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COP15 春城之邀】文山州通过“六子登科”让石漠化变绿洲

【COP15 春城之邀】文山州通过“六子登科”让石漠化变绿洲
2021年09月28日 03:53 新浪网 作者 云南信息报

  云南信息报讯 云上融媒记者梁东婕 9月27日上午,“COP15 春城之邀”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系列新闻发布会·文山、红河专场发布会在海埂会堂召开。会上, 文山州生态环境局局长刀锦介绍了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和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取得成效和经验

  文山州8个县(市)都是石漠化云南片区的核心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春种一大片,秋收一小”,就是当年石漠化地区最真实的写照。一直以来,文山州人民坚持生态自然修复为主,采取有力措施,持续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条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过多年的努力,在石漠化片区形成了以西县“三光”片区为代表的一批“生产美宜业、生态美宜游、生活美宜居”的美丽乡村。

  多年来,通过持续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石漠化土地面积逐年减少,十三五期间完成石漠化治理89万亩。

  通过实施封山育林、人工造林、草地建设等林草植被恢复措施,文山州森林覆盖率逐渐提高,由“十二五”末的41.77%提高到50.29%,较“十二五”末提高了8.52个百分点。

  随着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持续推进,区域陡坡耕作比重下降,林草植被保持水土功能增强,实现了“土不下山、水不乱流”的良好局面。

  因地制宜,文山州发展了西畴“三光”片区5千亩弥猴桃、砚山幕菲勒片区8千亩黄金油桃、广南珠琳片区千亩长冲梨等特色产业,做到“治石与治贫”相结合,促进了石漠化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已获批两个国家级石漠化公园、西畴县申报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正在公示。

  在石漠化治理实践中,文山人民铸就了“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形成了石漠化治理“六子登科”的文山模式

  “山顶戴帽子”。在山顶采取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公益林保护等措施修复森林植被,搞好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严禁乱开垦、滥砍伐等行为。

  “山腰系带子”。在山腰大力推进退耕还林,发展核桃、八角等特色经济林果,改善土质环境,把“石旮旯”变成“致富林”,通过发展生态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山脚搭台子”。在山脚缓坡石地区域炸石造地,改造梯台地,营造生物,修建灌沟渠、拦砂坝等设施,形成“保土、保水、保肥”三保台地,保证石漠化地区群众人均1亩以上的基本农田。

  “平地铺毯子”。在地势条件较为平坦的地区,加大中低产田地改造力度,增加灌溉面积建设高稳产农田。采取土地流转、合作入股等方式集中发展猕猴桃、黄金油桃、特色蔬菜等附加值高的特色产业,确保群众稳步增收。

  “入户建池子”。从源头解决群众毁林伐树的问题,为群众建沼气池,实施节能改灶,安装太阳能;在饮水困难地区鼓励群众自建小水池,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巩固石漠化治理成果。

  “村庄移位子”。对石漠化地区失去生存条件的农户实施易地搬迁,村庄向条件好的地方迁移,劳力向发达地区输出,缓解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同时,搞好群众的科技培训和劳务输出工作,使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刀锦说:“通过这些措施,文山的石漠化生态修复和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生态环境云南省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