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廖思曙:二胎时代的家庭教育,不能倾斜爱的天平

廖思曙:二胎时代的家庭教育,不能倾斜爱的天平
2020年09月27日 17:53 新浪网 作者 校长杂志

  【廖思曙专栏】

  二胎时代的家庭教育:不能倾斜爱的天平

  原创作者|廖思曙(浙江省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初中分校校长)

  2020年9月6日早上,接到领导的电话,告知有一个家长来我办公室交流孩子的有关事情。经过沟通、了解,也基本上达成了共识。事情过后,联想到疫情期间和疫情后返校发生的4例心理健康问题的共同点——二胎家庭,总想写点什么,把所思所想记录下来。

  在2016年的第一天,我国严格推行了三十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宣告终结,全面二孩政策被正式纳入计划生育国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二孩在2016年至2019年的出生人口中的占比分别为45%、51%、50%、57%,总体呈上升趋势。这意味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开始建立起四口之家、五口之家等模式,同时,部分家庭的孩子面临着从独生子女到长子女的身份转变。二胎时代背景下的家庭结构和身份地位的转变给长子女的心理、情绪带来了重要的影响,为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又该如何扮演好它的角色?

  “孔融让梨”式教育的负面效应

  近期,学校班主任发现初一学生A行为及情绪表现异常,遂联系A的家长,建议家长将A带往医院进行心理健康检查,并及时反馈诊断结果。几天后,班主任在收到写着“重度抑郁症”、“轻度焦虑症”的诊断报告单的同时,也见到了被父母送回学校的A同学。出于对A同学健康状况的担忧,班主任建议家长将A同学带回调整修养。然而,A同学的父母却极力否认A同学在心理上有存在任何问题,要求A继续返校学习。家长来到了校长办公室。在同A同学父母交流中,校长发现了他们没有仔细看过一眼诊断报告单的事实,也找到了A同学的症结可能或者影响因素所在:那个依偎在A同学父母身旁的年幼的二胎妹妹。工作忙碌的家长,终于在校长描述被冷落、被忽视的可能会伴有的消极观念和行为的情形中,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顿时哑口无言。

  在这个事例中,A的妹妹是父母重点关注和疼爱的对象,处在家庭的中心位置。然而A同学却在父母的忽视下,失去了在家庭中的参与感。在家庭关系中掌握着主动权的父母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将关心和爱护“让”给年龄更小的孩子,不仅将两个亲兄妹逐渐置于相对立的立场上,为家庭的不和谐埋下种子,而且严重伤害了A的感情,甚至对A的生命健康也产生了威胁。

  无独有偶,在电视节目《少年说》的“天台告白”环节中,一位名叫崔兢的六年级学生,面对着台下的同学和父亲,讲述了作为姐姐的自己经常受到父亲区别对待的经历:年纪小的妹妹收获了父亲的偏爱和袒护,而崔兢却总被迫面对父亲的误会与责骂。面对委屈的崔兢,父亲谈起了“孔融让梨”的“道理”:妹妹年纪比你小,你理应学习孔融多让着她。

  这样“孔融让梨”式的教育在二胎家庭中并不少见。部分家长不听真相,不分对错,以年龄大小为标准,将所谓的传统道德和定势思维作为武器,破坏了规则上的公平,伤害了长子女对于家长的信任感,颠倒了二胎子女的是非观。

  “孔融让梨”式教育是被曲解的道德教育。在真实的“孔融让梨”的故事中,做出谦让之举的人不是年纪稍大的哥哥,恰恰是年仅四岁的孔融。而且在“让梨”的全过程中,孔融的父母没有干涉孔融的决定,而是选择将梨的支配权完全交给孔融。正是孔融的自发让梨,成就了一番美谈。

  无论是选择沉默,咽下委屈,最终被动地依靠异常的情绪和行为来发出求救信号的A,还是勇敢上台,陈述痛苦,主动剖析一胎子女在二胎家庭中的不平等处境的崔兢,她们都是被不公平的家庭规则伤害了的未成年孩子。会哭和不会哭的孩子,都应该有糖吃。

  家庭教育的“缺位”与“归位”

