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上游·健康说第17期|李福平:反复发烧却查不出病?有种“心脏病”最易被漏诊误诊

上游·健康说第17期|李福平:反复发烧却查不出病?有种“心脏病”最易被漏诊误诊
2020年07月29日 18:40 新浪网 作者 上游新闻看点

  在生活中,有一种心脏类的疾病很容易被漏诊和误诊,所以会出现一个小小的感冒最后却出现了生命危险,它就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本期上游·健康说邀请到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血管外科的李福平副主任,跟大家分享关于感染性心内膜炎这个疾病的科普知识。

  解读1:什么是感染性心内膜炎

上游·健康说第17期|李福平:反复发烧却查不出病?有种“心脏病”最易被漏诊误诊

  比较通俗的讲,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细菌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心脏,引起心内膜或瓣膜感染,是一种心脏感染性疾病,因临床表现多样,早期缺乏特异性,常常容易漏诊。

  解读2: 哪些病因会导致感染性心内膜炎?

上游·健康说第17期|李福平:反复发烧却查不出病?有种“心脏病”最易被漏诊误诊

  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因复杂多样。

  首先,从细菌来源讲,全身各种感染都有可能导致心脏内感染。大的感染如肺部感染、大面积皮肤感染等,小的感染如尿道感染、牙齿感染等,都可能会导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出现,比如拔牙。

  其次,从易感因素来讲,机体本身免疫力差,或者长期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降低免疫功能的药物,很容易出现细菌感染。

  第三,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例如先天性心脏病,各种瓣膜病,扩心病等患者更易发生。

  总之,有基础心脏病再加上外源性的病菌,这种病人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概率是非常高的。

  解读3:早期难发现 如何发现蛛丝马迹?

上游·健康说第17期|李福平:反复发烧却查不出病?有种“心脏病”最易被漏诊误诊

  由于感染性心内膜炎到后期可能会危及生命。早期发现早治疗可以帮助患者避免严重的并发症。但是,早期的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表现多样,以发热、寒战、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为主,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和漏诊,容易被判断为一般的感染,耽误最佳治疗时间。

  那么有哪些蛛丝马迹可以提示我们早发现呢?比如,感冒以后持续或反复发热,难以缓解。再比如,皮肤上出现紫色的小结节,还有比如,拔牙或洁牙后持续或反复的发热等,都要警惕。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去医院完善检查,尤其是做心脏彩超等。

  解读4:治疗一定要规范、足量

上游·健康说第17期|李福平:反复发烧却查不出病?有种“心脏病”最易被漏诊误诊

  关于治疗, 治疗通常要有足量,足疗程的敏感抗生素应用,长达4-6周甚至时间更长的抗感染,才能彻底治疗。如果通过很长时间的抗感染治疗,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就可能需要做心脏瓣膜手术才能彻底根治。

  本期主讲医生:李福平

上游·健康说第17期|李福平:反复发烧却查不出病?有种“心脏病”最易被漏诊误诊

  重医大附三院心血管疾病中心副主任、心血管外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医学博士 中共党员。柏林心脏中心访问学者,曾先后在新桥医院和大坪医院从事心脏大血管外科、外周血管外科的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多次荣立三等功和先进个人称号。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6项,获科技进步奖和临床新技术奖3项,发表论文30余篇,SCI论文5篇。

  专业擅长以微创心脏手术为技术特色,包括机器人、胸腔镜、介入、各种小切口等微创技术。在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大血管疾病和外周血管疾病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以机器人、胸腔镜、介入、各种小切口为代表的微创心脏手术上有较深的造诣。

  科室链接》

  重医大附三院心血管外科

  主要开展以微创为特色的心脏及外周血管手术。心脏大血管方面:微创技术包括胸腔镜、杂交技术、小切口、先心病经胸封堵、经皮封堵、腔镜下大隐静脉获取技术;先心病畸形矫治、小儿先心病右侧腋下小切口矫治术、心脏瓣膜置换和成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主动脉夹层和动脉瘤手术和介入支架、吸附型体外循环技术等。外周血管方面:外周动脉性疾病和静脉性疾病治疗均以微创和介入技术为主。颈部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术、四肢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肾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术、下肢静脉造影术、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治疗、大隐静脉激光治疗手术等。

  来源: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感染性心内膜炎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