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中国茶”,申遗成功!6个云南代表性项目位列其中!

“中国茶”,申遗成功!6个云南代表性项目位列其中!
2022年12月04日 18:42 新浪网 作者 云南信息报

  12月2日,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启动“茶香云南 共享非遗”申遗成功系列宣传活动。

  11月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已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涉及我国4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云南6个项目位列其中,分别是:红茶制作技艺(滇红茶制作技艺)、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普洱茶制作技艺(大益茶制作技艺)、黑茶制作技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茶俗(白族三道茶)。

  (滇红茶制作技艺)

  红茶制作技艺

  主要流传于临沧市凤庆县。滇红茶以凤庆大叶种茶为原料,采用传统的发酵茶制作技艺制成,有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多道工序,成品外形肥硕紧实、金毫显露、香高味浓。凤庆种茶、制茶、饮茶历史悠久,境内的栽培型“锦绣茶王”树龄已有3200余年。1938年,著名茶叶专家冯绍裘到云南调查茶叶产销情况,见凤庆茶树成林,芽壮叶肥,白毫浓密,遂采集“一芽二叶”样品制成红茶,汤色红浓明亮,叶底红艳发光,香味浓郁,为国内其他地区所未见。该样品外形内质皆佳,在香港茶市广受行家称赞,被公认为中国红茶之上品,后定名“滇红”,传承至今。现有滇红茶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成仁、苏向宇、张国琴、薛林、张贵景等。

  (贡茶制作技艺)

  普洱茶制作技艺

  主要流传于普洱市宁洱县。每年春茶开采前,各民族都按各自礼仪对茶树王进行祭拜活动,感谢神灵恩赐,歌颂茶树功德,祈愿来年丰收。采选原料时,以体貌端庄、品行端正、心细而有经验的采茶女采摘首批茶叶,并遵循选日子、选时辰、选茶山、选茶枝、选茶叶,弃无芽、弃叶大、弃叶小、弃芽瘦、弃芽曲、弃色淡、弃食虫、弃色紫的“五选八弃”原则。采摘后经过杀青揉晒、蒸压成型等工序,形成各种形状的紧压茶,茶叶品味与芽条造型的优劣取决于制茶师傅对于温度、力度等关键因素的经验与手感。清道光五年阮福在《普洱茶记》中记载:“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盛芽条、蕊条,匣盛茶膏共八色。”现有普洱贡茶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兴昌、李明泽、赵华琼、李韵德、张力、王天、汪俊华等。

  (大益茶制作技艺)

  普洱茶制作技艺

  主要流传于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海是世界茶树起源的中心地带,有大面积野生古茶树群落,过渡型、栽培型古茶树和古茶园。1939年,著名茶人范和钧创建勐海茶厂,生产“大益”牌普洱茶,至今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品牌。大益茶制作技艺的关键在于拼配与发酵。拼配是为了创造口味与口感、茶气与茶性的和谐,在制茶过程中,根据需要将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级别、不同存放年限、不同发酵程度的原料进行一定比例的科学组合,扬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之长,凸显普洱散茶粗壮肥实的外形风格与内质风味,形成了大益茶75、85、05、06系列在内的科学配方,被业界奉为经典。发酵的关键之处在于进行熟成发酵时,对大小、长短和老嫩不一的茶叶分别渥堆发酵,使茶叶外形更加匀整,成熟度更加一致,碎茶率更低。由此形成的大益茶成品滋味浓烈,陈香高扬,余味持久,为熟茶之典范。现有大益茶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远之等。

  (下关沱茶制作技艺)

  黑茶制作技艺

  主要流传于大理州大理市。1902年,大理喜洲白族商帮永昌祥在下关开设第一家茶叶精制加工厂,选料讲究,制作精细,享有盛誉。1941年以后,康藏茶厂、元春茂、协厚昌等十余家商号相继建成,下关成为名副其实的沱茶生产中心。沱茶由明代团茶演变而来,经过拼配、筛分、拣剔、半制品拼配、称量、蒸揉、压制成型、干燥、包装等十余道工序制作而成。选用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作为基本原料,选料时将毛茶分选成头盖、二盖、底茶等,按照严格比例称量后,倒入甑中蒸制。揉茶时匀整适度,压制时保持端正,冷却定型后进行干燥和包装。特级沱茶与一级沱茶制作技艺相同,但在原料拼配级别上有所差别。历史上,下关沱茶通过著名的“茶马古道”输送到滇西北、西藏、四川等地,满足了沿线各族人民的生活需要。现有下关沱茶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国风等。

