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妈妈送6岁女儿上学,随口问孩子最期待什么,却被惊出一身冷汗:无数孩子,已经被毁了……

妈妈送6岁女儿上学,随口问孩子最期待什么,却被惊出一身冷汗:无数孩子,已经被毁了……
2024年11月23日 15:03 新浪网 作者 成长公社

  前几天看到一位二胎妈妈分享的真实经历,觉得特别唏嘘。

  这位妈妈家里大宝是女儿,6岁,刚上小学。

  二宝是男孩,刚上幼儿园小班,她早上会一起送两个孩子上学。

  一路上弟弟嘴巴念叨个不停:

  “妈妈我们放学能去坐摇摇车吗”“我要老师送给我的小挂坠”“给我卡给我卡,我要开门”……

  她只要稍微一松手,儿子就会跑不见,不是蹲下玩儿树叶,就是跑马路边“走平衡木”。

  相比之下,女儿显得特别安静,面无表情的跟着妈妈走路。

  她试着跟孩子聊天,孩子也总是没有思考、没有反应的敷衍回应:

  “刚刚吃饱了吗”,“吃饱了”。

  “今天有体育课吗”,“没有”。

  “昨天爸爸说你,你伤心了吗”,“嗯”。

  “你期待去上学吗”?

  “不期待”。

  “那你期待放学回家吗”?

  “没有”。

  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女儿加了一句“我什么都不期待”,然后就拿过书包要进校门。

  妈妈听到这个回答却愣住了,她无论如何想不通6岁的孩子怎么会没有任何期待。

  其实孩子“没有期待”这件事儿,已经不是个例了,很多孩子都是这样,张口闭口“随便”、“都行”、“没意思”。

  他们不爱社交也很少对周围的事儿感兴趣,严重的甚至会发展到焦虑、抑郁、情绪失控。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一切的罪魁祸首都是一件事儿:不能和这个世界具体的事物连接。

  我看太宰治《人间失格》的时候,对一句话印象特别深:

  “我本想这个冬天就死去的, 可正月里有人送了我一套灰色细条纹的麻质和服作为新年礼物, 是适合夏天穿的和服。那我还是先活到夏天吧。”

  主人公与这套和服产生了连接,所以他愿意继续留在人间。

  心理学上有句名言,意义感其实是一种连接。

  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我们会热爱生活,一定是因为体验过生活的美好。

  我们吃过好的东西,去过好玩的地方,遇到过可爱的人,这些体验会让大脑神经元逐渐产生有意义的网络,让我们觉得人间值得。

  如果一个孩子能充满期待的去上学,这种动力也一定来源于内心的力量。

  而这位送女儿上学的妈妈在分享中提到,女儿这阶段经常被老师告状,说她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走神、作业完成得不好。还写到:

  “每天去接女儿放学的老公,跟老师聊一次天,就对女儿严厉几分,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已经相继禁止了她在本周末看动画片、用小爱听故事、周末游泳、约小朋友玩、晚上散步或者出去玩,并且更是在这两天晚上我给孩子检查作业带她读书时,强制把我支开,自己上手。”

  看完这段话会感受到,孩子身边那些与美好的、具体事物建立的连接,都已经因为成绩不好,被父母人为的斩断了。

  孩子缺乏这种与生活美好的连接,就像没有根的大树,很难吸取到养料,自然无法兴致勃勃去上学。

  好在这位妈妈很及时的意识到了问题,她在女儿说出那句没有期待之后,只是愣神了一下,很快蹲下来看着女儿,试着用欢快的语气问:

