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半边电影人-神明的新衣《信条》

半边电影人-神明的新衣《信条》
2020年09月17日 19:23 新浪网 作者 剧角映画

  这一次半边电影人讨论的电影难度十分高的,这个难度在于这电影的确难理解,同时也会得罪很多“粉丝”。这一部电影就是“诺兰神”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的新作《信条》(Tenet)。这电影未上映前已有很多讨论,加上因为疫情关系已延期多次,同时电影公司也坚持不在网上发行,毕竟诺兰坚持以65mm的IMAX格式胶片拍摄,所以全球的观众也对能在电影院看到这部电影充满期待。

  诺兰神与IMAX摄影机

  事实上,很少电影作品会因导演的名气而吸引到观众入场,通常能吸引观众进场的都是大明星,90年代只有几个大导演是可利用自身名气吸引到观众进场,一个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另一个是詹姆斯·卡梅隆 (James Cameron),而香港影坛就是徐克。可是到了近代,已几乎没有了这类明星大导可以名气大到令观众入场,唯一的一个就算是克里斯托弗·诺兰。

  《记忆碎片》(Memento,2000)

  《蝙蝠侠黑暗骑士三部曲》(The Dark Knight Trilogy, 2005-2012)

  克里斯托弗·诺兰在零零年后拍摄了《记忆碎片》(Memento ,2000)、《失眠症》 ( Insomnia, 2002)和《致命魔术》(The Prestige ,2006)。而最广为人知的就是《蝙蝠侠黑暗骑士三部曲》(The Dark Knight Trilogy, 2005-2012),特别是《黑暗骑士》(The Dark Knight, 2008)更是票房和口碑双赢,当中对角色的描写和人性的争扎也写得不错,希斯·莱杰 (Heath Ledger)演的小丑也是演得出色,不过到了第三集《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 ( The Dark Knight Rises , 2012)却令人失望。

  《盗梦空间》(Inception,2010)

  《盗梦空间》(Inception ,2010)更是把诺兰推上神坛,影迷们看后如获至宝,更有不少影评人把他吹捧到斯坦利·库布里克 (Stanley Kubrick)的级别,更把《星际穿越》 ( Interstellar , 2014)拿来和《2001太空漫游》 ( 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作比较,又把他的《敦刻尔克》(Dunkirk ,2017)拿来和《光荣之路》( Paths of Glory ,1957)作比较。反倒是觉得他的处女作《追随》(Following ,1998)最为纯粹,包装也较少,在大玩时间游戏的同时也不失趣味,是最为欣赏的一套作品。可是到了《盗梦空间》后的作品便觉得有急流勇退之感。

  《追随》(Following,1998)

  回到这次主要讨论的电影《信条》,很多人看完之后都会问一个问题:看得懂吗?电影中的时间线是怎么一回事?基于这个因由,网络上有不少“智者”会做一些图和影片去帮诺兰解话,也有“智者”会说电影很简单,说《信条》只是一些特务电影的套路,事实上早在之前的《盗梦空间》也是像一套特务电影,有人戏谑建议诺兰也拍一套邦德电影(Bond Movie)。

《信条》剧照

  可是对很多人来说,两方的智者也未必能解决到基本观众的需求,又或者《信条》这个电影带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看不看得懂这个电影成了评价电影好坏的标准。比如电影初段的一段解说戏,对白就是说“不要尝试明白,去感受”(Don’t try to understand it. Feel it.),这也是诺兰为观众打下的一支预防针,只要观众感受电影就可以。重温影史上的一些烧脑电影大师如大卫-林奇(David Lynch)和让-吕克·戈达尔 (Jean-Luc Godard)的电影,观众也不一定看得明白,但也会感受到他们电影有趣的地方。特别是林奇的电影,这个电影的视觉效果和气氛,观众也是能够“感受”得到,从而爱上他的电影。而以林奇的电影为例,他的电影也是立足于大量心理学有关梦的理论上,只要利用这些理论,便能轻易了解到林奇电影的奇妙之趣,其名作《穆赫兰道》( Mulholland Dr. , 2001)就是这样的一套电影。

  《穆赫兰道》(Mulholland Dr. , 2001)

  相信不少观众,特别是诺兰的粉丝和信徒,也乐于寻找答案和解谜,这样的影迷也是有的,就像打电动要过关一样,过关了也就得到满足,这也算是一种观影乐趣。

  不过也有观众并不乐于此道,他们关心的是角色及他们的遭遇以及角色间的冲突。“不尝试明白,去感受”这句话十分吊诡,如果说是“感受”,观众在观看《信条》时,是否也能感受到像看《不可能的任务》系列(Mission Impossible Series)一样充满了特务电影的快感。

  第二,电影的主要桥段就是时空逆转时光倒流这些把戏,观众们能否也感受到时空逆转的快感?

