功,还是不中用”,等于白当了一回兵;有的说他“傻”,不会开口为自己争取。对于这些议论,他一笑了之。他认为当营业员卖水果,只是工作分工不同,和其他岗位没有什么不同。因为工作认真负责,他年年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

  2001年2月,土产公司和万斌解除了劳动合同关系,当时他只有27岁。失业后,他开过大排挡、摆过水果摊、卖过冰棒。哪怕在最困难的时候,都没有向政府开过口。画画,是他苦日子里最不苦闷的一件事。

  恩师廖静文“催”我逆境向前!“硬核”退伍兵油画笔书写自强人生

  万斌和廖静文先生在一起。

  恩师廖静文“催”我逆境向前!“硬核”退伍兵油画笔书写自强人生

  万斌在创作。

  2007年结缘84岁廖静文,多次感受老人春风化雨般的温暖鼓励

  “我很感恩,在我最年富力强的时候,遇到了恩师廖静文先生,她老人家影响了我一生。每次想到她对我的鼓励,我浑身就充满了力量,再苦再难都不算什么了。提到徐悲鸿夫人廖静文,万斌眼含泪光,向扬子晚报记者打开了话匣子。

  白天忙着挣钱养家,晚上自学理论、钻研油画,常常被家人催几次都不休息。因为热爱,所以坚持。一有机会,就想方设法向专业人士请教。困难的坏境下,万斌靠坚强的毅力创作了数百幅油画作品。2007年,他的一幅油画作品参加“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全国书画作品展”,获得金奖。正是这一年,一心想着深造的他,向同学借钱,来到中央美院徐悲鸿画院油画专业研修班学习。

  “当年廖先生84岁,担任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徐悲鸿画院名誉院长,是我们眼里的‘大人物’。没有想到,作为名人的她,是那样谦和,平易近人,给了我春风化雨般的鼓励和帮助。”万斌对扬子晚报记者说,2007年,自己参加“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全国书画作品展”,廖先生是评委会名誉主席。自己来到北京后,心怀忐忑地送了一幅自己的油画作品《春暖》,请先生评点。“那时我有点无知无畏的意思,事后想起来,还是有点唐突。当时廖先生正在忙工作,得知我的想法后,还是很认真地接过我的画,认真地看起来,并进行了中肯的评价,评价还是比较好的,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

  此后,万斌和廖静文先生的交集多了起来。廖先生经常过来看望学生,看大家的学习情况。对这个送画给自己评点的学生,廖先生也多了一份关注。而接下来的一次座谈会,则让万斌进一步感受到了老人家的个人魅力。

  “那是一次获奖学生座谈会。廖先生亲切地问我是哪个美术学校毕业的,我回答没有上过大学,当兵出身。她说我不简单,很勤奋,油画作品比较有灵气。并当场问我如果再给你一个上大学的机会,你是否想上?我说很希望,就怕达不到先生的要求。廖先生微笑着,没有立即回答。接下来又笑着询问我来自哪里,家里有几口人,从事什么职业,我一一作答。”万斌告诉扬子晚报记者,自己告诉廖先生来自江苏扬州,和她是“半个老乡”(徐悲鸿先生是江苏宜兴人)时,她连称扬州是个好地方,是个风雅的地方。

  恩师廖静文“催”我逆境向前!“硬核”退伍兵油画笔书写自强人生

  恩师廖静文“催”我逆境向前!“硬核”退伍兵油画笔书写自强人生

  万斌作品《战旗》和《扬州人家》。本人提供

  “父母给了我生命,廖先生给了我毕生追求事业的信念”

  回忆起廖静文先生,万斌感觉老人家的话好像还在耳边回响,“这以后,廖先生来画室时,经常勉励我艺术无止境,一定要全心追求,学习悲鸿的精神。解放前,悲鸿缺衣少食,交不起房租,甚至困难到了要跳黄浦江的地步。即使在这样的时候,他都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廖先生多次说,没有一个纯洁的的心态,就不能做好学问、搞好艺术,所以一定要心无旁骛。悲鸿和她的学生经常给我们上课,廖先生不时关照他们对我们多多指点,严格要求。”

  扬子晚报记者了解到,在北京学习,万斌住地下室、啃馒头,一只咸鸭蛋切成两半,中饭吃一办,晚饭吃一半。有几次差点饿得晕倒,但万斌坚持了下来,“这些算什么呢?每当困难的时候,我总想起廖先生对我说的话;最难熬的时候,我就想起廖先生对我的勉励。这样一想,就不难了,不苦了,浑身又有劲了。”

  2009年10月,万斌油画班毕业先后到北京小画廊、宋庄艺术村、福林阁书画院打工卖画,过着艰苦的日子。2012年,又自费到太行山、新疆阿勒泰等地写生创作,开阔视野。“平时搞了一个美术培训班,靠教学生绘画画挣点生活费。也有战友要资助我,有人劝我找找政府,被我谢绝了。我有能力养活自己,我对现在的生活很知足。”万斌说。

  万斌说,从北京回来后,自己通过廖先生的生活秘书,和老人家保持着联系,多次邀请廖先生来扬州看看,但她年事已高,未能成行。自己给廖先生寄去茶叶和一条姐姐亲手编织的羊绒围巾,一杯清茶谢师恩,一条围巾温暖老人,祝恩师保重身体、健康长寿。一次,自己偶然在看到徐悲鸿作品回故乡宜兴展览的新闻,一张大照片上,廖静文先生所坐沙发的后面,正是自己送给她的一幅画,自己看到之后非常激动,也倍感自豪。

  2015年6月17日,廖先生的生活秘书打电话给万斌,91岁高龄的廖静文先生逝世。“当时我的眼泪就流下来了,控制不住,当时就恳请她,什么时候举行告别式,自己一定要送别恩师。”万斌对扬子晚报记者说,6月21号,接到通知后,自己赶紧乘火车赶到北京八宝山,送恩师最后一程。告诉仪式一结束,自己又赶回扬州。

  “能够从战场活下来,还能够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很满足了。我常常想,父母亲给了我生命,廖先生给了我毕生追求事业的信念,再苦再难也不放弃。悲鸿先生和廖先生给了我榜样,油画创作的道路,注定不会太平坦,我一定会追逐梦想,奋勇向前。”万斌说,作为一个退伍军人,上过战场、滚过阵地,战友牺牲了,自己还活着,还能为理想打拼,这是多么大的幸福啊。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徐悲鸿绘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