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碧水绿岸 宝安美丽家园

蓝天碧水绿岸 宝安美丽家园
2020年12月02日 06:52 新浪网 作者 晶报

  宝安湾畔,湾区之光。

  铁石水库,碧波荡漾。

清平古墟与蓝天白云相得益彰。

   宝安——深圳市的国土面积大区、人口大区、产业大区以及民生大区。

   近年来,特别是“十三五”时期,宝安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举全区之力,基本还清了生态环境欠账,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生态环境品质大幅改善,环境基础设施填平补齐,生态文明体制实现突破,社会公众参与逐步增强,为“湾区核心、智创高地、共享家园”建设打下了良好生态环境基础。宝安生态环境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11月30日,宝安区被生态环境部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荣誉。这标志着宝安成为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全国样板之一。

   迈入新时代。今日之宝安,位于珠江口东岸发展轴上,是穗深港黄金走廊的重要节点,是打造“西协”桥头堡、珠江口东西岸联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核心引擎。

   逐梦新征程。今日之宝安人,正幸福地享受着“蓝天碧水绿岸”带来的沐浴和滋养,宝安上下对标“双区”建设,进一步参与维护辖区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共治共享的新局面;继续努力做好、做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力争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天朗气清,蓝天白云现。

   宝安欢乐港湾海滨文化公园,128米巨型摩天轮——湾区之光,宛如一颗璀璨明珠擦亮天际线,成为湾区新地标。

   透过摩天轮,仰望苍穹,纤尘不染、明净澄澈的宝安蓝、白云会同大海将湾区美景晕染得恰到好处的心动,让人对宝安的未来更是充满了期待。

   攻坚污染防治

   宝安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从茅洲河旁碧波荡漾、两岸风华,再到宝安湾畔城市美景、秀丽风光,宝安蓝妆点底色演绎生态之美,成为宝安区全面推进污染防治攻坚的缩影。

   一直以来,宝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秉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特别是自2016年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以来,宝安区四年累计投入环保资金655亿元,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147项工作措施和201项工程,形成了“茅洲治水”“一水清拆”“正本清源”“环保主任”等一批全国瞩目的环境治理“宝安模式”。

   宝安在全国首创EPC治水模式,创新提出“六个一”系统治河工程,开展茅洲河流域、铁石片区、大空港片区等水环境整治,截至目前,全区66条河流、374个小微水体全面消除黑臭,水质持续提升,茅洲河目前已达到Ⅳ类水,获央视纪录片《美丽中国》点赞。开展人工湿地建设和入库支流整治,石岩水库、铁岗水库、罗田水库三大饮用水源地水质年均值均达到Ⅱ类。

   全力攻坚蓝天保卫战。宝安在全区124个社区及重点片区建立190个微型监测站点,深化大气环境质量精细化管控,创新建设共享汽车喷涂车间,截至目前,全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4.8%,PM2.5浓度同比下降27.3%,改善幅度全市最大。

   “公园之区”取得新突破。如今,宝安全区公园总数达183座,居全市第二,石岩街道更是获“广东省森林小镇”称号。

   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双提升

   近年来,宝安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效益型绿色发展水平加速提升,位居全国“创新百强区”第二、“工业百强区”第六、“城区综合竞争力”第七。

   2016年以来,全区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6.44%,水耗累计下降19.83%,COD累计减排60%,氨氮累计减排55%,每年均超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劲嘉、奋达工业园入选省级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省四星级宜居社区”创建124个、“省五星级宜居”5个,创建总数均为全市第一,宝安真正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双提升。

   强化提升环境治理能力

   环境基础设施基本补齐

   市政雨污管网覆盖率不足40%、管网缺口达2345公里、水质净化厂高负荷运行、固废处理能力不足……几十年欠账,这一切看似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十三五”期间,宝安加快完善环境基础设施,新建水质净化厂(站)9座(市建2座、区建7座),污水处理规模从66.5万吨/日提升至175.5万吨/日,提升164%。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环保基地——江碧环境生态产业园动工建设,工业废水集中日处理规模3.5万吨。

   如今,宝安累计改造4681个排水小区、清疏1341公里管网、整治236公里暗涵和支汊流、新建3976公里雨污分流管网,荣获2018年度中国十大民生决策奖;建成覆盖全区、囊括国家、省、市、区4级监管的大气监测网,实现大气环境网格化全覆盖监管;建成全市首个厨余垃圾干湿分离示范处理站,老虎坑垃圾焚烧发电厂三期投产,垃圾日处理能力提升至8000吨,生活垃圾100%无害化处置;建成3家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固定厂,全国首条泥沙分离弃土综合利用生产线落户。

   科技成为宝安系统性解决全区水环境问题的一剂良药。

   宝安区创造性提出“厂网源河”的系统治水策略,推动河流治理实现“长制久清”;依托“网格化+大数据”技术,在全区124个社区及重点片区建立190个微型监测站点,创新实施网格化全覆盖,严防大气污染源;率先在全省开发运行“河务通”APP,建立“智慧环水”“智慧城管”“智慧查违”“一街一站”等智慧系统,全方位管控环境质量。

   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环境管理效能再升级

   创新和改革一直贯穿于宝安生态文明建设。

   “十三五”期间,宝安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落实生态环保领域“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将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细化到部门、压实到基层。在全国首创重点污染源企业“环保主任制度”,逐步扩大应用到小废水企业、餐饮企业、汽修企业、建筑工地等领域,2019年首批167名“工地环保主任”受聘上岗。

   宝安在全国县区级率先搭建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体系,开展了第一阶段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研究,并将水资源资产的增减纳入党政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体系,率先在全市成立了由17个区直部门、1个驻区单位、10个街道办为成员单位的三级河长制领导小组,深化推广河长制。

   营造生态文明建设氛围

   全民参与,社会公众参与逐步增强

   茅洲河上的赛龙舟精彩纷呈,宝安国际马拉松激情起跑,“天更蓝、水更清、城更绿”的宣传标语随处可见。

   “十三五”期间,宝安区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等五进活动,成立宝安区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举行环保博览会。2018年至今,已创建环境教育基地5家;2020年度,积极开展无废城市细胞创建工作,发动辖区233家单位申报创建绿色街道、绿色社区、绿色机关、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等绿色单位。

   宝安上下正以“湾区核心、智创高地、共享家园”为动力,构建产业绿色发展新格局、提高城市规划品质、大力倡导文明新风,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标杆。

   晶报记者 柯季 通讯员 胥雨晨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生态环境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