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退休水利局长贾玉坤北大荒种稻记:农民也可以是“体面职业”

退休水利局长贾玉坤北大荒种稻记:农民也可以是“体面职业”
2020年10月31日 19:03 新浪网 作者 上游新闻看点

  秋日午后,位于三江平原腹地、小兴安岭南麓的黑龙江垦区新华农场,金黄色的稻秆覆盖着黑土地,密如绒毡的稻田网格一直铺向天边。

  田埂上,站着一名一米七左右,身材微胖的老人,他是新华农场的种植户贾玉坤。从9月中旬开始的秋收已经完成,贾玉坤正忙着整地,为明年春耕做准备。伴随着松土机的轰鸣,稻秆下的黑色湿土,与金色稻秆形成鲜明对比。

  从干部转行做农民,有人说贾玉坤特别“尖”,(东北话,指人聪明)。贾玉坤否认了外界的种种传言,直言起初只是为带动老百姓种粮,自己就先做样,多年来摸着石头过河。如今他带着两个大学毕业的儿子一起种水稻,目标是种出最好吃的大米。

秋收后,黑土地上留下的金黄色稻秆。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张莹

  颗粒归仓

  新华农场位于三江平原腹地、小兴安岭南麓,场部距鹤岗市区25公里,系黑龙江农垦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宝泉岭管理局。农场拥有97万亩土地,其中耕地59.4万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豆、玉米、水稻等。

  天气渐冷,东北粮食主产区的秋粮进入了最后的抢收阶段。对于今年的秋收工作,贾玉坤和老伴儿陈艳的感觉就是一个字——忙。

  贾玉坤感慨地说,今年的好收成着实来之不易。春耕时节正是疫情防控最严峻的时候,8月份又经历了三次台风的侵袭,收获时节冷空气又频繁来袭。“今年水稻长势比去年还要好,但更容易造成倒伏。往年收割,车能开到地里接粮,今年只能停在路边,用收割机往外送粮,无形中加大了时间和费用。”

  秋收开始后,贾玉坤进入了一年中最为忙碌的阶段,他要提前进行机械检修调整,再进行收割、晾晒、加工、打包发货等工作。

  贾玉坤说,家里种了七十八垧(一垧为十五亩)水稻,亩产可达到1000斤。

  10月28日,记者在新华农场看到,几辆松土机正在地里进行秋翻作业,部分已收割的水稻在晾晒厂中堆成一个个小山。贾玉坤一家正一鼓作气地朝着颗粒归仓的最后目标努力。

松土机在进行秋收后的翻地工作。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张莹

  “没人种,我种!”

  年近古稀的贾玉坤依然精神矍铄,一头黑发,皮肤黝黑,穿着十分朴素。尽管目前已经不需要再去地里,贾玉坤还是经常自己开车往返50公里来到地里看看,不为别的,就是想看看这片金黄的稻田。老伴陈艳觉得他是在浪费油钱。

  “每天必须得看一看,已经养成习惯了。”贾玉坤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这位痴迷稻田的憨厚农民还有另一重身份——新华农场水利局原局长。早在20多年前,贾玉坤还未退休时,他就承包了农场的土地搞水稻种植。

  为何要从干部转行做广民?背后与农场数十年间的发展历史紧密相关。

  “当时老百姓对于水稻的认识较少,只认大豆和小麦,北大荒刚开垦的土地排水不畅,形成低洼地,当时的东大甸子是一片有名的低洼不毛之地,既怕涝又怕旱,秋天收不回来是最大的难题。”贾玉坤说。

  新华农场于1987年组建了东大甸子开发办公室,场部水利科科长贾玉坤兼任东大甸子开发办主任,目的是以稻治涝。当地组织进行系统性科学性的勘探设计,制定了以“挡住行洪水、排除有害水、拦蓄天上水、用好地下水”的四水方案,修了蓄水池、渡槽,把附近的河水引到农田里,解决了农田灌溉的难题。

  项目建好了,但在荒地上种水稻,老百姓心里仍然没底。

  “没人种,我种!”在农场领导的支持下,贾玉坤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带头在荒地上种植水稻。