  第三,观众也是否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呢?这些都是作为观众值得思考的地方。如果一部电影,观众如感受不到视听娱乐之快感,也在电影中得不到更高层次的思考,也感受不到角色情感的层次,这样的一套电影是否能称得上一部好电影?

《信条》剧照

  在《盗梦空间》中,电影不断为角色设立关卡,而每一个梦也是卡关,主角团体也像打电动一样逐一击破。这样的电影也算是有种吸引力,但是梦本身像流水,比较抽像,而是不像一个又一个游戏关卡。

  如果要跟一众擅长拍摄梦境的电影大师如路易斯·布努埃尔 (Luis Buñuel)、费德里科·费里尼 (Federico Fellini)、今敏等作比较,这几位的电影也是充满了流动性和迷惑性。相反的,《盗梦空间》变得如此地“关卡化”后,电影会变得更为单一也表达了梦本身应有的模糊性和不可知性。而到了《信条》,这类的关卡也一个又一个地消失,当关卡也失去时,“烧脑”也即是看不懂这电影的感觉便会一一涌现,作为观众也会开始思考这个电影是否是一个好的电影。

  当然也有不少信众会出来叫大家多看几次,但是电影又带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当我真正明白这个电影内的理论和情节时,是不是代表这套是一部好电影呢?

《信条》剧照

  诺兰的前作《黑暗骑士》集中在三个主要角色的角力,观众易于了解角色间的冲突矛盾,但到了《信条》,观众并未能容易进入电影中角色。

  《信条》的主角是由约翰·大卫·华盛顿 (John David Washington)饰演“主角”,他的角色是个特工。到了戏的中段,认识了另一位由罗伯特·帕丁森(Robert Pattinson)饰演的特工尼尔 (Neil)。在整个电影的发展来看,两位主角的情感关系(不是指爱情,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十分薄弱,两人之间没有太大火花,只是执行任务的角色,基本上到了影片结尾才有些少与友情有关的情节发生,暂时在这不剧透太多。

  广东话所谓“看戏”,剧情片当中的“戏”,就是角色之间的感情关系和角色之间冲突,所以了解人物的性格再了两角色的关系,故事才能够推动下去,不然就只是像电动游戏一样只追求过关卡,电影桥段就是一切,事实上情感才是戏剧最重要的一环。

  其中一场戏,就是女主角Kat和男主角第一次相识,Kat就已不明就里地把自己的身世告诉男主角,可是女主角明知自己丈夫是一名有势力的黑帮老大,自己也是一个有历练的人,可是却无因地对男主角充满信任,这个设计明显是为了给观众了解电影中的“讯息”,是功能性大于戏剧性,整场戏不是从角色本身出发去编写。

《信条》剧照

  有不少人也会把诺兰和另一位动作电影大师迈克尔·曼 ( Michael Mann) 的作品作比较。迈克尔·曼的电影《盗火线》(Heat ,1995)中即使是一帮大盗,片中的举手投足也是对自己的伙伴投有感情,连一个小小的角色也会花笔墨在其家庭背景上。

  而杜琪峰的作品《枪火》(1999)也是一样,当中一场踏纸球的戏也能反映出角色的情感,这些例子都反映,做好的作品,其作者都会花时间和笔墨令不同角色也有自己的情感世界在内。

  可是到了《信条》,男女主角的关系十分薄弱,甚至不明男主角为女主角所做的一切究竟为何,甚至主角要拯救世界的一个动机也欠缺。电影中另一条感情线着墨较多,就是女主角Kat与其暴君丈夫的关系会比较强烈,两人间的冲突也较多,甚至Kat要手刃其丈夫时也是充满了内心的争扎,相对薄弱的就是Kat与儿子的感情,只是有一两场在校外等放学的戏去交代爱子之情。

  《盗火线》(Heat,1995)

  《枪火》(1999)

  事实上,诺兰的电影人物情感薄弱已是通病,不过在《盗梦空间》中,诺兰也花很多时间在主角与妻子和儿子之间的感情戏上,尽管不是很上乘,但观众也会乐于投放感情在角色之内。即使如《星际穿越》也有父女情怀在内,观众离开电影院后也会有所难以释怀之感。但到了《敦刻尔克》和《信条》,这类对角色情感的描写已经荡然无存。

