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老重庆 | 百年故事会而今从头侃 走马古镇讲的是故事听的是情怀

老重庆 | 百年故事会而今从头侃 走马古镇讲的是故事听的是情怀
2020年11月27日 10:29 新浪网 作者 上游新闻看点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王渝凤 通讯员 陈林 摄影报道

  初冬时分,走马古镇。

  走马小学的教室里,传来郎朗故事声,《巧姑救公公》、《孝子遇虎》、《三个儿子争父》的走马故事,正从10来岁的孩子嘴里说出来,声音抑扬顿挫、表情眉飞色舞,台下的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时鼓掌。

  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该校从2000年开始,就举办走马民间故事小小传承人的讲述活动,通过多人演绎的方式,让原本单一的故事情节,在孩子们的表演下,显得栩栩如生。

  如今,20年的时间过去了,走马故事,连同这座古镇一起,因为九龙坡的“九龙九景”推出,而再次走红在大家的眼前,据了解,最近这段时间,每天都有游客前往这里组团旅行,旅行社还为此开行了旅游大巴。

▲城门外是繁华,城门内是原汁原味的走马

  一座古镇何以突然变成网红,当地人介绍,这其实并非偶然,有文化、有建筑、有内涵的走马古镇其实红起来,有必然的因素。

  事实上,兴盛于明代中叶的走马古镇依旧保持着原始古朴的风貌,古镇里太多传奇故事,也等待着更多人去探索。

  为何叫走马?

  这座千年古镇大隐隐于市

  走马古镇,作为离重庆城区最近的古镇之一,走马古镇曾为古驿站,可追溯至汉。走马古镇,走马一名到底从何起源?在当地有两种说法。

  其中一种说法,还要从东汉末年说起。汉末群雄并起,最后三分天下,作为巴蜀大地一隅的走马,是蜀国的治地。走马一地军事意义重大,蜀国派三国名将“常山赵子龙”赵云驻扎在此,赵云治军严明,常在山岗上操练军士,跑马射箭,当时的训练校场,最后因此得名于走马。

  而另一种说法,则是和走马独特的地形有关了。《巴县志》记载:“(重庆)正西陆路八十里至走马岗交璧山县界,系赴成都驿路。”走马岗就是走马场的别称,因走马古镇修筑于一座山岗之上,山岗从远处遥看,酷似一匹飞奔的骏马,被当地人称为“走马岗”,无论哪一种说法,都反映出走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走马镇的历史资料介绍,走马古镇发源于唐宋,依托成渝古道,明代中叶走马古镇才迎来了最繁华的时刻,走马场就是成渝古驿道上的交通要冲。因其西临璧山、南接江津,有“一脚踏三县”之称,是重庆通往成都的必经之地,是成渝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

▲走马书院依旧在

  在走马古镇,从圆拱门望过去,绵延800米的石板老街,过去古街巷上,进出场镇的城门、过街楼、禹王庙,广东会馆南华宫、山西会馆万寿宫,客栈茶馆、酒楼戏台一应俱全。走马古镇的迷人之处,其中之一就是保存着原有的生活风貌,闲适而悠远的生活了。

  古镇至今还延续着“赶场”的传统,逢二、五、八是走马镇的赶场天。古场镇熙熙攘攘,鞋匠的叮当声、小贩的吆喝声,老店小吃及各种传统建筑和工艺店铺,还原了一个鲜活的古镇。在飘渺的薄雾与炊烟里,似一卷展开的竹简,载满了古镇的往事。

  成渝古道依旧

  却诉不尽的百年沧桑

  500年前,要想从重庆到成都,清晨从重庆出发,走通远门,途经佛图关、石桥铺、车歇铺(上桥)、二郎关、龙洞关、白市驿,在“东大路”上行走80余里,一天下来刚好到走马。走马古镇至今仍保存有成渝古道的精华,走马古镇里,5块青石板宽约3米,往下场口走去,不少青石板已被来往马帮磨得锃亮,岁月侵蚀下,青石板已经弯曲。

  沿着走马古镇一直走,驿道的旧址还清晰可见,马蹄留下来的印子,先人走过的痕迹,尽管经历了岁月的沧桑,但依然留存给后人以怀念。

  在走马镇慈云村古驿道边立着三块石碑,当地人叫三道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左边一块是贞节孝牌坊,高3米多,碑额装饰着卷草龙纹,刻着“圣旨”二字。“这是光绪皇帝亲自下旨颁奖的。”曾任走马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的钟守维介绍,相传走马人曹正贵娶了妻子蒲氏,可连孩子都还没有,他便去世了,留下18岁的蒲氏守寡终生,为公婆养老送终。

