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南昌:以人为本 打造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样本

南昌:以人为本 打造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样本
2020年11月25日 10:43 新浪网 作者 南昌新闻网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要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南昌谋篇布局有规划。全市彰显省会担当、唱响“南昌品牌”城市建管十大提升行动提出,未来两年我市将开展公园绿道建设大提升、城市交通路网大提升、老旧小区环境大提升等十大提升行动,至2021年底,市民幸福指数和生态文明指数在全国城市居上游水平。

  对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新思想新要求,南昌将坚持以人为核心,打造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南昌样本。

  有序推进农民进城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让更多农民“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成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

  农民进城,基础在户籍,关键在社保,根本在就业。为此,南昌不仅要让进城农民完成身份的转变,更要实现他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这需要拿出一套高质量的“农民进城”方案。

  “进得来”,降低落户门槛。今年,我市将全面取消城镇地域落户的参保年限、居住年限、学历要求等迁入条件限制,实行以群众申请为主、不附加其他条件、同户人员可以随迁的“零门槛”准入政策;全面将户口迁入南昌市城镇地域审批权限下放至派出所,实行准迁业务“一门办、即时办”。

  “留得住”,保障同城待遇。我市全面推行公共租赁住房货币化补贴政策以来,对符合公租房申请条件的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众,“依申请”实现了“应保尽保”;在住房保障政策方面,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可自愿选择申请实物配租或租赁补贴,实现了在我市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和城镇市民同等待遇。

  “目前,我市外来务工人员租赁补贴的收入准入标准参照我市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接下来,随着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逐步提高,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申请租赁补贴的收入准入标准也会由市政府适时进行动态调整,进而持续扩大租赁补贴政策的覆盖面,将更多符合条件的住房困难家庭纳入租赁补贴申请保障范围。”市房管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过得好”,稳就业促增收。今年以来,我市积极推广就业线上服务,通过各级人社部门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线上渠道搭建求职用工平台,大力推广视频招聘、远程面试,多渠道促进农民工充分就业;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把做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大力推广就业培训、定向输出等模式,解决技能培训后的“出路”问题。

  “农民是重点就业群体之一,下一步,在全市性的稳就业实施意见中,我们将在畅通农民工就业渠道、整合就业资源、完善扶持政策等方面提出具体工作举措,千方百计为农民工创造更多更优的就业机会,全面提高我市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和保障下,南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一步一个台阶”:2019年末,我市常住人口560.06万人,比2018末增加5.5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20.9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5.16%;全年城镇新增就业7.54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47万人,一大批有意愿、有能力、有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便捷落户。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新型城镇化,“新”在以人为核心,要科学构建城镇体系,切实提高城市品质。

  近年来,我市从“跨江发展”转向“跨江临湖、揽山入城”,城市路网越织越密,越来越多的快速路、高架桥、立交桥、隧道进入了英雄城百姓的视野。

  “我在红谷滩区工作,家住在南昌县。之前上班坐地铁很浪费时间,现在买了车,大多时候都是自己开车过来,走快速路,30分钟左右,很方便。”市民熊杰告诉记者。

  当前,我市规划的“十纵十横”干线网络已初步成型,干线路网总规模达544公里,基本实现了道路交通网络“102030”总体发展目标,即10分钟上城市干线道路,20分钟上环城高速出城,市域范围内30分钟可达,市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为了让城市更聪明、智慧,今年,我市启动了“城市大脑”建设,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一期重点建设南昌交通不限行、扶贫不落一人、优惠政策直达、文明创建不下线、舒心停车·先离场后付费、先看病后付费六大应用场景。

  “‘城市大脑’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全新的治理范式、全新的生活方式,将以数据资源优化城市公共资源,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运行效率,带动城市治理模式升级、服务模式升级、经济发展升级。”市大数据局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南昌“城市大脑”将推动建立开源共享的数字经济“南昌生态”,实现“一网感知全市、一键指挥联动、一号智享服务”,让市民在云端就能获取更精细、更专业的城市公共服务。

  城市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今年,全市新增城市绿道102公里,增设126个“口袋公园”“邮票绿地”,新增泊位12万个,78条道路实施“白改黑”,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95%以上……“下一步,我们将在推进环卫管理市场化方面持续发力,探索优化社区物业管理的体制机制,让主次干道和小街小巷都焕然一新。”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说。

  出门见园、推窗见绿,夜晚灯火辉煌的城市流光溢彩,一座可阅读、有温度、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山水花园都市正在形成。

   满足美好生活需要

  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为了更美好的生活,来到了城市。”

  我市通过强化综合治理,聚焦市民群众“家门口”环境,围绕市民群众的操心事、揪心事和烦心事,办好老旧小区改造、城区街道改造、社区邻里中心建设系列民生实事,进一步治理环境、完善功能,提升市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

  “现在老旧小区改造过后,变化真是太大了!”东湖区墩子塘街道张家厂社区居民马女士告诉记者,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她家门口的一面“堵心墙”终于被拆除了。“拆除以后宽敞多了,以前这里骑个电动车都麻烦,现在墙拆掉了,连汽车都能过了。”马女士说,“堵心墙”被拆除的那天,她差点没认出自家大门。

  今年,我市在已完成331个老旧小区改造的基础上,以普惠化“微改造”为主,综合打造了一批内涵丰富、各具特色的小区风貌。重点对247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涉及100100户,惠及市民32万余人,其中“微改造”小区229个。

  此外,我市还在全国率先推行了“1+5+X”社区邻里中心建设,社区配套教育、医疗、助老、商业、文体5类服务形态及若干衍生业态,解决市民社区生活痛点难点问题,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在试点建成42个“1+5+X”社区邻里中心基础上,今年全市计划推进150个建设任务;到2021年底,预计建成200个左右,实现中心城区全覆盖。

  “下一步,我们不仅要加快改造进度,而且还要提高改造标准,并进一步强化督查力度。除每周调度外,还要加强日常对相关县区的督查力度,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协调解决问题,确保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按时保质完成。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保证咱们的老旧小区改造有亮度、设计有深度、举措有温度,大大提升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市城管局相关工作人员说。(南昌日报记者 卢梦梦/文 杨紫韬/图)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农民南昌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