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张大龙:52岁时放弃优厚待遇举家南下

张大龙:52岁时放弃优厚待遇举家南下
2020年10月28日 06:01 新浪网 作者 晶报
张大龙近照。 晶报记者 罗俊杰/摄

   2016年7月,张大龙(右)应邀主持第十八届全国血栓与止血最新进展研讨会。

   1996年5月,张大龙在办公室。

   1995年12月,张大龙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扫码关注“深圳市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我和留医部的故事”,即可投稿。

   国家级科研单位,副处级,在直辖市最繁华的片区分配有房子……有多少人会在52岁的年纪,勇于舍去这一切,选择离开工作生活了一辈子的北方家乡,到遥远的南方闯荡?

   今年已经80岁的深圳市人民医院大内科和血液内科原主任、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张大龙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干自己想干的事,他28年前义无反顾地放弃了这些优越条件,举家从天津迁到深圳市,在人民医院工作至退休,为经济特区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贡献。

   感叹入职手续办理体现“深圳速度”

   “我1992年12月29日到深圳市人事局报到。仅仅过了两天时间,也就是到了12月31日,我的入职、迁户等所有手续就全都办妥,连边防证都办好了。”提起28年前正式成为“深圳人”的过程,张大龙连声感叹:这充分体现了“深圳速度”,“要是在内地的话,不可能有这么快,我也从中感受到特区对待人才的真诚态度”。

   张大龙是一位地道的天津人。1940年出生,1959年考上天津医学院,1964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在天津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工作。在这家国家级科研单位,他工作了28年。到1992年调离时,他已经是研究所医务处副处长,并任所长助理。

   “当时,我在研究所干得挺好的,刚分了房子,位置也很好,就在当时天津最繁华的南京路上。正常情况,像我这样的条件,是不会考虑离开的。”张大龙回忆说:“我回去辞职办调令的时候,单位领导说假如我要调走的话,房子必须还给单位。我当时想,既然做了决定,那就义无反顾,所以就爽快地把房子还回去了。”

   为什么要在52岁时离开土生土长的天津调到深圳?张大龙告诉记者,他当时主要是觉得深圳是一个真正干事的地方,这里的舞台更能让他发挥自己的所长,“另一方面,邓小平第二次视察深圳、发表‘南方谈话’后,全国再次涌现出一股‘闯深圳’的热潮,我也是受此感召”。

   说起与深圳的结缘,张大龙透露说,他有个发小,上世纪90年代初在蛇口赤湾上班,所以他来过几次深圳。这座新兴城市人人争相干事的氛围,深深地吸引了他。

   1992年第三季度的一天,正在深圳游玩的他决定前往人民医院走走看看。他在医院转了一圈,然后就去拜会医院领导,人民医院时任院长陈智明接待了他。“陈院长听完我的简介之后,拉着我的手高兴地说,‘你哪也别去了,就来我们这里吧,我们的血液内科正需要你这样的带头人。’”张大龙办完入职手续当晚,正好是人民医院一年一度的新年晚会,他也受邀参加了。晚会现场,陈智明把他拉上台,说“挖”来这位血液内科专家是他本年度最大的收获。

   带来“国家级小团队”助力创“三甲”

   “我从天津调过来之后,不久就从原单位‘挖’来了几位业务能力非常强的老同事,包括调入我们科室、后来担任科室领导的张新友。”张大龙笑称,他当时为人民医院带来了一个国家级的“小团队”,大大提升了血液内科的实力。

   他调入后不久,深圳市人民医院迎来了创“三甲”医院的任务。当时,深圳市还没有一家“三甲”医院,人民医院肩负着全市“三甲”医院破零的重任。

   “当时,按照‘三甲’医院的标准,要求医院必须要有一个可开展骨髓移植的层流病房,并要求有实际开展临床的数据。这是一个硬标准。假如没有的话,在创建‘三甲’评分的时候会被扣分。”

