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5岁女孩街头走失,见到警察就跑!”那些立竿见影的恐吓式教育,却正亲手将孩子推入险境!

“5岁女孩街头走失,见到警察就跑!”那些立竿见影的恐吓式教育,却正亲手将孩子推入险境!
2020年11月30日 15:08 新浪网 作者 成长公社

  作者:一乔

  来源:爸妈研究所(ID:mama_cn)

  一般来说,孩子和父母走失后,应该会想到找警察叔叔帮忙。

  然而对于广东佛山一位5岁的小女孩来说,找谁都行,唯独警察叔叔不行。

  因为她怕!

  前几天,这位小女孩看到爸爸吃完饭就开摩托车出门,跑出去追爸爸,没追着,自己迷路了。

  一位快递小哥看到她独自在大街上徘徊,就跟着她,还报了警。

  没想到警察来了后,小女孩不愿意停下来,继续走,说“我要找爸爸”。

  这时警察抓住小女孩,想让她停下来,却听到她很害怕地说“不要抓我”。

  沟通了很久,小女孩才慢慢接受警察叔叔,配合找到爸爸。

  为什么女孩会这么抵触警察呢?警察询问后才知道,原来爸爸平时在女孩调皮捣蛋的时候,很喜欢说一句话:

  “不听话就让警察来抓你,教育你。”

  女孩听多了,就吓坏了。

  看到这里,不禁想到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特别喜欢用“让警察抓你”、“叫医生给你打针”、“把你丢到垃圾桶去”来吓唬、恐吓孩子。

  结果呢,年幼的孩子只会感到害怕,心生恐惧,出了事都不知道找谁求助,后果不堪设想。

  知名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在《中毒的父母》中说过:

  “来自父母的打击,所造成的伤害效果不止是当下。它贯穿岁月,像一根针一样深扎在子女的心头。”

  用吓唬来教育孩子,只会毁了孩子一生。

01

  吓唬式教育,是摧毁孩子的慢性毒药

  佛山南海一位妈妈,因9岁的女儿三天两头吵着不想上学,作业也不好好写,她就去派出所报案。

  自己教不了,那就让“警察”来教,吓一吓孩子也好,一定有效果。

  即便女儿百般不情愿、拒绝和害怕,她也硬“拖”着女儿过来。

  这么做,却引发网友们的批评:

  “这种教育方法,也教育不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啊,太极端了。”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每个父母对孩子都有支配权,但每个父母都应该慎用这个权力,不应该成为吓唬孩子的稻草人,使孩子总是在恐惧的情绪中颤栗。

  时间久了,父母的吓唬,只会不断破坏孩子内心的安全感,伤害孩子的一生。

  之前在《妻子的浪漫旅行》中,金瀚有次因为外面下雨而整晚没睡觉,引发大家的好奇。

  大家问他害怕什么。

  他说,小时候自己贪玩,父母为了让他早点回家,就吓唬他:

  “小朋友要早点回家,如果回家太晚,地下室里就会跳出来一个红着眼睛的娃娃。”

  自此,这便成了金瀚内心挥之不去的阴影。他怕黑,怕一个人睡觉,总要开着灯睡才行,听到外面呼呼响,就特别害怕。

  即便身边有人,心中始终很没有安全感。

  在孩子看来,父母的吓唬,就是一个信号,不断提醒自己“如果不听话就会发生那些可怕的事情”,这些自我暗示,让自己内心充满恐惧和担心,根本无法建立起自信。

  他的生活,像是活在一个魔咒里。

  一点点被内心的不安占据,却无法自拔,直到长大成人,内心的世界依旧兵荒马乱。

02

  父母的责难,是雪上加霜的灾难

  被父母“吓大”,便足以让孩子感到害怕;可父母的不以为然,甚至是嘲讽责难,才是对孩子的致命打击。

  有一个小孩,曾经被大人吓唬“不能把口香糖吞进肚子里,不然肠子黏住吃不了东西,会被活活饿死”。

  结果不小心吞食口香糖后,绝望地哭喊着“我要死了,我快要死了”。

  还央求着妈妈赶紧带他去看医生。

  看到儿子哭得撕心裂肺的样子,妈妈却在旁边“戏谑”:“这孩子还挺惜命的!”

