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金融大视野】朱云来:金融市场良性发展也需要市场主体自我平衡

【金融大视野】朱云来:金融市场良性发展也需要市场主体自我平衡
2020年06月08日 15:40 新浪网 作者 证券时报网

  编者按:中国的金融改革始于1978年,从只有一家单一的金融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到今天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金融体系。期间经历了金融开放、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等阶段。虽然目前的金融体系仍有不完美之处,但并没有妨碍中国在改革开放40年间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和金融体系的基本稳定。最近十年间,伴随着金融的快速发展,有些问题的出现需要引起我们的深刻思考: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扶持作用似乎略显乏力、各类金融风险频频暴露给系统性金融风险敲响警钟。这些问题,该如何正确理解,如何寻根破解?证券时报今天起开设“金融大视野”栏目,分享知名金融人士的精彩见解。

  观点摘要:

  1、绝大多数小微企业在经济中的主体作用是本地基础服务和补充。

  2、金融市场对待小微企业需要平常心,避免揠苗助长带来隐患。

  3、金融市场行为的价值评判需要市场机制下的自我平衡,一味保护风险主体可能导致反向激励,放大风险。

  4、市场机制是一种系统的价格发现、价格确定机制,它与资本主义没有直接关系。5、当前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更值得思考。

  6、市场机制的失灵需要量化分析,金融市场对高科技的判断比对基础性服务的判断更容易出现偏差。

  7、以市场机制为核心,金融才能真正有效。

  8、市场机制如果确定,方法手段正确,市场是会有足够的发展积极性的。

  小微企业的主体作用是本地基础服务

  我们总是希望积极推动发展,但有时候也需要一点辩证法。例如,我们想尽办法用各种贷款扶持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中确实有一些非常出色、富有创造力、甚至是由名校学生创立或诺贝尔奖得主支持的。但这种极具创新性的小微企业毕竟是凤毛麟角,属于极少数。绝大多数的小微企业在经济中的主体作用还是提供本地性的服务,其特性需要适应本地需求。所以,提供良好的本地性服务,才是银行或者金融系统面对的大量实体企业的主要特征。

  比如,当前存在3000万私营企业和6000万个体户。个体户人数按6000乘以2,约有1亿人。私营企业中人数的计算,还有改革历史的痕迹——当年讨论企业要不要雇工、雇工是不是剥削的问题,据说当时有人在马列经典中发现少于8个人不算剥削。在对小微企业、私营企业的研究中,发现统计数字显示,私营企业平均雇工人数为7点几。现在理论有所更新,但这样的结构依然存在,这是事实。如此计算,3 000万私营企业乘以8,得出有2.4亿人,加上个体户1.2亿,已经有近4亿人了。当前总的就业人数约为7.8亿,去除掉第一产业的2亿就业人口,可想而知,私营企业雇工和个体户占了多数。试想一下就在杭州街头,5个人中很有可能就有3人至4人在小微企业就业。这是就业人口结构的基本特点。

  如果我们以对待极少数创新能力极为突出的小微企业的方式,去对待绝大多数的小微企业,会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从经济上来看,小微企业依靠补充、适应本地情况而发展。这个发展带动其他行业、产业赚钱。尤其金融市场,这不用别人操心。真正怕的还是金融市场创造的动力太强,制造出来一系列窟窿。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常务理事会副主席谢平提到,银保监会公布过一个数据,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在贷款市场上的比重从2005年的51%降到目前的37%了。一个原因是通过各种衍生形式转化,不叫作贷款。在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中,贷款占比才占12%,这些很多来自自筹,导致了一些非银金融问题。

  金融价值的评判需要市场主体的自我平衡

  金融的价值应该如何评判?什么投资是对的,什么贷款是对的?难道所有贷款都对吗?最终的评判标准是市场定价。目前我们采取市场定价的一个不便因素是,利率因各种原因还无法实现完全市场化。中国目前可能确实有许多特殊情况,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手段。但是我们要区分清楚,什么情况是特殊的,特殊情况所占比例有多少。如果特殊情况占比较小,对整体影响不大,特殊对待是可行的。如果普遍采取特殊方法,可能会引发所谓的道德风险,造成反向激励机制。

  化解金融风险之所以比较困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出现问题要保风险主体,但实际上越保它风险越大,这种保护已经改变了决策函数。决策函数的逻辑本来是,采取一个风险较大的行为有可能导致破产,潜在的危险可以实现自我平衡。现在风险主体一旦破产,相关机构就来救它,这样反而会使风险最大化,因为风险主体会认为当时赌博赌小了,相关机构反正会救它的。这样上述的自我平衡就被打破了。

  市场机制发现价值,市场制度需要系统分析

  过去大家谈到市场机制,就容易联想到资本主义,而社会主义就似乎意味着需要政府参与或干预。其实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更多在于社会分配问题,社会主义最终希望较高程度的共同富裕。其实市场机制只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经济运行方式,是一种系统的价格发现、价格确定机制。社会主义的特性表现在最终分配方面而不是市场价格的确定。目前我们大众的收入分配占比相对降低,收入差距拉大,这值得关注。

  2019年的《径山报告》认为,目前市场还存在失灵,不是完全市场机制,还需要政策辅助。应该说市场失灵肯定是存在的,但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缺少量化分析,我们需要研究在哪些情况下市场是失灵的,这类情况的占比有多少。有人认为现在银行体系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可能是失灵的。小微企业的服务大多数是基础性的,贷款并不难做,银行的分行支行也能处理这种状况。但是银行体系难以判断的是对高科技等科技创新型的小微企业贷款,对于这类贷款判断,风险投资者都存在困难,更不要说银行分行、支行的人。

  总而言之,以市场机制为核心,金融才真正有效。市场机制如果确定,方法手段正确,市场就有足够的积极性,不需要过多推动各种发展。体系架构对了,发展就会动力十足,稳定高效。改革开放40年以前我们的经验不够多,现在已有了很大改善,积累了不少的经验,思路也更加开阔,体系架构的正确设定就更加重要和有效。

  作者系金融专业人士,本文系作者为2019年《径山报告》所作评论,收录于《中国金融创新再出发》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朱云来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