   上世纪90年代初,人民医院的病房还非常简陋,硬件设施也匮乏。为了完成建设可开展骨髓移植的层流病房的任务,张大龙带领血液内科做了大量工作。“直接负责这项工作的人,是上世纪80年代参与过国内首例自体骨髓移植的徐肇明副主任。在他的带领下,我们科室克服了种种困难,顺利把病房建成了。而且也在当时条件较差的情况下,成功地做了几例骨髓移植手术。”

   精心治疗内蒙古来的患者

   “她是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3岁那年,她突然得了一种怪病:皮肤变红,周身不适,腹部日益胀大,昼夜啼哭不止。为了给她治病,她父母先后领她到呼和浩特、北京等地大医院求诊,钱没少花,路没少跑,却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诊断。”张大龙向记者讲述了20多年前,一位名叫张静的小患者的求治故事。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父母获悉中国医学科学血液学研究所的张大龙医生是血液病专家,便急赴研究所所在的天津。“不巧的是,我那时候已经调到深圳工作了。”张静的父母找不到他的联系方式,只好拨长途电话到深圳各个医院寻找。几经周折,才联系上张大龙。

   “详细了解了她的病情之后,我立刻让她父母带她到深圳来检查。”张静来到深圳时,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他立刻组织人员会诊,最终确诊为“小儿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这是一种少见难治的血液病,患者2-3年内就可能会转变成白血病。”

   为了挽救这位远道而来的小患者,张大龙率领人民医院血液内科的医生们,制定了周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时刻关注孩子的病情变化。终于,在张大龙的精心治疗下,张静的病情日益好转,转危为安。“为了减轻她家的经济负担,请示医院领导后,医院免除了她的部分药费。”张大龙告诉记者,那年除夕下午,人民医院血液内科全体医务人员与病人一起包饺子过春节,张静端了一盘自己动手包的饺子送给他,“我记得这个小女孩非常活泼可爱。能把她抢救回来,我感到很欣慰”。

   来深圳的20多年,张大龙继续血液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接诊国内各地的病人,甚至有国外病人打来电话咨询。2017年,他在人民医院特诊病房,收到东北一患者家属送来的一面写有“高尚的医德,真诚的爱心”的锦旗。这样的鼓励让张大龙备受鼓舞,决心将此项研究传承下去。

   当年病人购买空调赠给医院

   在采访的过程中,张大龙还向记者分享了一个上世纪90年代初发生在病房里的温馨故事:“那年夏天,我们科室接收了一个病情危重的病人,是一位20岁出头的小女生。她全身出血点,牙齿、皮肤都出血了,初步诊断是患了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情况非常危急。”

   张大龙回忆说,当时人民医院血液内科没有单独的病房,需与内分泌科、消化科共用病房,“非常简陋,设备很差”。天气炎热的时候,病房内更是酷热。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就怕发生感染的血液病人,极容易因为天热出汗等原因发生感染,从而危及生命。当年,主管这个病人的是现在担任人民医院血液内科主任的张新友医生。张新友尽心尽责地做好病人的救治工作,并向病人的父母说明情况,为病房的简陋表示抱歉。

   经过一段时间救治之后,女孩的病情逐渐好转,女孩的父母为了表示感谢买来一部空调安装在病房里。后来,经过人民医院血液内科的精心救治,女孩顺利康复出院,“至今他们一家还和张新友有联系,成为了好朋友”。

   张大龙告诉记者,随着新内科大楼的建成,人民医院血液内科迎来了新的发展。“目前,已有两个病区共80张床位,前几年还引进了院士团队。这在我刚来时,是不可想象的,可以说是‘鸟枪换炮’了。”他感慨地说:“血液内科能发展成今天这样,离不开创业初期的科室老主任黄铭湛所付出的心血,也离开不兄弟科室的支持。”

   晶报记者 罗俊杰/文 受访者供图(署名除外)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