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15岁女孩弑母案:小棉袄怎么变成了害死妈妈的那根绳索?

15岁女孩弑母案:小棉袄怎么变成了害死妈妈的那根绳索?
2020年05月31日 08:25 新浪网 作者 校长杂志
15岁女孩弑母案:小棉袄怎么变成了害死妈妈的那根绳索?

  【兰君专栏】

  15岁女孩弑母案:小棉袄怎么变成了害死妈妈的那根绳索?

  原创作者|兰君(资深教育主编,校长传媒专栏作家,中科院家长学院特邀专家,著有《父母好好学习 孩子天天向上》《优秀母亲教子锦囊》等

  都说女儿是父母贴心的小棉袄,母女之间可以亲密无间,聊天谈心。女儿乖巧可爱,而母亲也能理解女儿成长的烦恼。但是最近在青岛发生了一件骇人听闻的事,15岁的女儿残忍的将妈妈杀害,并且冷血冷静的将妈妈的尸体塞进行李箱,共处了2天……想想这个过程,不用细思也极恐!关于这起案件的具体细节和网上疯传的女儿写的一封信尚有待警方的调查、确认和司法的认定,在此不再赘述。这起弑母案夺去了45岁女律师鲜活的生命,也深深的让天下无数的父母扎了心。兰姐姐想和大家深究的是,这起弑母案背后的推手到底是什么?

15岁女孩弑母案:小棉袄怎么变成了害死妈妈的那根绳索?

  押注式的爱像把刀

  父母强势,孩子问题多

  从已知的消息来看,被害的母亲张律师是青岛一家知名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生前还有多项社会兼职,常年担任若干企业和学校的法律顾问,是众人眼中的成功女性。女儿也是青岛特别难考的一类高中的在读生。这对本应让人羡慕的母女怎么酿成了杀戮的悲剧?

15岁女孩弑母案:小棉袄怎么变成了害死妈妈的那根绳索?
15岁女孩弑母案:小棉袄怎么变成了害死妈妈的那根绳索?
15岁女孩弑母案:小棉袄怎么变成了害死妈妈的那根绳索?
15岁女孩弑母案:小棉袄怎么变成了害死妈妈的那根绳索?

  可以说,没有无缘无故的伤害,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愤怒和仇恨让她对自己的亲妈下此毒手?

  有消息称,张律师今年45岁,从孩子3岁开始,就和孩子爸爸离婚,独立抚养孩子长大。在做律师之前当过老师,应该是个特别要强,对自己严苛也对孩子严苛的人。一个人从小要强且一直得逞,并不是件好事,久了很容易变得心理轻蔑、行为盲目,控制欲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对母女之间的亲子关系应该早已不堪重负,让人想起了《小欢喜》里的英子和妈妈宋倩。“我都是为了你好……”妈妈押注式的爱,让孩子窒息,让孩子只想逃离。

15岁女孩弑母案:小棉袄怎么变成了害死妈妈的那根绳索?

  单亲家庭,其实并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但是夫妻双方关系处理得不当,让孩子在拧巴和非理性的关系中左右为难就会留下后患。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敏感、多疑、孤僻、暴戾。他们表面上做出非常顺从,听话的样子,但仇恨的种子,早就在心中发芽,他们事实上早就想挣脱母亲的束缚!

  在这起悲剧中,我们也看到孩子父亲角色的缺位,父亲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教科书,在这个家庭中显然这本教科书是残缺的。父亲角色的缺位会让孩子的在幼年时期,没有与父母建立良好和健康的亲子依恋关系,导致孩子到了青春期,就会对于父母有了疏远和深深的敌意。

  还有一个隐性的因素,这个假期,因为疫情变得格外漫长,彼此靠得太近,亲子矛盾不断升级。这一点,我们很多家长都感同身受。复课后不少孩子心理问题大面积爆发,自杀的新闻也频频见诸报端,让人痛心不已。

15岁女孩弑母案:小棉袄怎么变成了害死妈妈的那根绳索?

  孩子为什么走极端?

