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北洋海军的艰难重建,清廷因为缺少资金,彻底告别了“铁甲舰”

北洋海军的艰难重建,清廷因为缺少资金,彻底告别了“铁甲舰”
2020年06月17日 18:20 新浪网 作者 陶唐氏

  1895年,李鸿章苦心经营了20年,长期占据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不过,此时的清廷对于近代海军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尤其对于海军在拱卫京畿时,所发挥作用更是非常认可。一如当时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刘坤一所言,"惟我海疆绵延七千余里,独无海军以资捍御,诚不可以为国"。所以,所以,在北洋海军覆灭不久,清廷就很快就重建了北洋海军。但此时的北洋海军仅仅只有四艘舰船:福州船政局建造的"康济"(排水量1310吨)和"通济"(排水量1900吨)两艘练习舰,采购自德国的"飞鹰"号(排水量859吨)鱼雷炮舰(驱逐舰),以及从英国采购的"飞霆"(排水量401吨)鱼雷炮舰。如此规模的北洋海军,别说与从英国采购了两艘"富士"级战列舰(排水量12649吨)的日本海军抗衡,就是与北洋海军"八大远"时期相比也是大相径庭。

  

北洋海军的艰难重建,清廷因为缺少资金,彻底告别了“铁甲舰”

  北洋海军重建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荣禄

  

北洋海军的艰难重建,清廷因为缺少资金,彻底告别了“铁甲舰”

  北洋海军重建过程中刘坤一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此时的北洋海军虽然羸弱,但清廷中枢非常明白"国家讲求武备,非添设海军,筹造兵轮,无以惟自强之计",地方大员也认定"海防之利钝,总视水师之强弱"。所以,清廷上下不会再有所谓的"塞防"和"海防"之争。有的只是对于如何重建海军。同时,由于在甲午战争中,"'镇'、'定'两舰受弹千余,犹能支撑不没",让清廷上下排除了对铁甲舰的疑虑,再不会出现对铁甲舰持排斥态度的左宗棠和刘坤一这样的实权派。所以,在北洋海军未来的规模和构成上,清廷上下出奇的相似。1896年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王文韶称,"各国海军每一职必铁舰二、三艘,快船六、七艘,雷艇十余艘"。而到了1989年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荣禄,同样提出未来北洋舰队,"非有新式大快船十余只,不能纵横应击;非有鱼雷猎艇数十只,不能攻坚破锐;非有新式大铁甲船二、三号,不能保护全军发纵指示"。

  对于充满着派满汉分歧,以及派系众多的清廷而言,能够在建设海军上达成如此统一的认识,绝对是值得庆幸的事情。但是,在建设海军方面统一了认识的清廷,在准备付诸实施时,却发现是困难重重。毕竟,建设一支强大的舰队,并非喊几句豪言壮语就能解决。需要,一套完整的体系作为支撑,才能最终获得成功,比如人才储备、资金充盈、时间宽裕……但是,让清廷没有想到的是,很多实际问题还没来得及探讨,一场新的争论就已经开始了。

  

北洋海军的艰难重建,清廷因为缺少资金,彻底告别了“铁甲舰”

  重建后的北洋海军,最大的战舰是4300吨的“海天”和“海圻”

  以刘坤一为首的湘军大佬,提出了海军舰艇是应该以自己建造为主,并且提出一个很难让人反驳的理由,"以中国特设之船政局,不能造中国之船;中国各省需用之船,不由中国船政局制造,实属不成事体"。刘坤一所指的"船政局",其实就是福州船政局,由湘系大佬左宗棠建立的中国近代军工企业。这个拥有船厂、转锯厂、大机器厂、水缸厂、木模厂、铸铁厂、钟表厂、铜厂和储材厂的官办企业,雇佣了洋员数十人,各级管理人员50至60人,造船工人并杂工2000至3000人左右。其占地规模之广,设备之齐全,工人人数之多,在当时的东亚堪称一绝。规模上超过了同时代日本明治政府筹建的吴、佐世保和横须贺三个造船所之和。而且,据刘坤一所言,"在外洋订购之'南琛'、'南瑞'等船,均不如福建船政局所造纸'开济'、'寰泰'、'镜清'"等舰船,并且言之凿凿的称这是他自己亲眼所见。而且,此时的福州船政局,"尚有得力工匠若干,得力机器若干"。只需要"添拨款项,逐渐扩充"就能为重建北洋海军贡献力量。所以,在刘坤一看来,根本没有必要舍近求远,从外国采购战舰。

