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老照片:民国时期北京人力车夫的悲惨生活

老照片:民国时期北京人力车夫的悲惨生活
2021年11月29日 23:30 新浪网 作者 历史控

  1873年,一位叫梅纳的法国商人从日本来到上海,觉得这种在日本已盛行的人力车,若引入中国以图获利,将大有可为。他在获得了法租界公董局的同意,并以发放牌照收税的方式来管理后,于1874年正式成立了公司,从日本购进了300辆人力车开始运营。因为车是从日本引进的,所以国人就把它叫“东洋车”了。

  这组老照片,真实记录了当年人力车夫的悲惨生活。

  

  1900年闹义和团时,因为“洋车”是洋货,被义和团大肆毁坏。庚子事变後,秩序稳定了,洋车重又出现,并且车辆猛增。据当时统计,1917年北京共有人力车20274辆,其中自用车2286辆,营业车17988辆。1923年9月北京有公用人力车24000辆,私用人力车6941辆,共计30941辆。到1924年,在北京警察厅挂号的人力车达到36500辆,除自用车(即包车)7500辆外,其余29000辆均为营业车辆。1934年北平人力车54393辆,人力车夫108786人。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由人拉的洋车才完全消失,代之为人力三轮车。

  

  老北京拉洋车,有拉白天的、拉晚儿的、拉包月的、拉牌儿车的,反映出当时不同阶层的需求。拉白天的人早晨从车厂子拉出洋车,溜溜儿地得在街上转悠一天,挣几大枚为的是养家糊口。拉晚儿的天黑出车,拉点儿过夜生活的主儿,实在拉不到客人,只能去各大戏园子和灯红酒绿之所的外边趴活儿等座。

  

  拉包月的,就是为那些大宅门和殷实家庭服务啦,有些车是车厂的,但大部分都是主顾自家备的车。拉包月的主要工作不是送老爷上班、少爷上学,就是拉太太小姐出去玩儿。但他们的活儿并不是那么轻松,主人要是忙一点,成天去会朋友,到处办事,也没有什么休息时间。至于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也都得伺候,一点不对,就得挨骂,也许被开除。但拉包月的收入较高,再和顾主的关系处的好,干的就长久。拉包月的在当时属於人力车伕中经济收入较稳定的阶层,其生活状态亦不错(跟现在给老板开车的司机差不多)。人力车伕是一个辛劳困苦的阶层,不仅拉车时间长,而且拉车时需长距离奔跑,劳动强度大,时有体弱生病的车伕暴毙在拉车的街上。上了年纪的车伕,跑不动了,只能租到破旧的洋车,帮人拉些家什伍的,一般没人坐他们的车子。拉车全凭力气赚钱,车夫早晚奔波,如果一天不拉车,便一天没饭吃。

  

  胡适先生当时针对人力车伕的境遇大发感慨:他们弯着背脊梁,流着血汗,替我们做牛做马,拖我们行远登高,为的是要挣几十个铜子去活命养家……无论晴天雨天,他们总是在路上奔跑,在阴雨的时候没有雨衣穿,在炎热的夏季没有凉帽戴。从这段简短的描写,可以看出,当年人力车夫的苦难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