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打工人看这部喜剧,笑着笑着就哭了

打工人看这部喜剧,笑着笑着就哭了
2024年04月02日 20:54 新浪网 作者 新民周刊

  3月这个档期,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贺岁档刚过,五一档没到,可谓姥姥不疼爷爷不爱,因此院线出现了文艺片扎堆上映的场面——对于这些小成本制作、没有明星大咖加持、空有一腔热诚的电影来说,能上映,就是一种胜利,可以走进商业院线,就能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作品,这甚至比最终收获多少票房更为重要。3月底,小成本电影《银河写手》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下公映了。

  

  

电影《银河写手》

  由于带着“迷影”元素,能看到很多电影梗,这部电影的几次超前点映场效果都很好,再加上此前在First电影节拿过最佳编剧等奖项,在影迷之中的呼声不低。电影的故事发生在“影视编剧的宇宙中心”——北京常营地区。东五环外这个偏远的地方聚集着大量影视从业者,当然也包括产业链底层的小编剧们。他们把“鳗咖啡”当工作室,每天聊着“S级”的项目,张口闭口都是美国大神诺兰、本土大神姜文。剧本还没有一个能立项,就开始为“将来我的喜剧应该由闫非彭大魔来导演还是姜文来导演”而吵得不可开交。熟悉影视圈的朋友们应该已经看出来了,“鳗咖啡”就是现实里的“漫咖啡”,前些年盛传漫咖啡有“四大神兽”,也就是当时最红的四个演员,而聊天台词通常是这样的:“我认识黄晓明”“黄渤已经看过剧本了,说不错”……

  

  

年轻影视人们的头脑风暴

  《银河写手》的轻喜剧氛围让人想起十几年前火过的一部电影《独自等待》,年轻人之间的嘻嘻哈哈,为生活奔忙,为理想奋斗,像一杯柠檬气泡水,虽然难免有酸涩的时候,总还是快乐居多,每一个小小的惊喜都是生活里的气泡,咕嘟咕嘟泛着欢腾。尽管透露出主创们集体作为新人的青涩,但《银河写手》给人的感觉是视听语言比较丰富。在讲到“救猫咪”“节拍器”这种编剧熟知的词汇时,怕过于晦涩,还进行了现场小视频演绎。整部电影都让你感受到,这就是底层小编剧们的真实生活气息——他们有时候很苦涩,被大编剧哄着骗着就失去了冠名权,但他们又很会苦中作乐,每想出一个包袱都能激动得好像下一秒就能和黄渤一起进组。

  

  

好像下一秒就能和黄渤一起进组

  到了中后段,影片很像是两个小编剧的公路片——他们终于卖出了自己的第一个剧本,但一路遭遇版权登记、制片人为难、千改万改还没通过的困境。可能是我脸盲的关系,我看着两位编剧,觉得很像万国鹏和沈凯,就是电影《我是路人甲》里的两个路人甲。实际上在编剧的宇宙里,他们也确实是路人甲一样的存在。所以这部电影还挺适合打工人服用的,尤其是乙方,能和电影里“一个剧本除了编剧谁都有权力修改”的处境共情。改到最后,男二变成了狗,男一的名字变成“李伟”——因为制片方觉得这个名字听起来特别有孤独感。

  

  

两个编剧蹲在知识产权局门口等开门

  

  

一部适合乙方的电影

  电影之外,两位导演(同时是编剧)李阔、单丹丹也都是新人。所以这部电影让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地方,是电影内外的一种反差感——电影里的年轻编剧最终卖本失败,不得不去拍网剧,或者索性回乡转行;但是电影外的年轻编导,却真的在电影节上获得鼓励,走上人生的第一个红毯。电影里的年轻人怀揣着在影视圈闯荡的梦想,把拍出第一部电影当作无比重要的人生大事;可是电影的结尾却向我们预示了2100年的影视圈——真人编剧已经不复存在,AI导演全面接棒,甚至于,电影本身还存在与否都未可知。这种悲观与乐观的交错,真实与虚拟的对照,比电影本身更加余味深长。“两位主角人物完全没有成长”——电影最后来了这么一句——这当然是和通常影视剧对于剧情的要求很不同:剧情不那么跌宕起伏,人物从头到尾没有性格转变,缺少高光时刻,缺少醍醐灌顶自我反省,但这两位主角的不成长,好像也是成长本身,拒绝成长,也是拒绝改变。你可以说是电影编剧力有不逮之处,也可以说,就像非AI编剧的作品一样,透露出真人的痕迹——真人不那么完美,真人有很多瑕疵,真人眼高手低,但真人的电影始终比AI(或者节拍器套路电影)有人味。

  

  

跟电影学到一招:拇指捏食指可以抗焦虑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上海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