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柳袁照:教育的大格局与小格局

柳袁照:教育的大格局与小格局
2020年08月23日 09:14 新浪网 作者 校长杂志

  【柳袁照专栏】教育的大格局在哪里?原创作者|柳袁照(江苏苏州第十中学原校长、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现任北京新学道教育集团总校长、课程研究院院长)本文为柳袁照校长原创,首发微信公众号“柳袁照(ID:Liuyuanzhaobazi)”,校长传媒获得原创作者授权发布

  我曾写了一篇有关教育小格局的随笔,写罢,想想,有小格局,就总该有大格局。什么是教育的大格局?教育的大格局在哪里?这个问题萦绕在心头。曾有一所公办学校里接纳外来务工子女学生,树了一堵墙,见路不平虽无法拔刀相助,也站出来说了几句话,没有料到会得到许多人的认同。于是,又想到了教育的大格局这个题目。

  突然开朗。什么是教育的大格局?比如,教育部门面对不适合的、不合格的外来务工子女学校,果断地把学生全部搬迁到公办学校去。这是大举措、大境界。只是顶不住某些家长的压力,又人为地在与小区居民子女学生中间树了一道墙,一下子境界又低了下去,又落进了小格局的尴尬境地。

  所谓教育的大格局,首先该明白什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首先要做的,什么是可以摆一摆放一放的。社会的需求、时代的需求,是第一位的,教育需要做好服务。对区域来说,首要的是要解决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大问题。与社会变革相联系,加快教育的变革,包括结构、体制、机制的相应改革。比如,外来务工人群,是当下城市建设、城市服务的一支不可缺的生力军。缺少了他们,城市几乎不能健康地运行、运转。与此相应,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的问题,会成为一个十分尖锐又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同城待遇”迟早要提出:并解决。

  城乡教育的差距,在某些地方不是缩小,而是拉大。我在民办教育集团工作了一段时间,有机会到更多的地方去考察教育、交流教育。农村、山区、中部、西部,那里的教育与东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教育可以说不是相差五年、十年,尽管放大胆量说。农村剩下老人与儿童,留守儿童教育尽管已经做了了不起的努力了,可我看了还是心酸。一点大的孩子,就远离了父母,无论学校如何照顾,都是遗憾。那里的儿子天真、淳朴、可爱,一点点世俗的影子也没有。我曾去湖南十八洞村,去了那里的村小,一个学校就是一个老师,校长是他、图书管理员是他、一年级老师是他、二年级老师是他、教幼儿班的老师也是他。这还是一所被许许多多人关注的村小。其他数不清的还没有来得及被大家所关注的无数村小又怎么样?

  留守在家乡农村、山区的孩子,是幸运还是不幸运?许多外出打工人员,越来越意识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城市的诱惑,包括教育的诱惑,是无法拒绝的,越来越多的家长会带上孩子远走他乡去务工,子女的读书问题,成了一个大问题。城市原有的教育相对平衡的状态被打破了,原有的学校格局,满足不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蜂拥而入。许多外来工子女学校应运而生,质量、安全都是问题。我们城市可以只需要父母的劳力,而拒绝其孩子的教育吗?当然是否定的。

  各地涌入城市、地区想了许多办法,但是离需求相比,远远不够。这就需要教育的大格局出现了,明知不可能还是要尽可能的去解决。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是社会问题。教育只有主动地去迎接这种挑战,才有新的作为。把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纳入自身的教育体系之中,不是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不是可做好了不做好的事情。历史上中国劳工到了美国、到了澳大利亚等地,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还是受到歧视,其子女教育被冷落、被遗弃。一部劳工史就是一部血泪史,所谓唐人街,最早就是唐人无法进入当地社会(更不要说主流社会),而被迫形成的低人一等的孤独社区。有时我看到了外来务工子女学校,就会想到“唐人街”,恕我联想不当,但却是我的真实感受。

  我们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平等的社会,再怎么不平等,不能让孩子所受的教育不平等。我们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善良的社会,任何不善良,都不能对孩子不善良。对孩子最大的善良就是给他们以平等的教育,尽可能的平等,——尽可能的在一个共同生活的区域内有平等。因此,我呼吁赞成“全融教育”,外来务工子女融入到所在城市、所在地区的普通中小学校之中,与该城市、地区的居民子女享受同样的教育,在一个校园、在一个教室、在同一个操场、同一个实验室,由同一批老师教,过着完全一样的完整的校园生活。

  我们该抛弃掉许多成见、偏见,外来务工子女是带着乡村纯美气息的孩子,本真、朴实、聪明,与城里的孩子一样可爱,与他们在一起,会给城里的孩子带来新的气息,那是孩子们成长过程所不可缺的品性。假如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今天,孟母一定会迁到有外来务工子女的地方去,这个时代,城里太缺少自然世界的生命气息了。我们多做一些教育大格局的事情,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学校,不要总是把心思放在留生源抢、生源上,不要总是把心思放在与比升学率上,为了提高几个百分点,耗尽了财力、物力、精力,做没有多大意义的事情。教育是服务,不是单纯为分数服务的、不是为一部分人服务的,是为整个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进步与文明服务的。当下,我们一起多为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多做一些实在的事情,以在不久的将来真正实现“全融教育”,是神圣的历史使命,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怎么能像当科长(处长)一样当校长原创作者|柳袁照