  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

  主要流传于德宏州芒市。芒市三台山乡是德昂族聚居区,民间世代相传的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记述了德昂族悠久的茶文化及其“古老茶农”称谓的历史渊源。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以当地大叶种茶作为原料,采摘后尽快用竹簸箕摊开晾晒,避免阳光直射,以确保茶叶完整、新鲜、匀净。之后清洗茶叶、蒸茶杀青,将蒸好的茶放置于簸箕,晾晒至适温开始揉茶,揉好后塞入竹筒或竹筐压紧,用洗净的竹笋叶封口,用竹篾扎紧。采用土坑发酵或地窖发酵的方式,50至70天即可出窖。发酵好的酸茶可加工为湿茶、干茶两种,湿茶可食用,加入番茄、食盐、花生等调料,美味可口,健脾开胃,是德昂族传统美食;干茶则供饮用,汤色透亮,嗅之微酸,轻柔爽口。现有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腊三、卢凤美、赵腊退、杨春兰、李岩所、线加荣、杨小兵等。

  (白族三道茶)

  茶俗

  主要流传于大理州大理市。白族三道茶起源于公元8世纪南诏时期,逐渐演变成白族人民节日喜庆待客的独特礼仪,以其蕴含借茶喻世的人生哲理而发展成为一整套白族茶文化。三道茶第一道为苦茶,又名雷响茶,即烤茶者在已烘热的茶罐中放入茶叶,在炭火上边烘烤边抖动,直到茶叶微黄,散发香味,冲入沸水,发出隆隆声,犹如响雷。茶水呈琥珀色,味道甘苦,寓意人生难免经历波折。第二道为甜茶或糖茶,将切成薄片的核桃仁和红糖放入沸水,煮至茶香扑鼻,茶水甜蜜,寓意苦尽甘来。第三道为回味茶,将蜂蜜与少许花椒、桂皮放入盅内,沏上茶水,边晃边饮,味甜微麻又略苦,寓意人老时对一生的回味。三道茶敬茶遵循和讲究的仪式,有“三道、六则、十八序”的说法。三道茶在清凉解暑、滋阴润肺的同时,教人体会“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现有白族三道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严学侯、董金香、董丽、杨甘树等。

  此外,云南还有普洱茶传统制作技艺(勐腊易武茶)、宝洪茶制作技艺、团茶制作技艺、普洱祭茶祖习俗、布朗族山康茶祖节等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与之相关的茶器、茶歌等文化表现形式纷繁多样,彰显了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创造力。

  “茶香云南 共享非遗”申遗成功系列宣传活动期间,云南省将分别组织临沧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大理州、德宏州5个州市6个项目参加文化和旅游部在杭州举办的“茶和天下共享非遗”主会场庆祝活动,临沧市将作为庆祝活动云南分会场,于12月11日开展相应宣传活动,各地也将按照各自方案开展宣传;组织云南与茶主题关联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在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大厅“非遗故事”展区开展茶专题非遗展;采取专家授课、现场直播等方式,制作7期以茶文化为主题的非遗公开课在相关媒体播出;在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制作茶专题网页,通过图文、视频等方式,集中展示近年来茶文化保护实践成果;在全省范围内征集与茶文化相关摄影作品,举办茶专题非遗摄影展。

  下一步,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将进一步加大传承保护力度,宣传好、展示好云南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讲好云南故事,形成广泛的宣传效应。积极推动联合保护行动,加强与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茶叶学会、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等参与申报项目、部门间联合,采取共同保护行动。支持生产性保护,助力增收减贫,充分认识并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体现的人类与环境互动的智慧和创造力,支持开展与茶文化、茶产业相关联项目的生产性保护,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品:云上融媒新媒体中心 

  来源:云南画报

  编辑:余   倩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云南省
来自于:云南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