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我看李强的画

我看李强的画
2020年08月08日 07:58 新浪网 作者 扬子晚报

  山明翠微浅 24×49cm 2016年

  秋山 26×32cm 2020年

  玉山观云 37×38cm 2020年

  祥云遍山起 37×117cm 2018年

  泉鸣知水急 30×230cm 2019年 (请横过来欣赏)

    绘画的本质是生命意志的自由表达。兰之芳,竹之秀,山之高,水之深,不过托物寄兴。内修心而外益世,抒胸臆以振斯文。不一定非得宏大叙事,为什么什么立传。八大和凡高都因为自由地表达而永恒。

    宾翁言:“江山如画,江山不如画”解读了董其昌那句“若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川绝不如画。”李强的画就把“山川”提高了一层,把生活作了无垢的提炼和概括。面对作品的心致,古今无异。作品的一半靠读者去完成,“琴遇知音始可调”。心正则琴声正,心远则琴声远。

    李强的作品便在声正意远之列。

    他画册的题记是这样写的:

    您所看到的每一幅作品,无论成功与否,都倾注了我的努力;如果您能从这本画册里获得些许愉悦,那就是我最好的回报。

    我是以期待愉悦的心情打开画册的,细读之后,有两点清晰的感受。

    首先,李强把山川之静作为倾力描绘的主题,实在的抓住了山川之魂。大自然的常态是静。老子说:“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以为天下正”。从五代,北宋一直到清末,中国山水画的魅力就是一“静”字。只是近百年来,山水画一改清静变得热闹起来。于是也就丢失了山水画最深层的价值。庄子直言:“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唯静,才能把握造化本质,进而把握人生。有了虚静超脱的审美心胸才能实现“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大境界。

    李强人画如一。不多言语,散淡安详。从画中可见心静如止水。所以,画亦干净无尘,澄明如镜。

    其次,李强努力发掘的是“山川”这个皮相之后的意境。无论山水人物,意境才是中国画艺术的最后指归。宋人郭熙留下《林泉高致》宏论,乃画家切肤之思。他谈到“三远”及即“高远”“平远”“深远”。这岂止是谈“法”,是在论道。此处之远非指距离,乃是玄远之境,有点像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的意思。刘二刚先生说李强的画是“深远而宁静的梦”,真准确。远和静都被他说到了。远之解,各自不同,我所理解,远即玄远,淡怀素志,虚灵超脱。非如此不能理解“玄”,不能理解“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须知,画亦是一妙。它的门就在“玄”字上。理解玄远,自能感受心镜清朗,映照万汇的快乐。我想,李强是感受到了。

    心之远,可以远到无限。陶渊明说“心远地自偏”,我心远了,还非要住到山里吗。“闭门即是深山”,不闭门,合目即是深山。这才是“了法”。“了法”是佛家语,石涛在画论里用过。对一事物理解了,把握且能贯通,称作“了解”。了之,解之。而使之成法,那就是‘无法而法’的“至法”了。齐白石、黄宾虹,90多岁时肯定不会耳聪目明,但越画越好。何故?“了法”。

    李强正值中年,早早地便悟出了人生深处的东西,真是可贺。悟性好的标志是不见聪明气。“出笔混沌生,入拙聪明死”,入拙者,“绝圣去智”,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但“去智”非常之难。才华横溢的小聪明满世界都是。和古人比,问题都在太过聪明。所以,李强这样的人,这样的处事和创作就很难得了。我想,这大抵是因为他学佛。根性的东西得天独厚。

    看李强的画,与李强聊天。得如此感受,遂记之,不成文。

    程大利 

    2019年6月1日于紫庐师心居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