  本来写这篇文章不是用这个题目,准备用“教育的小格局”。因为感觉现在的学校差距太大了,不是说办学条件的差距,办学条件是有差距,但是这种差距不是教育的根本差距。同样的办学条件、在同样的文化背景下、甚至在同一区域,学校会办得很有差距。这种差距是办学高度上的差距,落差很大,格局大、格局小,一目了然。有的学校的办学视野,就在眼皮底下,甚者丢掉办学宗旨,本末倒置。

  追究原因,很多。有学校自身的原因,也有教育主管部门的原因。有的说不出原因,没有原因的原因,是什么原因?竟然把学校办成或机关。想想还是换了现在这个名字比较好,更形象一点。

  经常看到学校里挂着标语口号。比如,为了迎接上面的评估、督导、检查,校门口往往会挂一条:“为了迎接某某检查,我们要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或着:“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以顺利通过省市督导检查”,类似情况,很多。学校工作就是为了检查?为获得一个好的检查结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目的?也不能说,这样做都错,只是感觉格局小了一点。

  我们办学校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学生?还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迎合领导?这个问题很简单、很明了,为何在实际工作中会摆不正关系?

  比如,现在强调安全,很对。不过,现在的许多举措不是为了安全本身,而是为了保护自己而形成系列的安全工作程序。学校要搞一个活动,凡事涉及到学生,需要层层报批、填表格、盖图章,要忙几天。遇到上级部门的经办人员、领导忙,开会、出差了,要拖上好几天。这些表格、图章,其实与安全不安全没有根本关系,该出事故还是要出事故,还不出事故还是不出事故。只是万一出事故有了一个说法。学校说,我去报批过了,科长说我报过给局长了,局长说一切都是按照程序做的。一旦出事故,追究不到责任。至于这项活动该不该搞、这件事该不该做,做了会对学生产生多大的影响,不是首先该考虑的。

  我曾不断地问自己、问大家:当下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最缺什么?最缺什么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比如,缺担当,责任的担当。师生的生命成长是第一位的,这是唯一的标准。除此之外,对于学校来说,还有什可以做的事情呢?应该做的事情呢?还缺什么?有人说,缺良知、缺良心,一点不错。

  学校的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的格局。校长格局不大,学校的格局也不大。比如,校长不读书、不理解教育的历史与现实、不追求教育的境界与理想。校长凭经验办学、视野从来离开过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总是在具体的事务圈子里兜来兜去。校长只惟上,以领导的意志为自己的意志,只知道投领导所好,紧随其后,亦步亦趋。假如领导有水平的、有境界的、有想法的还好,还能跟着干得八九不离十,万一领导不是这个样子呢?学校不是一场灾难吗?

  我曾在教育行政机关工作过,我了解机关的运作模式与特点。首长负责制,保证了政令畅通。下级下级服从上级,领导指向哪里我们就到哪里,保证工作效率,是必须的。但是,学校不一样,学校有学校的运作特点。教育有教育自身的规律,不能按照行政的那一套。当下教育的可悲之处在于,学校的行政化倾向越来越重,官本位意识越来越重,行政手段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导致一些校长不用头脑思考,只用屁股思考。我曾多次呼吁教育局长教育家的诞生与涌现,当下,一个局长是教育家比一个校长是教育家还要重要。

  比如,现在许多地方提倡教师的“系统人”,教师不属于学校,只属于教育局,人事权上收。财务成立系统结算中心,学校没有会计,只有报账员,校长签了字结算中心不同意,仍然无效。种种现象,不是一时一地。不是怪事吗?可是,到家早已见怪不怪,教育局往往把学校当作是一个机关处室,校长理所当然把自己当作科长(处长)。如此,出现办学小格局则是理所当然的,也怪不得校长,至少不能一味怪校长。

  所以,我认为教育局长要成为教育家十分重要。但是,即使局长是教育家了,校长就不需要自己的思想、理想?假如,局长只喜欢蔡元培,我们大家都只读蔡元培,连陶行知的书都不敢读?假如,这个局长喜欢朱永新,校校都搞“新教育”?那个局长喜欢李希贵,校长都搞“新学校”?我们校长要有自己的内心坚守,站在教育的原点上,坚定不移,那是信仰、未来,那才会有教育的大格局、学校的大格局。我们还是要谨记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国家把整个的学校交给你,你要做整个的校长”,虽然现在有些地方,没有把整个的学校交给我们,但是我们仍然要做整个的校长。

  2018年8月25日,于厦门机场候机楼

  柳袁照:本人亦叫“八子”,或“江南八子”,因而亦可称为“八子的世界”,应该有山有水,有风有云。应该有教育的静谧与教育的行走。应该有教育与诗的旅程。应该有校园与园林合二为一的美妙。是一个虔诚的卑微着的世界,有我们平常人所具有的一切美好。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