  《信条》到结尾,角色似是有些遗憾,但是仅此而已。常拿来比较的《2001太空漫游》之中,整个电影看似冰冷,但其实充满了人类的情感和冲突,片中太空人主角与机械人的角力,而是一场精彩绝伦的冲突戏。诺兰的电影中的情感,感觉是一套比一套薄弱,先不论《信条》内的时光逆行情节是否容易明白,但站在对角色的投入程度来说,观众也不易进入主角的世界。

  《2001太空漫游》(1968)

  在角色描写上,两位主角活像两个执行任务的机件,没有太多的感情。反而有趣的是诺兰选了肯尼思·布拉纳 Kenneth Branagh来演片中的大奸角Sator,肯尼思·布拉纳本身除了是一名英国名演员外,他也是一名乐于拍摄莎剧的大导演。

  诺兰作为一名英国导演,找来另一名英国导演来演,看似是诺兰利用这个角色作自我投射,Sator的角色戏份也不少,而且也满有演出的空间,不过角色决定摧毁人类未来的原因却十分幼稚儿嬉。

  肯尼思·布拉纳Kenneth Branagh

  不少观众觉得《信条》的时间线很混乱,以至难以明白。是的电影在这个方面是十分复杂,但问题是诺兰有没有好好地拍好,去令如此复杂的时间线有条紊地呈现给观众。

  先拿前作《盗梦空间》作比较,或许是诺兰开始在《盗梦空间》为了向观众传递一个相对复杂的概念,诺兰也花了不少笔墨在解释概念,除了开场的一些解说,电影的中段也花了很多时间利用艾伦·佩吉 Ellen Page这个角色向主角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Leonardo DiCaprio饰演的柯布去解释整个世界。

  整个段落花了很多视觉上的设计去令观众明白,最为观众津津乐道的折叠世界画面也是在这个段落出现,同时也利用艺术家埃舍尔(M. C. Escher)著名楼梯概念去解说,总之务求令观众明白了解。

  《盗梦空间》中独特的视觉设计

  而在《信条》中,基本上电影只有了一场戏去解释其概念,视觉上只是逆向子弹相对深刻,但也只是普通倒带的视效,相信即使二刷两三次也未必了解电影的概念,或许不断上网看资料看不少智者和信徒的解读才会略明一二。

  不同观众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范围不同,对电影的了解也不同,即使当年的黑客帝国 (The Matrix ,1999)观众也未都了解当中的哲学概念,但电影的包装很成功,当中的不少动作场面如子弹时间一幕观众也是津津乐道,

  《黑客帝国》(1999)中的子弹时间

  《信条》中的飞车场面

  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The Matrix Reloaded , 2003)中的飞车场面

  可是在二十多年后的这部《信条》中,同样是以动作片去包装,电影中的打斗却甚为普通,也没有很深的印像。747飞机冲向机场一段同样也是大而无当,没有惊心动魄的危险性,而中间公路的飞车戏拍得更差,没有速度感的同时也没有紧张的气氛。

  相比同样是公路飞车的段落,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 The Matrix Reloaded (2003)内的一场高速公路追逐戏却高明得多,更加不要拿《信条》与其他动作片大师如迈克尔·曼的电影去比较。

  《信条》中的拳脚动作戏

  即使拿《信条》与诺兰自己的作品相比,前两集黑暗骑士的动作戏也是过之而无不及。随便一集《不可能的任务》的动作场面也比《信条》的动作场面优秀。

  电影开场的一些设定以及主角学习到的技能,在电影中段,角色在使用逆时的技巧排除万难时,观众也未必了解当中运用了什么,这个招数对角色有什么帮助。而到了时间线的问题,电影中没有梳理得很好,角色的目的甚至简单如视线方向也是一片混乱,最后的攻城也是没有好好交代目标,整个策略没有清晰地向观众展现,在视觉上逆时爆破场面完全不如黑客帝国子弹时间的深刻画面。

  其实早在《黑暗骑士》上映的时候,已有不少评论发现诺兰的电影没有很强的方向感,只是诺兰利用剪辑把镜头剪短令这些错误一一掩盖。其实他的电影动作水平跟迈克尔·贝(Michael Bay)或其他二三流动作导演的作品也不多,只是把一堆爆破场面共冶一炉濛混过关。观众可以重看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 ,1998)开场的抢滩戏,就会明白什么是有条不紊。

