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沉痛悼念 | 朱小蔓:情感教育研究的开拓者

沉痛悼念 | 朱小蔓:情感教育研究的开拓者
2020年08月12日 17:00 新浪网 作者 校长杂志

  

  8月10日下午,我国著名教育家、国家督学、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俄罗斯教育科学院外籍院士朱小蔓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73岁。

  

  沉痛悼念|朱小蔓:情感教育研究的开拓者

  这位可亲可敬的教育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她所热爱并为之奉献一生的教育事业。

  “我们失去了一位很有思想、非常勤奋的教育学家。”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说。“我与朱小蔓老师交往多年,她是我最尊敬的研究者之一。”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说。

  1973年,朱小蔓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1988年在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1992年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博士学位。

  20世纪70-80年代,她在高校担任团委书记、党委宣传部长等职务,负责学生的思想工作。在实践工作中,她逐渐意识到体系化、完全认知导向的德育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其对于学生现实生活尤其是情感的关注微乎其微,于是,她开始反思概念化、体系化德育和德育课程的局限性。1992-1993年,她在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做访问学者,师从前苏联伦理学教学委员会主任、莫斯科大学哲学系伦理学教研室主任季塔连科教授,专攻道德哲学。

  朱小蔓认为情感是人的生命健全和道德成长的重要内容和机制,因此,她选择将研究重点放在“情感教育”这一领域,围绕“情感”这一核心,探究人的情感世界的发展尤其是道德情感的培育。情感教育成为此后几十年她进行学术研究的主线,她也因此被称为我国情感教育的开拓者、奠基人。

  她在《情感教育论纲》自序中写过这样一段话:“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即个体品德形成虽然需要社会环境、舆论、规则、法律等外部力量的支持,但究竟是什么东西在人的内心持续、内发、内控地生长、壮大着品性,从而使一个人成为善人、好人、有德之人呢?到现在我对这个问题已经想了三十多年,我想,这是我一辈子要想的东西。”

  《情感教育论纲》是朱小蔓的主要著作之一,曾获江苏省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在这部著作中,她对情感在人的生命和成长中的价值、情感与认知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基础而深刻的哲学伦理学思考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指向人的完整发展的情感教育理论框架,对情感教育的形态、目标、过程、模式等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和回应。

  闭门造车,出门合辙。朱小蔓始终追求把学术和中国教育的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断进行实践探索。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开始推进素质教育,当时她正在进行博士论文的写作。她将文本资料的阅读、思考与参与素质教育的实践结合起来,参与了上海和江苏一批小学的教育改革实验。由此尝试从发展人的情感入手来发展人的素质,建立以培育情感为基础、以发展素质为导向的“情感性素质教育模式”。作为中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参与者,她对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道德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关注并由此阐述的不同学科可能的道德教育资源及其表达方式等观点,为后来分学科视野探索人的情感发展以及教育内容和方法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在担任《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组组长工作过程中,她提出并倡导的“课标突出情感体验、道德实践在德育课程中的特殊价值”的思想对于创设教育情境、引发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增强道德学习能力等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朱小蔓教授的学术研究和思考围绕人的情感发展及其教育展开,与她对中国社会发展、教育改革实践的关注和思考分不开。她发自内心地热爱孩子、热爱教育,她关心的始终是如何让人成为真正的人。

  

  深切缅怀

  云水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朱小蔓先生的与世长辞,让许多教育人感到了难以言说的惋惜和悲伤。

  著名教育学家朱永新老师发微博沉痛哀悼:#日有所记#沉痛悼念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原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教授!小蔓大姐的教育情怀与道德文章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小蔓大姐近年来一直顽强地与病魔斗争,从不言弃,让人感佩而心疼。愿一路走好!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说:“我们失去了一位很有思想、非常勤奋的教育学家。”

  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先生说:“我与朱小蔓老师交往多年,她是我最尊敬的研究者之一。”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院长(朱小蔓先生弟子)刘慧教授:先生您今日仙逝,我等万般悲痛,往日音容笑貌历历在目,言犹在耳。您与疾病抗争的精神,您对生命的热爱,您对人生的通透与豁达,您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对教育的崇高使命感,成为我们的典范。我等必将教诲指导铭记于心,做好学术、做好工作,为人、为己、为党、为国作出贡献。您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心中的女神,愿您在天堂一切安好!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著名教育学者周洪宇教授:性格开朗坚强,斗志异常顽强,与病魔抗争了多年的小蔓老师、小蔓会长、小蔓老友终究还是没能战胜病魔,永远地离开了这个她恋恋不舍的世界,离开了所有关心爱护她的师生朋友,以及我们这些同时代的学友。上个月小蔓的弟子杨瑞清来报其近况,我就有种不祥的预感。但没想到噩耗还是来得如此之快。一想到她那美丽知性、和蔼可亲的面容,就不仅倍感伤悲!她在道德教育研究特别是情感教育研究等方面所作的开拓性工作与贡献,为这个时代的教育学术增添了厚重砖瓦。她担任多年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牢记方明老会长的嘱托,发动组织广大会员,继承和弘扬行知事业、思想与精神,参与并推动了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为教育社团参与改革发展树立了典范,赢得了大家的敬重。

  2020年注定是个不平静的年份,一月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夺走了不少人的性命,教育界连续走了陶西平、朱小蔓等知名专家,科技界也先后走了12名院士,愿逝者安息,生者如斯。珍惜生命,一切安好!

