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脱贫攻坚·重庆故事 | 云阳泥溪镇:从“山之困”到“山之能”

脱贫攻坚·重庆故事 | 云阳泥溪镇:从“山之困”到“山之能”
2020年10月31日 14:14 新浪网 作者 上游新闻看点

  云阳县泥溪镇很独特,地处七曜山市级生态自然保护区,气候四季分明,生态资源丰富,山地特征显著;但同时,其“三高、一低、三差、三重”的深度贫困特征也很明显。2017年8月,泥溪镇被确定为“市级深度贫困镇”。

  坐拥绿水青山,却未将之转化为“金山银山”,这对泥溪人来说,乃是莫大的恨事。这里基础设施差、生存环境差、主导产业带动能力差,脱贫攻坚底子薄弱,泥溪镇党委、政府痛定思痛,立志要破解这道难题,让泥溪走上一条绿色发展的大道。

  1

  小木耳大产业

  经过一夏的阳光孕育和当地特有的山水滋养,青杠段木上的黑木耳如黑色的小精灵,一茬茬地冒出来了。

  “今年要不是我这腰不争气,就不会只种两百来段黑木耳了。”曹翠仙,这个外来媳妇,虽然嫁到云阳几十年了,说起话来仍然夹杂着家乡方言。她站在自家菌棒前,一边系紧腰上的护具,一边用让人听来颇为费劲的话表达着自己的遗憾。

  曹翠仙当年从云南嫁到泥溪镇枞林村,看到夫家房破旧、路不通、家贫困,顿时如兜头泼了一盆冷水。但她欣赏丈夫的朴实、勤劳,最终还是留了下来。“只要肯干,我们就不会永远穷下去!”她对丈夫说。

  首先问题是解决温饱。夫妻二人计议过后,曹翠仙将邻居的田地借过来,种上红薯、土豆、玉米和油菜,日子一天天有了起色。可脱贫又成了横在眼前的一座山。考虑又考虑,曹翠仙决定种植黑木耳,养猪,养蜂。

  “头一年就该多种点。”第一次种,曹翠仙担心收成不佳,哪料长势好,后悔种少了。第二年,她种了一千多段黑木耳,当年仅黑木耳的收入近两万元,加上养猪、养蜂,和丈夫打零工挣的钱,这一年她家顺利脱了贫。

  曹翠仙双手握拳,轻捶腰部,——腰椎间盘突出。她说,种植业是她一家的希望。她家早已搬到了公路边,并开了一个副食店,一家衣食不用愁了。目前她最大的愿望是希望病早点好,再好好干一场,过上富裕日子。

  种植黑木耳已成为泥溪镇脱贫致富的主打产业,已建成十个青杠黑木耳产业园区,覆盖全镇所有贫困户,从过去的几千段发展到80万段,实现产值1000多万元。

  2

  增绿+增收

  在山,善用山。

  泥溪镇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中低山区,打造以6000亩晚熟柑橘、1400亩柚子、1000亩枣子、700亩脆桃为主的水果产业基地;在海拔500米以上的中高山区,打造以3000亩乌梅、3500亩核桃为主的中药材、干果产业基地,贫困群众覆盖率达100%,实现了增绿与增收的有机结合。

  多年前,桐林社区贫困户杨春芳每每看到头顶掠过的飞机,便梦想有一天自己也能坐一回,而如今,坐飞机对他来说已不算多大个事了。他认为,现今的日子好幸福。2018年,他家6亩柑橘地入股到村集体开办的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他有分红。

  一亩地约40株柑橘,一株结果百把斤,6亩地的分红不会少。令他高兴的是,柑橘苗、农药、肥料等,都不用入股的农户操心,全由公司出资购买。作为贫困户,他们还被优先安排到园区务工,施肥、除草、打药、清沟、疏果。他的工资按每天80元计,一年算来,也能挣六七千元。在他看来,这无异于“一本万利”。