  第一年,贾玉坤种了3垧水稻。第二年,在他的带动下,老百姓也纷纷开始种植水稻。

  10月28日,记者在新华农场看见,30多年前的不毛之地如今已变成肥沃的黑土地,被切分形成了疏阔的稻田网格,秋收过后的稻秆如地毯般铺满农田。

  1997年,贾玉坤的(中间)工作照。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保量更要保质

  贾玉坤祖籍北京,1953年,他跟随父母来到黑龙江。1968年,贾玉坤从鹤岗来到鹤立河农场二分场,做过农工、开过拖拉机、收割机。

  1974年,当其他人返城时,贾玉坤选择留在了黑土地。“当时在我在农场已有了工作岗位,便逐渐打消了回北京的念头,全心投入到工作中去。”贾玉坤加重语气说。

  2000年,贾玉坤担任水稻办主任。为了加强业务学习,贾玉坤还去过日本学习优质稻米生产技术。

  在贾玉坤家中,记者看到了几十本荣誉证书,他获得过先进工作者、青年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

  2004年,贾玉坤退二线后,开始专职搞起了水稻研究,最多的时候种植了三百多垧水稻。由于种植水稻的农户越来越多,他便把土地又分给了其他农户。目前全家种植了七十八垧水稻。

  专职种植水稻后,贾玉坤不再满足于保量,更要保质。

  “新华农场属于高寒的第三积温带,与其他地区相比,温度要低,种出的米口感也要差一些。哈尔滨市周边就属于第一积温带,种出的大米更好吃。”贾玉坤说。

  为了种出的更高品质的大米,贾玉坤向多名专家讨教,决定搞一块试验田地,提早育秧,解决温度问题。每年3月下旬,他就开始在水稻大棚下种,为解决温度问题,他在大棚底部铺垫保温板,保温板上再垫二十厘米土,最后在土上摆盘育秧。等到别人家播种的时候,他家的秧苗已经长出两片叶子了。

  如今68岁的贾玉坤仍在不断尝试,他计划明年再实验新的大米品种。

退休前,贾玉坤获得过数十本荣誉证书。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张莹

  农民也可以是“体面职业”

  贾玉坤转行种植水稻,家里人都十分支持,而且在他的带领下,两个大学毕业的儿子也种起了水稻。贾玉坤认为,现代农业需要人才,农民也可以是“体面职业”。

  三年前,贾玉坤的大儿子贾晓乐与家人一起创办了合作社,之后还注册了“贾玉坤大米”的商标。

  贾晓乐表示:“现在农业收入不比上班的收入低,前景比较广阔,身边的朋友也都认为挺不错的。”

  贾玉坤的老伴儿陈艳退休前是一名物理老师,退休后她和贾玉坤一起种植水稻。陈艳说:“这么多年来,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说起来也挺丢人的,前两年还曾经被骗过,近几年才算稳定。”

  目前陈艳负责在后方发货,她说:“每天都忙不过来,还没等米下来,买米的人已经排成长队了。”目前当地的两家快递都存放着贾玉坤家的大米,每天都要发出500斤左右。

  对于自家大米的品质,贾玉坤显得十分有自信,“确实是好吃,很多客户第一次先试买一两箱,第二次可能就上千斤的买。”

  从9月中下旬开始秋收,经过前期的收割、晾晒、进厂加工、打包发货,10月下旬,贾玉坤家的新米销往全国各地。

  记者注意到,晾晒厂中等待加工的粮食如小山包一样的堆放在厂内,被盖的严严实实。贾玉坤说,这个阶段也尤其重要,必要进行晾晒,防止水稻发霉,每天要看两次天气预报,防止水稻被雨淋湿。

贾玉坤承包的水稻地。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要种出最好吃的大米

  提前退休转行做了农民,那一年贾玉坤51岁。对于干部种地,贾玉坤也受到了不少非议,尤其是在他的大米产业做出名堂之后,有人说贾玉坤特别“尖”。

  陈艳无奈地说,“这么多年说什么的都有,争议多了去了。”

  “我承包土地种植水稻从没搞过特殊,更没有私心,当时也没有规定干部职工不允许种地。没人种的荒地我来种,是为了带动老百姓来种水稻。这不是什么秘密,也得到了农场领导的支持,土地也是按照规定承包。”贾玉坤说。

  贾玉坤说,最开始种水稻时候,自己还有本职工作,只能雇人来干活,为此还欠下了不少外债。

  2004年,51岁的贾玉坤被“一刀切”提前退休,开始专心研究水稻。“可能也是因为被提前退休,为争口气,就想着一定要把水稻种好。”贾玉坤说。

  此后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不允许有工资的退休职工干部承包土地,贾玉坤的两个儿子便接手创立了合作社,贾玉坤更多的是负责技术支持。

  尽管20多年过去,仍有人对于水利局长种水稻一事有不同的声音。贾玉坤早已不再理会,他希望能带着两个儿子种出最好吃的大米。

  上游新闻记者 张莹

  来源:上游新闻汇聚向上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