  人生终有尽,但她不朽的师魂和深邃的思想并不会随着生命的离去而消逝。后来的教育人还须继承朱小蔓先生的遗志,继续砥砺前行。

  正如朱小蔓先生所说的那样:“教师就应该做一名情感丰富的人,摒弃静态的、权威的、一厢情愿的、单向度的爱,在积极的对话之中敞开自我生命和不断成长,创生一种共同的、享用道德的教育生活。”

  朱小蔓先生,一路走好!您将永存我们心中

  综合自:光明社教育家/朱小蔓:以“情感”为基点,培养真正的人/王平朱小蔓:以“情感”之眼看教育/人民教育沉痛悼念!一辈子扎根于情感教育研究的知名教育学家朱小蔓教授逝世/中国教育新闻网沉痛悼念!著名教育学家朱小蔓逝世

  

  下面与大家分享朱小蔓老师曾在《中国教师报》发表的《让教师生长出更多的职业幸福感》一文,以表达对朱小蔓老师的深切缅怀。

  让教师生长出更多的职业幸福感

  一直以来,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往往强调教师在学科知识与技能意义上的“专业性”,忽视了情感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性。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情感教育研究,在当时的教育学文献中,很少看到对学生负面情绪影响的研究,也很少看到怎样培养学生正面情绪情感的研究。可见,研究界对这个问题研究得不够。我想做这件事,想从教育学的视角研究人的正面态度、正向情绪情感是怎么产生的,怎样去保护它们,怎样转化负面情绪情感。

  在大量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的问题是,教师如何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发现学生的情绪情感?如何培养他们积极的情绪情感?教师如果没有情感的素材,他们也不可能敏感地发现、应对学生的情感反应,如果教师自己的情绪经常是扭曲的、压抑的、对学生的情绪情感既不敏感又不能处理,那么将无法完成培养人的任务。

  2014年,我们有机会受到香港田家炳基金会的资助,通过项目实施与开展,立足幼儿园、小学、初中三个学段的儿童与青少年的情感和身心发展特点,从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生活两大教育情境开展行动研究。经过认真遴选、商议,我们确定了北京中学与南通田家炳中学为项目实施的种子校,我们希望扎根更加广泛与精细的教育现场,关注、探索教师情感人文素质的内涵,提升路径与方法。

  理论工作者的研究如果不联系学校实际,不解决学校、教师、家长的实际需求,是没有价值的。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具体运用观评课、生命叙事工作坊、问题集中研讨等方式,让大学教师、学者、博士后、研究生深入中小学幼儿园与教师交朋友,用大量真实的课堂案例、家校故事、学生成长故事,交流分析教师面临的自我情感困惑与情感教育问题,同时组织编写了《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教师操作手册》(初中卷、小学卷、幼儿园卷),为教师丰富情感,提升人文素质提供可以操作的、具体的工作手册。

  我们慢慢知道,教师的情感表达是情感能力的一种表现,它涵盖教师对学生情绪情感的察觉、识别、应对、调适能力,也体现为识别、调控自身情绪情感的能力。它是教师内隐的知识积累、人文素养、价值倾向、人格品性的外化。这种能力是需要时间积累与沉淀的。

  当然,我们希望教师情感表达的改观不止于技术训练,而是力求依托鲜活、生动的职场交往经历,在体验教师最本真的生命状态中,研究者与教师沟通交流、尊重体谅,增进相互理解,提升各自的人文理解能力,探寻能直抵心灵深处、有助于心灵成长的艺术化的教师情感表达。

  这个项目是我们已经积累的情感教育研究的接续,也是对原有基础研究在学校现场的应用,也出自于我们对学校中存在的师生关系疏远、紧张、冷漠、恶化等问题的担忧:没有良好的师生交往状态,师生间不能相互信任、坦诚相待乃至彼此依恋,学习者就无法进入自然、惬意、身心投入的学习状态,也难以发生真正有意义的学习。与此同时,这也是个体学习压抑、紧张、焦虑、提不起学习兴趣的问题来源。

  教师要成为一个幸福的教师,需要理解自己进而理解学生,从而建构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如果良性的、让人愉快的经验多一些,我相信一个教师会更多地生长出职业幸福感。

  情感教育研究蹒跚30年,这几年我们在教师教育方面推进了一些。当然,工作远远没有完成,有些还待深入。今天的成果有待教师在使用中完善,补充鲜活的案例。但我越来越相信,人的情感一定要发展,一定要与认知协调发展,否则就没有健康的身体,没有健全的意志,没有健全的人格。我相信,有了这样一种对教育理想的信仰、信任,情感教育研究的道路虽然艰苦、漫长,但一定会取得越来越多的成果。

  

  内容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20年8月11日02版《著名教育学家朱小蔓逝世》、《中国教师报》2019年03月06日第12版《让教师生长出更多的职业幸福感》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