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开启老年健康新时代

开启老年健康新时代
2024年04月29日 17:00 新浪网 作者 小康杂志社

  银发浪潮的到来不仅促进了老年经济的蓬勃发展,也让更多老年人开始关注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刚需 实现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是医生和老年人共同的心愿。摄影/宁颖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公布数据显示,我国居民人均预期的寿命已达78.2岁,但人均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这意味着我国老年人有近10年的时间面临各种健康挑战,这些挑战会影响到其日常生活功能,也将极大地消耗社会、医疗资源。“健康中国”背景下,提升老年人主动的健康管理和预防能力,做到综合管理、主动预防,才能为未来“银发”生活铺平道路。

  老年医学科焕发新活力

  老年医学(geriatrics)又称临床老年医学,是专门研究衰老和各种老年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预防,研究各种疾病在老年人群中的特点以及精神心理、保健、康复、综合评价等的专科医学。老年临床涉及老年人的健康促进、预防保健、慢病防控、老年综合评估、精神心理干预、疑难杂病诊断、危重症救治、中长期照护和安宁疗护等,其最终目标是促进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全面提高和预期寿命的有效延长,实现“老而少病,病而不残、残而不废”的临床管理目标。

  目前,世界各国大多以退休年龄作为个人进入老年期的标志,发达国家通常为65岁,我国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通常是60岁。根据联合国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报告,2021年全球出生人口的预期寿命从2019年的72.9岁降至71岁,但预计2050年全球人均预期寿命将达到约77.2岁。该报告还预测,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剧,2050年全球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所占比例将从2022年的10%上升至2050年的16%。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都要面对的重大任务。

  据中国康复医学会会员、山西省老年学和老年健康学会心血管分会委员、太原和平医院老年康复科主任张芙蓉医生介绍,老年人随着增龄而引起的一系列复杂的退行性变化,势必导致全身各系统的生理功能不断下降,使老年人的内环境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和失去平衡的“边缘”,即使是“健康”的老年人,实际上也都存在着潜在性功能不全,导致机体储备能力、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逐步下降。

  人随着年龄增长不可避免地出现衰老,包括器官衰老和整体衰老。随着年龄增长,老年的发病率明显升高。“老年病属于非传染性慢性病的范畴。其特征主要为发病过程缓慢且隐匿性强、病因来源于人体内部、无法根治、对药物不良反应明显增加。”张芙蓉介绍道。因此,实现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是医生和老年人共同的心愿。

  积极老龄化理论由来已久。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卫生日”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主张,呼吁全球开展一场“积极老龄化全球行动”。世卫组织组织专家进行多次研讨,最终在2002年形成了题目为《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的报告,其中把积极老龄化定义为:人到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机会的过程。“积极”意味着老年人在身体健康、具有参加体力活动和劳动队伍的能力之外,还要参加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益事务。

  积极老龄化理论包含三大支柱,即健康、参与和保障。其中,健康是指慢性病和功能衰退的两个危机因素——环境和行为的影响都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参与是指在劳动力市场、就业、教育、健康以及社会政策和计划都能为老年人充分参与社会经济、文化和精神生活提供好环境的条件下,老年人能够基于他们的基本人权、依据自身能力、根据自身需要和爱好,继续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保障是指在政策和计划保障老年人在社会、经济、人身安全以及权利的同时,保证在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或者缺乏自我保护能力时,家庭和社区将努力为老年人提供所需要的支持。

  2006年3月,我国出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弘扬敬老风尚,营造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社会氛围。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增强全社会的养老服务功能,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保障老年人权益。实施爱心护理工程,加强养老服务、医疗救助、家庭病床等面向老年人的服务设施建设。

  医疗是老年人的刚需。近年来,医养结合的健康养老模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广。一方面,政府积极推动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提供了经济支持和优惠政策,包括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机构、建设医养结合服务中心等。另一方面,各地养老机构也开始逐渐引入医疗资源,提供医疗服务,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目前,北京、上海、重庆、青岛等城市已经建立了一批医养结合型的养老机构,实现了医疗与养老服务的有机结合。张芙蓉提到,比如太原市,很多养老院的专业医生相对匮乏,而医院老年病科专业医生又相对处于紧缺状态,因此,扩充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吸引具备专业能力的护理人员,鼓励各界医养护专业人员、健康管理师、心理医师等人员或团队与家庭、社区、养老医疗服务机构合作,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医养护一体化服务,形成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力量是更好推动医养结合发展的一项解决方案。

  基层医疗助力老年健康

  随着老龄化加深,仅仅依靠大医院的老年医学专科建设,难以满足老年慢病群众长期护理和用药需求。推动分级诊疗,引导、鼓励稳定的老年慢病以及失能失智患者在基层医院就诊,成为近年来政策引导的一个方向。不少社区卫生服务由于其方便、快捷、专业的特性,成为许多老年患者看病治病的首选。很多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还设立了家庭医生,方便患者在出现紧急状况时能够第一时间联系到医生寻求解决方案。

  据重庆市璧山区青杠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荣刚介绍,青杠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前来就诊的患者提供家庭医生的服务,鼓励人们加入家庭医生的平台,不仅能够第一时间为患者提供就诊方案,紧急时刻还能够帮助患者脱离生命危险。王荣刚表示,家庭医生可以帮助患者远程解决问题,如果患者出现心绞痛等,家庭医生可以远程指导其家人如何处理,既节省了时间,还能避免患者病情加重。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医生可以远程提供慢病指导、医疗随访等医疗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内科主任医师刘梅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老年人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体系建设,亟须解决基层服务能力和供给不足的问题。一方面,要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进一步完善分级医疗和转诊机制;另一方面,要为基层培养更多老年医学人才。刘梅林直言,从长周期来看,如果能为基层定向化培养老年医学人才,或可让更多慢病患者留在基层。现阶段应该对在基层工作的全科医生,加大老年病诊治的规范化培训和考核,并给予一定的激励机制,提升他们对老年病的识别和判断能力。同时可以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发挥中医药在慢病防治方面的优势。

  银发浪潮的到来不仅促进了老年经济的蓬勃发展,也让更多老年人开始关注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优化老年健康医疗建设,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让每一个家庭受益,让社会更加温暖和谐。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北京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