  她完全体会不了孩子那种以为会死掉的恐惧感,甚至在自己看来,这些表现很搞笑很逗。

  这让我想到了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被“吓”到后的错误反应。

  比如孩子一看到医生或警察就哭,他们通常会说“这有什么好哭的,怎么那么胆小”。

  不去自我检讨是自己的“吓唬”给孩子造成了心理阴影,反倒把孩子的表现当成另一种错误行为。

  想想,这样的孩子太可怜了。

  知乎上有位网友分享道,小时候妈妈总爱编故事来吓她,说“不听话就会有巫婆把你抓走”之类的话。

  她信以为真,每次睡觉总要妈妈陪。

  有一次妈妈有事很晚才回家,她一直没敢睡,妈妈回到家后问她怎么不睡,她说“害怕巫婆”。

  没想到妈妈竟然笑了,说那是吓她的,还说她怎么胆子那么小。

  那一刻起,她就不再相信妈妈的话了,觉得妈妈根本就不在乎她,只会嘲弄她、让她难堪。

  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说过:

  “当孩子的生命力被看见的时候,它就会变成好的,比如热情和爱;当孩子的生命力不被看见,就会变成黑色的,比如愤怒、攻击,是破坏性的。”

  被“吓大”的孩子,心底有多少的不安和害怕,如果父母看不到,或是不解责难,只会加深他的恐惧,甚至出现更可怕的后果。

  在他看来,自己的感受根本不被在乎。

  心中的怨恨不断加深,对人愈发没有信任感,一旦出了问题,他便孤立无援。

03

  想教好孩子,“非暴力沟通”最重要

  吓唬式教育不可取,用“非暴力沟通”的教育方式,才能用一种不带伤害的方式来重建孩子内心秩序,让孩子拥有安全感。

  在提倡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看来,“非暴力沟通”是一种爱的语言。

  想用这种方式教育孩子,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观察。

  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

  孩子不听话淘气时,我们不妨把“你特别不乖”换成“我刚刚看你一直闹,没有认真学习,也破坏了我之前跟你定下的规矩”。

  不是绝对化的批评,而是把自己认为孩子“不乖”的观察过程讲出来,让孩子意识到问题所在。

  放下对孩子的负面标签,孩子才不会带着逆反心和父母对抗。

  第二,感受。

  表达感受,而非想法。

  父母要区分一下,自己习惯“吓唬”孩子,是因为自己感到愤怒,还是孩子做得太差一定得“吓一吓”。

  通常情况下,都是前者。

  所有的暴力沟通,无一例外都跟情绪宣泄有关。

  既然“吓唬”孩子是父母负面情绪的一种表达,那就用“我觉得”、“我认为”、“我感到”把感受表达出来,让孩子明白父母此时此刻的心情。

  唯有这样,才能让彼此的沟通变得更加顺畅,减少无必要的误解和中伤。

  第三,需要。

  表达需要,让孩子明白父母感受的来源。

  当孩子不好好写作业,这时候父母可以说“你不认真学习,我感到很失望,因为我希望你能好好学知识,长大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

  其实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却用错误的行为做着自认为对的事,这很不该。

  唯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期待和需要,让孩子明白,孩子才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第四,请求。

  清楚地告诉孩子,希望他做什么。

  在一次节目中,胡可的儿子小鱼儿不想吃饭,只想玩新玩具。这时候胡可没有任何指责或恐吓,而是温和坚定地告诉他:

  “我知道你很想让玩具‘变身’,你很想让它变成拿着武器的机器人,但是要等到吃完饭以后,这是规则,你要遵守规则。”

  明确的请求,是孩子行动的指引,父母讲得越具体清楚,孩子越明白懂事。

  教育学家杜威说:“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

  真正爱的教育,是拒绝暴力,不用吓唬恐吓的方式“逼”孩子听话受教,而是用爱去陪伴和引导,从而保护孩子内心的安全感,让他成为一个自信、勇敢、笃定的人。

  站在孩子的背后,看到他的未来,才能及时止损,给孩子一生安康。

  愿所有的父母,都能用对的方式表达爱,滋养孩子的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