  为了解决二胎时代背景下,一个个家庭所发生的矛盾,我们将目光投向了“家庭教育”。但在探讨“家庭教育”之前,我们先来谈谈“家庭”。

  家庭是什么?某个独立的个体,不能被称之为家庭。正如家庭治疗专家萨提亚所认为的,家庭是一个团体,是一个系统,每一个家庭成员构成了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在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之下,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紧密相关,形成一荣皆荣、一损皆损的共同体。在这个四人家庭系统当中,平衡的关系与和谐的氛围固然是奢侈的。在四个人中,没有人能脱离家庭实现个人的幸福,被疼爱如二胎弟弟,也是如此。在失衡的家庭里,作为孩子的她,收获了来自父母的更多的关注和疼爱;作为姐姐的她,却失去了和弟弟之间的亲密交流与互动,取而代之的是和弟弟站在了对立的两端,成为了矛盾的双方。父母在成为弟弟的娇纵任性的保护伞的同时,也逐渐和A成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直到明白保持现状下去的结果可能会造成A个人的伤害,家庭成员们终于开始对痛苦,对整个家庭的崩溃有了共同的感知,并尝试做出挽回。

  家庭教育又是什么?邓佐君在《家庭教育学》中对此下了定义: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家庭(主要指父母)对个体(一般指儿童青少年)产生的影响作用。家庭教育在个人的教育历程中,是起点,是基点,影响着一个人的终生。夸美纽斯认为,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初步阶段,父母是儿童们的第一位老师。名师李镇西指出,学校教育非常重要,但无论多么重要,都只是家长教育的重要补充。

  然而现在的家庭教育却存在着严重的“缺位”、“错位”等现象,这种教育可能在一个孩子的生活中存在感几乎为零,也可能给他带来的是负面的折磨;可能只关注孩子的智力与成绩,却忘了关注孩子的人格塑造。

  萨提亚在《新家庭如何塑造人》一书中谈到:在和谐家庭中,你很容易体会到人的生命和情感是重于一切的。为了呼唤家庭教育的“归位”,我们需要家长开展“生命教育”和“爱的教育”。

  事例中的A同学父亲以工作忙碌为借口来对自己忽视A的教育及心理问题进行开脱便是非常典型的反面例子。当孩子有可能有极端的念头及行为时,作为家长,如果仍醉心于工作,不承担起应有的监护人责任,便是对生命的漠视。我们需要明白:金钱无法衡量生命,更不能换回生命。在生命教育进行之初,家长首先需要进行主动学习、自我教育,了解生命、理解生命、重视生命、珍惜生命。而后才能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通过生命管理,来引导孩子珍爱生命,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自我价值。

  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认为,教育的主要原则是爱。其中,家庭教育中的“爱”即为家庭教育情感化。这要求父母首先成为施爱者,施爱的具体表现即为关爱孩子,陪伴孩子等行为。“关爱”不是无视孩子的病情诊断单,空口说“关心”。“陪伴”也不等同于“在身边”。有些父母即使坐在孩子的旁边,眼睛却一刻不停地看着手机,和孩子之间没有丝毫的交流与沟通,这是无效的“陪伴”。真正的“陪伴”意味着亲密的关系、温情的互动、坦诚的谈心。而后要求父母成为教育者,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同样地,苏霍姆林斯基针对他提出的五育目标中的德育,也提出了“要使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的观点。这样,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中,孩子能够逐渐成长为充满爱心,乐于助人,拥有共情能力的人。

  爱的天平重新平衡

  我们知道,当天平失去平衡的时候,我们需要为扬起的一端增加砝码来使它再次达到平衡的状态。当二胎家庭的家长,面对着依旧失衡的爱的天平,应该如何增加砝码呢?

  首先,关注一胎子女,加强亲子沟通。

  戴尔·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里写道:“我们照顾了孩子体内所需要的营养,可是我们给他们自尊上所需要的营养,却又何等稀少。”作为父母需要理解一胎孩子对二胎孩子的诞生所产生的危机感,并给他以适应的时间。多花时间关注一胎孩子的行为表现和心理动向,当发现他存在异常的表现时,父母不要选择责骂他,或是忽视他,而是及时询问他,安抚他,并正面告诉他:父母对他的爱并不会因为第二个孩子的来临而减少。

  其次,促进孩子交往,创建和谐氛围。

  二胎不仅仅是父母的孩子,也是一胎的弟弟或是妹妹。在家庭的相处之中,父母可以帮忙制造场合和机会,来促进子女之间的互动和交往,培养他们之间的感情,从而拉近孩子们之间的距离,增进和谐的氛围,减少不愉快的摩擦。

  最后,公平对待孩子,培养正确观念。

  当孩子们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矛盾时,作为裁判的家长不能直接以年龄判对错,而是要握住孩子们的手,耐心聆听事情的发展经过,鼓励正确的行为,指出错误的行为,不偏袒任何一方。从而让孩子们信任父母,明白是非曲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家庭教育出现问题是社会的普遍现象,存在问题,便去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在二胎时代的潮流中,每有一个家庭能够对“孔融让梨”式教育做出舍弃,对家庭教育进行归位,对爱的天平重建平衡,便是对营造公平与和谐的小家和大家的一份祝福与助力!

  2020.9.22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