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40岁的范海涛谈新书《三十不设限》:只有不设限的人生,才能突出生活的重围

40岁的范海涛谈新书《三十不设限》:只有不设限的人生,才能突出生活的重围
2020年11月26日 19:08 新浪网 作者 扬子晚报

  不知道从何时起,30岁的女性开始被贴上中年焦虑的标签。从屡攀热度高峰的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到国产剧集《三十而已》都抓住了“三十岁”这个点。11月,由天喜文化策划、天地出版社出版的《三十不设限》正式面市。在这本书中,百万级畅销书作者范海涛针对女性二十岁时的迷茫困惑和三十岁后的焦虑不安,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范海涛毫不回避年龄压力带来的阵痛,以丰富的亲身经历,讨论世界对于女性的态度和看法,分享30岁女性的职场进阶与转型经验,告诉读者如何接纳真实的自己,突破自我局限,从而上演人生的逆袭。

  2009年,范海涛还是一名财经记者,获得了“蓝狮子中国最佳本土商业作者奖”;2011年,她辞去了稳定的工作,带着无惧风雨的心态出国深造;2014年,她又放下在国外已经渐渐步上正轨的工作,选择回国发展事业。经历了两次涅槃,作者坚定了自己的理想,确定了自己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非虚构写作与人物传记,并在回国后创办了“海涛口述历史·人物传记工作室”。她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只有不设限的人生,才能突出生活的重围。

  谈新书:

  告诉女性读者人生就不该给自己设限

  范海涛的新书叫《三十不设限》,她说这个书名其实是表达了女性对人生的态度,希望通过这个书名告诉女性读者,年龄真的不是问题,世俗和偏见也不是问题,活出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其实不仅仅是三十不设限,扩展一下,人生就不应该给自己设限。

  记者:新书书名叫《三十不设限》,您是怎样看待书名的?

  范海涛:这个书名其实表达了女性对人生的态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当了妈妈以后,大家对女性其实有一种固定的认知,比如你最好工作能力特别强,但你又必须是一个好妈妈。社会对女性的认知,其实停留在非常固有的模式里,比如你30岁最好已经结婚了,要考虑生小孩了。

  很多女性其实都活在别人对女性的这种定义和认知当中,认为自己必须按照这个人生脚本走,才符合社会性叙事,才符合完满的角色。我30岁出国留学,生孩子已经35岁了。30岁以后,我用一种社会实践的方式,走出了另一种人生模式。当初我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其实遭遇了非常多的反对,而且很多人认为后果不会特别好,当时那种恐惧感其实真的是紧紧包裹着我。之后,我的经历实际上打破了这种社会趋势,在这个过程中,我的认知获得了极大的飞跃,我冲破限制获得了极大的自我满足。我希望通过这个书名告诉女性读者,年龄真的不是问题,世俗和偏见也不是问题,活出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其实不仅仅是三十不设限,扩展一下,人生就不应该给自己设限。

  记者:近两年来不管是影视剧的发展,还是社会上的一些话题,都是关于女性30岁的讨论,您认为女性的20岁30岁以及之后的40岁,什么样的区别?这个时间节点到底特殊在哪里?

  范海涛:年龄就是一种非常自然的时间的流动。20岁的时候大家渴望梦想、追逐梦想,会遭遇很多挫折,也会获得很多经验。30岁的时候,大家已经遭遇了挫折,获得了一定经验,可能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我现在已经40了,当你也走到40岁的节点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30岁你做的选择尤为重要,你有了一定的经济能力,有了一定的心理成熟度,有了一定选择能力的时候,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你40岁的人生到底是什么样子。人生最后都是你选择的结果。所以我真的觉得30岁是一个女人最黄金的年龄,千金不换。当然,所有年龄都是千金不换, 30岁这个年龄可能更加特殊一点,它是一个刚刚有点成熟获得一定心理认知更加成熟的一个年纪,非常关键。

  谈工作经历:

  希望寻求一种特别理想的人生状态

  范海涛之前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财经记者,2011年,她辞去了稳定的工作,带着无惧风雨的心态出国深造;2014年,她又放下在国外已经渐渐步上正轨的工作,选择回国发展事业。她说这两次的转变是想寻求一种特别理想的人生状态,或者是说想成为真正自己的愿望。

  记者:您之前已经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记者,然后辞去了一份非常稳定的工作,选择出国留学,当您在国外的工作逐渐步入正轨的时候,您又放下一切回国做口述历史的研究,这两次的转变的主要的动因分别是什么?