  小心!这些职业易造就“强势父母”

  孩子为什么走极端?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对挫折的第一反应是攻击,要么攻击给他带来挫败的对象,要么攻击自己,自责、自耻,自我否定,如果孩子在这样的心境中越陷越深,再遇到较大的刺激,老师家长处理不当,就容易走向极端。

  第二是缺乏归属感,没有被无条件的接纳、尊重和理解,没有人与他们同流泪同欢笑,给他们内在的安全感,心灵找不到家。在与父母老师相处的时候,常常被考量、被比对、被挑剔,好像没有人喜欢他们,以他们为荣,遇到困扰的时候,没有人援助、支持,就很容易垮下来。

  第三是没有乐观感,不快乐,有一些快乐的元素需要拼命才能赢得,比如,考出好成绩,有些快乐元素则转瞬即逝,比如玩游戏,短暂的快乐之后却是持续的伤害。不快乐,郁闷,觉得生活没有意思,自然也觉得生命没有意义,这是孩子走向极端的深层原因。

  一项调查显示,孩子产生心理问题与父母的职业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教师、律师、会计师、警察、企业高管等职业的子女问题相对较多。一方面,这与家长的工作性质和有效养育时间有关;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切换的问题,这些职业的父母在工作中相对都比较强势,同时,他们会不知不觉将这种强势状态带回到家庭中,成为强势父母。而强势父母在当今时代的家庭教育中,遇到了诸多问题和挑战。

15岁女孩弑母案:小棉袄怎么变成了害死妈妈的那根绳索?

  孩子的教育根在家庭

  这个真相全天下的妈妈都该知道

  我们发现,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恶性事件当中,个别无良媒体不能就事论事引发真正的思考,而是别有用心的煽动和甩锅,乱贴标签,贩卖焦虑,有的一路人肉和开扒,从高中、初中扒到小学、幼儿园……其实,孩子的教育关乎社会和学校,而它的根在家庭。

  有句话,可能我们不愿相信: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最深的伤害大多来自父母!没有尊重,没有真爱,没有界限。一个三无的孩子,哪怕成绩优异,才艺靓丽,也终究不会长成一个结结实实的幸福之人。

  其实,现在有不少的孩子很苦,尤其是中学生,他们在学业和父母的双重压力下,不能有自然的成长时光。和父母在一起,也很少亲情互动,听到的大都是督促和指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堆积了大量的情绪垃圾,渐渐的就会被压垮。

  我们每个人,生活在世上,都需要找到释放情绪的出口,找到真实的“自我”,明白自己的内心和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更是要注意及时疏导孩子的情绪,与孩子多进行有效的沟通。

  我发现不少家长用力过猛,在“一切为了孩子”的妄论中犯了家庭教育最大的错,那就是:忘我。忘记了自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也忘记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因为爱你,所以用爱把你吞噬……”

  兰姐姐想告诫天下妈妈们一个真相:父母对于孩子的爱不要太满,如果寄托了自己的所有,很可能孩子达不到反噬了自己。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对生命和死亡,他们没有深刻、明晰的认识,从一定意义上讲,他们往往不知“死活”。家长和老师应该是走在前面的人,当孩子需要的时候拉他一把,而不是在后面催逼他的人。

  人生是场马拉松,有太多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我们教育孩子,不能一味地只盯着成绩。孩子身心健康,家长严爱有度,亲子共成长,这才是更好的原生家庭。

15岁女孩弑母案:小棉袄怎么变成了害死妈妈的那根绳索?

  作者简介:

  兰君,兰姐姐。资深教育主编、晚报小记者团创始人、中科院家长学院特邀专家、中小学生作文指导专家,校长传媒专栏作家。其主持的品牌栏目"作文课"、"兰姐姐热线"、"家长学堂"、"教育三人行"等多年来广受好评。著有《父母好好学习 孩子天天向上》《优秀母亲教子锦囊》。

  (本文为兰君原创投稿,版权归原创作者兰君所有)

15岁女孩弑母案:小棉袄怎么变成了害死妈妈的那根绳索?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家庭母女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