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樊锦诗:“敦煌的女儿”,扎根大漠守护国宝

樊锦诗:“敦煌的女儿”,扎根大漠守护国宝
2021年06月25日 06:51 新浪网 作者 晶报

  樊锦诗在敦煌莫高窟。

  荐读《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口述自传》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敦煌石窟全集》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守护莫高窟是值得奉献一生的高尚的事业,是必然要奉献一生的艰苦的事业,也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奉献的永恒的事业。

   樊锦诗用40多年的执着和坚守,展示了一个文物工作者的平凡与伟大。从壁画病害防治到崖体加固,从环境监测到风沙治理,在敦煌遗产保护的各个领域,樊锦诗和敦煌研究院的保护工作者一起,不断探索创新。“敦煌的女儿”樊锦诗用生命守护敦煌。

   1938年,祖籍杭州的樊锦诗出生在北京,1958年考入北京大学考古系。1963年7月毕业后,面对北京与上海的选项,樊锦诗毅然选择了千里之外的西部小镇敦煌,一来就再也没有离开,从此开始了与莫高窟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相守。在她和同事的努力下,莫高窟在1987年成为中国首批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遗产地,并逐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全球典范。

   樊锦诗与敦煌初次结缘于1962年的毕业实习。尽管当时因为强烈水土不服而提前结束实习,但她总是说“敦煌是我的宿命”。当年的莫高窟几乎与世隔绝,因为没有现代交通工具,从莫高窟去一趟敦煌县城要走大半天路。研究人员住土房、喝咸水,还要在洞窟里临摹壁画、保护修复、研究文献等工作,条件非常艰苦。“如果说我从来没有犹豫过、没有动摇过,那是假话。敦煌和北京、上海相比,确实是两个世界,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就感到孤独。”樊锦诗说,“可是第二天只要一走进石窟,我就感到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樊锦诗积极谋求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工作的国际合作。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帮助下,敦煌研究院先后与日本、美国等国机构开展合作项目,使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逐步与国际接轨。

   1998年,樊锦诗担任敦煌研究院院长后,她带领科研人员,在石窟遗址的科学保护、科学管理上走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初步形成了一些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樊锦诗最早提出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敦煌壁画、彩塑艺术永久保存的构想,她组织敦煌研究院与浙江大学共同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媒体与智能技术集成与艺术复原》课题,首次将莫高窟用多媒体及智能技术展现在人们面前。

   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樊锦诗潜心于石窟考古研究工作。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断代,取得学术界公认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她撰写的《敦煌石窟研究百年回顾与瞻望》,是对20世纪敦煌石窟研究的总结和思考。由她主编,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26卷大型丛书《敦煌石窟全集》则是百年敦煌石窟研究的集中展示。

   1999年,樊锦诗被聘为兰州大学敦煌研究所名誉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

   2004年7月,樊锦诗被国家四部委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2009年,樊锦诗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数读 58

   1963年7月从北京大学毕业后,面对北京与上海的选项,樊锦诗毅然选择了千里之外的西部小镇,一来敦煌就再也没有离开,至今已有58年。

   晶报记者 谢晨星 新华社资料图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莫高窟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