  右边是一块德政碑,刻着“严正宽平”。钟守维说,这块碑是走马场17位乡绅为了歌颂当地一名姓朱的县官政绩而立。据说,朱姓县官有两个儿子,一个是皇上跟前的带刀侍卫,一个在刑部供职,因能力超群,在刑部供职的儿子引起刑部尚书嫉妒,并被陷害。朱姓县官赶去京城,在带刀侍卫儿子的帮助下见到皇上,当面陈述冤情。皇上见此人谈吐不俗,特赐他县令一职。

  “朱老父母官”到走马时,当地恶霸横行,抢劫来往商旅,为保障来往商旅安全,畅通商贸。朱姓县官来到村民家中令微服私访,并询问保长现场调查,最后将恶霸抓获,在宽严结合的政策下,不少情节较轻的经过教育被放回了家中,为纪念这一政绩,石碑上特书“严正宽平”。

  “成渝古驿道沿途共三街五驿四镇七十二堂口,一个堂口为15里路,成渝之间1080里,一般人要走半个月,官方快递消息每跑15里路就换一匹马,最快只要8个小时。”钟守维说。为了弄清古驿道保留状况,钟守维多次穿行在山林中,最后勘察结果,成渝古驿道一共穿过走马8个村,目前走马境内保存完好的,总共有1000米。

▲走马味道

  喝茶听故事

  走马的文化就这样流传下来

  黄昏至此,来往商贾到走马已人困马乏,天擦黑入山,客货都不安全,行人客商多选择在此歇宿。古镇里一到傍晚茶馆、戏台、酒楼多热闹起来,来往商贾将走南闯北听到的故事传说相互交流,经过口耳相传,渐渐成为了走马独特的民间故事。

  “相传二郎神勇斗孽龙,那孽龙用金扁担挑着两座大山,一座是中梁山,一座便是那缙云山,试图闸断岷江水,清晨之时,二郎神在山野间发出鸡鸣之声,那孽龙眼看计划落空,放下金扁担就潜入水中,金扁担便顺势落在了灰堆堡……”茶馆里,居民陶泽勇正在讲述走马故事金扁担的传说。

  半台锣鼓半台戏,千年风骚千年情。在走马,走入一家老茶馆,抚摩着油光锃亮的八仙桌,一定要用最正宗的盖碗,沏上一泡盖碗茶,听着走马故事,再眯着眼睛呷一口茶,仿佛耳边回响着当年店小二的吆喝声。走马的民间故事、戏曲以巴渝文化、宗教文化为底色,同时杂糅着浓厚的驿道文化及与驿道有关的移民文化,从而具有了自己的底蕴。

▲非遗传承人刘伦的故事馆

  据统计,如今,全镇故事家累计有310余人,提供了故事目录1.3万余条,由相关文化部门收录故事1.2万余个、民间歌谣3000余首、谚语4000余条。“走马故事以神话和仙话为主,夹杂着地方风物传说,同时有着借仙警世、借古喻今、寓教于乐的特点,听起来神而不诞,淡而有味。”钟守维说。

  如今,到走马古镇走成渝古道,体验古镇原始古风,春季三月份再到千亩桃林走马“观花”,每个季节,呈现不一样的走马,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它的前千年情怀。

  传承文化有接班

  小学生几乎个个会讲走马故事

  会讲故事的朱伟,还有个身份,走马小学老师,负责走马故事在小学里的普及。和最早的讲故事传承是道听途说不同,朱伟希望能把这种专注的精神用到学习上,于是他更注重对孩子们文化的培养。

  “以前老一辈讲故事的人,大多是听多少讲多少,故事源于市井也源于口口相传。”朱伟说,随着国家对文化的高度重视,加上高考改革有加重语文占比的趋势,他除了鼓励孩子们多上台讲故事外,更多希望他们把四书五经都背下来。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看,这就是未嫁女孩的模样,如果没有文化作为积淀,故事想要传承下去,也是很难的。”走马小学民间特色文化实践中,走马故事已经成为一门重要课程,影响着这里的孩子们。无论来自历史、地理、坊间,每一个故事都会从它不同的方向,影响着孩子们的进步。

▲古镇里的武庙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重庆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