  “那宝宝期待妈妈每天早晨给你做的惊喜早餐吗?今天早晨的烧麦是不是很好吃”。

  女儿脸上的表情终于有了一丝变化,眼神动了起来,回答说:“嗯,好吃”。

  然后她又赶紧捧起孩子的小脸,小声说,是不是至少到学校里可以见到你新交的好朋友,可以跟她们聊聊天,玩一玩,记得别再上课时聊就行。

  女儿听到“好朋友”三个字,脸上总算有了笑容,还嘟起嘴亲了妈妈一下,转身进入校门。

  在妈妈提到美食和好朋友的时候,孩子内心体会到了具体的连接,所以她有了更灵动的眼神和笑容。

  这也是深度连接特别重要的意义,它像一个巨大的支持系统,能够在压力、迷茫、困惑袭来的时候,让孩子感受到滋养和力量。

  我觉得对家庭而言,最重要的连接就是亲人之间的彼此支持, 我自己是深有体会。

  我家是2个女儿,平时带孩子的时候,我发火的次数明显比我先生更多。

  但是两个孩子好像跟我的关系更好,更不容易对我记仇。

  比如她俩觉得爸爸哪些话说得不对,会直接出言反驳回怼。

  跟我聊天时,态度要明显更友善,甚至微信名字都专门给我备注成了“超级无敌喜欢的妈妈”。

  对于孩子更亲近我这件事,先生曾经有点吃醋。

  不过就像蔡康永说的“人与人之间,是有一个情感账户的,每次让对方开心,存款就多一点,每次让对方难过,存款就少一些。”

  我确实在孩子的教育上比我先生更花心思。

  从给俩孩子挑选课外书,到给她俩社交出谋划策,从帮着做学校要求的PPT,到给准备健康的零食、小吃,大大小小的事儿,都有深度的参与和陪伴。

  孩子是很聪明的,她们心里也都明白,妈妈的爱是更多的,即使偶尔语气严厉,也是为了她们好,所以不会记恨。如果觉得有道理,会甘愿主动配合。

  情感账户里储存的资本多了,学习压力大的时候,孩子也更愿意跟我倾吐心事。

  我也是到现在越发的觉得——

  世上真的没有白走的路,你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和心血,都会成为他心里的温暖,融化成斩不断的血脉亲情。

  除了亲人之间的连接,帮助孩子建立其他方面的连接也一样很重要。

  我想起著名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贺岭峰曾分享过一个案例。

  当时他接到一对复旦教授夫妻的求助,夫妻俩14岁的儿子抑郁了,很严重,感觉生活什么都没意思。

  贺岭峰跟孩子聊天,无意中了解孩子有点喜欢猫,觉得每周到猫咖啡馆做2小时义工还有点意思。

  所以他就建议父母给孩子养猫,并且总结:

  你若要一个人活得有意义,就要让他跟这个社会建立连接。与人的连接。与自然的连接,与物的连接。

  如果总是让孩子在学校和家两点一线,听到见到的都是学习相关的事情,那不出问题才怪。

  只有让他多出门、多做点其他的事情,他才有机会去建立其他的连接。

  这些连接,会让孩子觉得生命有意义感,才能找到自己的热情、才会生出更多前进的动力。

  咱们没事儿也可以多观察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

  无论是爱看书、爱画画、爱运动、爱音乐、爱追星、爱养猫还是其他什么,只要孩子能够产生浓厚的兴趣,专注且沉浸其中,他就会很容易体验到发自内心的兴奋、喜悦、感动,这种状态心理学上叫做心流。

  只要心里还有这种触动,孩子就是在跟 美好的、积极的、幸福的体验建立连接,就会影响孩子大脑的神经元,他们会认为生活很有意义。

  最后,祝愿每个孩子都能找到生活中的乐趣,心中有爱,眼里有光。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浙江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4条评论|4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user1116298340江苏盐城
孩子失去期待感可能是因为过多的规则限制
2024-11-23 16:42举报回复
红五角星大发浙江湖州
文章里的妈妈及时调整了教育方式值得称赞
2024-11-23 16:41举报回复
Villager_No1陕西西安
现在的家长太注重成绩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了
2024-11-23 16:40举报回复
最新评论
user1116298340江苏盐城
孩子失去期待感可能是因为过多的规则限制
2024-11-23 16:42举报回复
红五角星大发浙江湖州
文章里的妈妈及时调整了教育方式值得称赞
2024-11-23 16:41举报回复
Villager_No1陕西西安
现在的家长太注重成绩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了
2024-11-23 16:40举报回复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