  但是,刘坤一的设想立即遭到了来自满族的勋贵的反对,首先是总理事务衙门提出,面对当时海军发展的大变革,福州船政局面临的问题是"无机无厂,不能如法更制"。除了不能跟上世纪舰船发展的潮流之外,福州船政局面临着诸多的技术制约,很多设备"有产自中国者,有不产自中国者"。比如,福州船政局所建造的舰船,发动机基本都是从外国进口;需要的各种火炮不是英国的阿姆斯特朗,就是德国的克虏伯,还有就是法国的哈奇开斯。所以,福州船政局想要独立完成舰艇的建造非常困难,极有可能在建造的过程中很多设备都需要"转而购诸外国",这很有可能会造成"既伤财力,复误事机"的结果。相对于总理衙门的隐讳的批评,日后担当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荣禄则非常犀利。在荣禄看来,福州船政局的工艺水平令人怀疑,其建造的最先进的战舰"平远"号航速"每办时仅行十一海里",而且在海上行驶时多次出现各种事故。更为严重的是,福州船政局的设备已经严重老化,"则半皆旧式",船坞也"只为中等以下之船而设"。这样的设备和船坞,根本无法适应当时世界舰船发展潮流。因为此时铁甲舰"速率,则每半时自十五海里增至二十海里矣;载重则自七、八千吨增至一万四、五千吨矣;快船之速率则每半时自十七、八海里增至二十二、三海里矣;载重则自五、六千吨增至一万余吨矣"。这样的舰艇对于福州船政局来说,无论是工业技术、工艺水平和基础设施都是难以企及的,所以在荣禄断言"闽厂不能造极大、极快之船"。

  北洋海军的艰难重建,清廷因为缺少资金,彻底告别了“铁甲舰”

  面对满族高官的阻击,刘坤一和福州船政局不得不选择妥协,这是要求"木壳兵轮及商轮、差轮,概归船政局承办"。刘坤一的妥协,为外购战舰扫清了障碍。很快北洋海军就从德国以每艘16.3万英镑的价格订购了三艘排水量2950吨的巡洋舰,分别命名为"海容"、"海筹"和"海琛"。之后又从英国以每艘31万英镑的价格从英国订购了两艘排水量4300吨的巡洋舰,"海天"号和"海圻"。随着,这五艘军舰的先后回归,荣禄宣称"再能续购大快船五、六艘,即可勉强成一军"。几乎已经完全"忘记了"曾经采购大铁甲船二、三艘的设想。而更让人感到唏嘘的,不仅是采购铁甲舰的设想没有付诸实施,就是所谓的继续采购五、六艘大快船的愿望最终也破灭了。之所以形成如此尴尬的结局,就是因为清廷缺钱。

  清廷重建北洋海军,如果按照王文韶和荣禄最初的预想,需要由铁甲船和快船组成。而当时,据他们估算,"一铁舰需款二、三百万,一快船需款百余万,加以各项船艇粗具规模,亦非二三千万不可"。但此时,正是清廷在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向日本赔款2.3亿两白银的时候。用王文韶的话来说,当时的清廷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取诸库帑,则罗掘已穷;多借洋款,则负累愈重"。想要让清廷用户部的收入,去重建海军,绝对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清廷只好采用李鸿章的老办法,让各省将一部分厘金作为重建海军的费用。但是,清廷面临一个李鸿章时所不曾出现的局面,就是随着湘、淮两系统的总督、巡抚的崛起,清廷对于赋税充足的江南各省管控力度逐渐衰退。所以,对于清廷的各项命令,往往是迎阳奉阴违。根据清廷的命令,在光绪24年,江西需要为北洋海军筹备30万两白银,浙江则需要筹备40万两白银。但结果是,"江西省厘金二十万两仅解到十万两,浙江省厘金四十万两仅解到十五万两"。如果说各地的督、抚多少还遵从了一些清廷的指令,那么逐渐被洋人把持的海关,对于清廷的号令基本是置若罔闻。根据清廷的指示,为了给北洋海军筹集资金,"浙海关应解四成一半税银"。但是,最终浙江海关只是表面上从杭州新关挤出4万两白银,而这所谓的4万两白银最终也没有交给北洋海军。

  

北洋海军的艰难重建,清廷因为缺少资金,彻底告别了“铁甲舰”

  福州船政局建造的“通济”舰,是北洋海军重建时罕见的国产舰艇

  所以,也就出现了在1895年德国为清廷设计一种7600吨的铁甲舰,由于要价高达48万英镑。建造两艘铁甲舰的费用高达96万英镑,加上武器弹药费、运输费和保险费,实际费用是在百万英镑以上,合计白银最少也得七百万两。这样的价格,对于当时的清廷来说,无论如何也是难以承受的。要知道,从从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订购了两艘新式"海天"级穹甲巡洋舰,两艘合计造价在62万英镑左右;从德国订购了三艘2950吨级的"海容"级穹甲巡洋舰,三艘造价总计也不过60多万英镑。可以说,用建造两艘铁甲舰的钱,基本重建了一支北洋海军。但是,这种因为价格,让清廷放弃铁甲舰,而采购火力猛、速度快、吃水浅、保养容易、价格又相对便宜的穹甲巡洋舰。虽然,满足了清廷的一时之需,但是在其中隐含着多少无奈或许并无人知晓。

  无论如何,清廷经过数年的努力,终于又重建了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北洋海军,也曾在意大利强租"三门湾"事件中,展露了一下自己的实力。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此时的中国海军建设,与设计海军发展已经渐行渐远。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