  范海涛:寻求一种特别理想的人生状态,或者是说想成为真正自己的愿望。我的生命中有一个特别特殊的时段,我妈妈在我22岁的时候被诊断出一种慢性疾病叫肺间质纤维化,我在书里也写了,当时医生跟我说预后5年,我从22岁开始就一直每个月或者每两三个月都要去医院。虽然是预后5年,但我妈妈坚持了15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其实我是在目睹一个生命的消亡,它真真实实的发生在我的面前。很多人没有这样的经历,感受不到什么是死亡,但死亡在我22岁的时候就如此接近我,它提醒我生命就是这么短暂,有可能所有一切突然之间就会消失。

  这件事使我成为一个传记作家,我发现写作就是一种永恒的方式,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式。当我今天再去读莎士比亚、呼兰河传、鲁迅等,我发现他们活生生的生命似乎就在那里。帮助这个时代去记录对于我来说是让生命存留的一种方式。我不太愿意停下追寻的脚步。

  记者:您30岁之前也会有年龄的压力和转型困难的殚精竭力的心理,您是如何走出来焦虑的重围?

  范海涛:这跟我在美国的经历有关系。到了西方社会之后,我发现年龄根本就不是问题,至少没有人会拿年龄这个事来左右你。我经常在课堂上看见白发苍苍的老人,有时候去参加讲座,身后可能有四五十岁的人,只是觉得有兴趣就来学习了。这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我发现原来人生是可以这样过的。

  首先,在留学时,我发现32岁根本就不老。之前在国内我觉得32岁太老了,但是到了课堂上才发现这根本就不是问题,就获得了强烈的自信。

  其次,年龄反而给了我优势。至少在学习方面,我特别努力,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 我特别享受,我学的都是我想学的东西。

  最后,我的人脉其实并没有丢失,这得益于社交网络。在实现突围的过程中,我忽然发现没有什么能阻挡我继续前进的。只要能把自己打造得更好,只要自己的能力是顶尖的,所有的资源其实还是会来找你的。

  谈年龄焦虑:

  不断加强学习和交流,获得真正想要的人生体验

  对于现代社会中女性的年龄焦虑,范海涛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只有不断加强自己的学习以及女性之间的交流,才能突破旧有的框架来获得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体验。 而对于事业和家庭的平衡,范海涛承认很难,但解决方案也是有的。

  记者:现在社会中的其实很多女性都容易陷入年龄的焦虑之中,您认为这种年龄焦虑的本质是什么?以及如何突破这种焦虑?

  范海涛:本质可能是特别传统的理念。要抵抗这些比较传统和世俗的东西,就是要依靠非常强大的自我,而获得强大的自我,就是要靠女性的自我觉醒。比如说阅读、交流、旅行,就是更多地获取信息。 只有自我的成长,不断地、强烈地自我成长,才能达到对自我更加自信的状态,对人生规划有更清晰的认知,才能更加独立。只有获得更多信息,才有信息判断的能力,才能坚决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知道哪些世俗的东西只是用来捆绑你的。只有不断加强自己的学习以及女性之间的交流,才能突破旧有的框架来获得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体验。

  记者:当代女性其实很大的一个焦虑点是事业和家庭的平衡,您怎么样看待对于女性来说的家庭和事业的平衡?

  范海涛:如果要说一些漂亮话的话,我可能会说什么不顾世俗目光,可以尽量平衡。但是因为我现在做了妈妈,我切实体会到了这种平衡的难。

  解决方案真的只有两个。

  第一个是找一个好的伴侣,这个伴侣的认知跟你一样,不认为家庭的责任主要在于女性,而愿意主动主动去承担家庭责任,这是毋庸置疑特别重要的一点。

  第二,找一个得力的帮手,形成一个比较强有力的团队来帮你做这种家庭事物的管理。我现在基本上采取这种方法,比如说我会指明哪些是我比较擅长的领域,哪些是我必须亲力亲为的领域,哪些是我可以交给别人,而且这个人也可以放心的让他去执行。要做结构化,就会发现所谓平衡其实就是取舍,调整使之达到最优。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三十不设限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