  结尾的大战大玩顺时逆时的对叠,本以为视觉上会精彩,可是效果令人失望,早年马丁·斯科塞斯 Martin Scorsese的穿梭阴阳界 (Bringing Out the Dead ,1999)而有一场有趣的倒拍场面,雪花往天上飘,视觉上充满趣味。暖暖内含光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2004)的导演米歇尔·贡德里 (Michel Gondry)有一个MV叫做《Sugar Water》,MV分左右两个镜头一顺行一逆行然后交集在一起,短短三分钟视觉效果比《信条》高班得多。

  《SugarWater》MV画面

  其实早在《盗梦空间》开始,诺兰已在不断利用其庞大资金去制作一个又一个奇特的视觉画面,著名的无重状态电梯大堂打斗就是一例。但之后的作品他便开始花很多时间在这些有机会变得有标志性的场面上,如《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中的飞机解体场面、美式足球场大爆炸及华尔街混战等都是空有概念,效果没有预期的震撼,更枉论戏剧张力。

  其往后电影的相近场面水准更每况愈下,倒不如重看《不可能的任务》系列。

  《信条》的飞机爆破画面

  《盗梦空间》中的无重动作戏

  这一次《信条》的幕后人员中,有几位诺兰曾重用的岗位大将在这一次变更了人选,在编剧一栏中,自《敦刻尔克》开始,诺兰的弟弟乔纳森·诺兰 Jonathan Nolan已没有参与,这一次也不例外。可能是因为弟弟要参与西部世界(Westworld,2016-2020)的关系,在缺乏弟弟的参与下,诺兰电影的剧本水准也同样是往下滑。

  另外,与诺兰合作无间的李·史密斯- Lee Smith因参与《1917》(2019)的制作,所以也未能参加《信条》的剪辑,剪辑师一职改让詹妮弗·拉梅- Jennifer Lame担任,詹妮弗参与的前作都是文艺电影如《婚姻故事》(Marriage Story ,2019)及《海边的曼彻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 ,2016)。

  这一次倒是第一次参加动作电影的剪辑工作。或许因为改变了剪辑师的关系,《信条》在剧情和画面梳利的程度不及有李·史密斯参与的诺兰作品。

  另一个重大的改变,就是汉斯·季默 Hans Zimmer没有参与这次的配乐工作,现改为曾凭着黑豹 Black Panther (2018)赢得奥斯卡最佳配乐的年青配乐师路德维格·戈兰松 (Ludwig Goransson)。《信条》是一部画面泛力需要利用配乐去加强紧张感觉的电影,德维格·戈兰松的配乐的确满有新意,但是电影本身拖累了配乐,倒不如独立听其配乐大碟更好。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信条》这部电影,虽然在前面的段落中也是多有负面的评价,但《信条》在创新上也是有的,特别是在处理时间这个元素方面,基本上也没有类似的电影做过,虽有不少网民会戏谑说电影的概念早在《东成西就》中的三花聚顶神功已演译过一次,还有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也有相类似的桥段而且有趣得多。

《信条》剧照
《信条》剧照

  《东成西就》

  《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

  不过《信条》在时间的实验上的确强烈很多。不过放在影史入面,《信条》这部电影比起很多大师当然鞭长莫及,但拿来向诺兰自家作品比较也是不及水平。

  诺兰的长处在于桥段的创造,对大场面的执行也是有的,有不少大牌明星也甘愿参演他的电影。而诺兰本身的明星效应也令投资者对他充满了信心。诺兰的明星效应能吸引观众进场,但是也是拖累他创作的一个很大的负担。

  诺兰不论拍摄什么,也会有一班粉丝信众为他的作品护航。在动作片的范畴内,同是英国导演的萨姆·门德斯 Sam Mendes水准比他高得多,他制作的几套邦德电影也是制作精良也没有风格。

  如站在玩“时间”这个题材方面,也有一些独立电影在概念和技巧上比诺兰优秀,如源代码 Source Code (2011)和初始者 Primer (2004),连剧集神秘博士(Dr. Who) 也把时间题材玩得出神入化。诺兰的作品与这些作品对比一下,便发现所谓的神作只是吹捧出来。

  甚至有影评人说诺兰是史上排第一的导演,更有影评人说他是神,不应拿来和其他名导排在一起。神的话语,我们作为凡人是不应质疑的,信众对诺兰的崇拜接近盲目。

  或许诺兰自己在创作上已走到了瓶颈,剧本和电影技巧已见底,《信条》调度差也没有创意的运镜,这一次也有不少诺兰粉丝也不满《信条》的水平,看来诺兰自己也应有这个自觉性,不要再被信众的吹捧而蒙蔽了创作之路。

  《源代码》(SourceCode ,2011)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信条诺兰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