  杨春芳只是泥溪镇“三变”改革的一个受益者。据了解,泥溪镇围绕“改革创新先行镇”的目标定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资源权制度改革,在黑木耳、香菇、柑橘、乌梅等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中,因地制宜地探索农村“三变”,以村(社区)为单位,组建由村集体农业开发公司、农户、贫困户参与的产业联合体。财政资金投入作为村集体农业开发公司股金,农户以土地入股,全镇3.6万亩土地资源变成资产,4857户农户变成股东。产业投产前,由村民参与产业管护并按每天50~80元支付报酬。在股金分配上,村集体公司占股50%,农户以每亩土地入股占股50%。分红有三次:一是村集体公司与土地入股农户按1:1分红,二是村集体公司分红部分按照发展风险基金30%、村集体经济50%、贫困户20%进行再分配,三是村集体经济分红部分按照公益事业50%、全体村民50%进行第三轮分配。

  照此模式,泥溪镇10个村(社区)将全部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考虑到农户的短期收益,各园区还采取间种辣椒、菊花等矮杆经济作物。杨春芳在所处园区的柑橘地里间种了一部分药材。他说,先试种一些,如果情势不错,就增加种植面积。说这话时,幸福洋溢在他脸上。

  

  向山要“钱”途

  在山,靠山。先变山。

  有山有景,农旅融合,发展旅游。

  石缸村贫困户胡碧清到泥溪农耕故土园务工前,成天焦虑:丈夫颈椎有病,干不了重活,只偶尔在外接一点零活干;小儿子还在念书;大儿子刚工作,还无法帮扶家里。

  今年五月,泥溪镇农耕故土园升级改造,胡碧清被村里安排到这里务工。丈夫是砖匠,耳濡目染,她也懂得一点泥水工的活儿,因此被叫去拌砂石,工资120元一天。从五月以来的这段时期,她平均每月能务工20天以上,算下来月薪近3000元。

  胡碧清家的一部分土地租给农耕故土园,每年近千元收入。而令她几乎不敢相信的是,她家作为贫困户,每年还会无偿获得1000余元的“村集体公司资产收益分红”。“现在不光不用交税款,还可得干股,哪能想到有这么好的事哟!”胡碧清对眼下境况甚为知足,一个劲夸国家政策好。

  泥溪农耕故土园新近建设了一些手工作坊,八月份恢复开园后,将优先招聘贫困户,特别是已经在这里务工的。胡碧清担心故土园升级改造工程结束后,自己的下一份工作没着落。她说自己没技术,恐怕没机会去作坊上班。石缸村驻村干部李双俊鼓励她说:“只要肯学,就会有机会。”

  “嗯,别人能学会,我也能学会!”胡碧清转忧为喜,说自己一定要好好干,去争取这个岗位。

  胡清碧的打工故事,是泥溪镇推进农旅融合,带动贫困群众创业就业的案例之一。近年来,泥溪镇围绕“养身、养心”乡村旅游发展定位,编制并实施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对外交通改造提升等项目建设,扮靓山水颜值,提升山水气质。

  泥溪镇巧借自然山水,雕琢品质景区,全面挖掘农耕文化,打造集农产品加工、农业观光体验、品牌打造、文化展示、研学等于一体的3A级旅游景区农耕故土园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园。同时,依托协合牡丹观光园,建设“十里牡丹长廊”和潭獐峡观景平台,打造国家2A级旅游景区;依托“天蓝、地绿、水净、气爽”的生态品质和丰富的文化遗存,大力发展以“山脉、水脉、文脉”为主线的乡村旅游,聚力打造潭獐峡、沿河土家吊脚楼、七层房子、武状元墓地、协合土法造纸等自然人文景点,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内涵。到目前,全镇已实现旅游产业带动创业就业300余人,其中20余户贫困群众在旅游产业链上增收脱贫。

  时下,石缸村正修渠引水,借以营造泉水绕屋的佳美图景。驻村干部李双俊说:“有了水才更有灵气,才真正完美了。”近两年,这位来自云阳交通局的驻村干部,见证了石缸村的变化,见证了泥溪镇的变化,见证了这里广大群众的变化,这些变化令他由衷地感到欣慰。

  (作者:李旭忠)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云阳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