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一代大儒朱熹 晚年却被人弹劾十大罪 其中一条让他名誉扫地

一代大儒朱熹 晚年却被人弹劾十大罪 其中一条让他名誉扫地
2019年08月16日 08:48 新浪网 作者 小泡沫历险记

  朱熹是宋朝的一代大儒,他被人尊为继孔子之后的第二位圣人,是“程朱理学”的建立者,其理学的核心是“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劝诫人们去除私欲、淫欲、贪欲等欲望。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圣人”,却在晚年时被御史弹劾,上书指责朱熹犯下的十个大罪,这些罪名把朱熹弄得狼狈不堪,其中一条“纳尼为妾”更是让他名誉扫地。

  一代大儒朱熹 晚年却被人弹劾十大罪 其中一条让他名誉扫地

  这件事要从根本上追查,就要说说“庆元党案”。《宋史.卷三十七》记载:

  十二月辛未。金遣完颜崇道来贺明年正旦。是月,监察御史沈继祖劾朱熹,诏落熹秘阁修撰,罢宫观。

  对于这段记载翻译一下就是,南宋宁宗庆元二年十二月,监察御史沈继祖上书弹劾朱熹,指出了朱熹的十大罪状,包括“不忠于国”、“不敬于君”、“玩侮朝廷”、“私故人财”、“纳尼为妾”、“为害风教”等。其中有两条很关键,说的是朱熹利用职权强迫两位尼姑做他的小妾、以及和儿媳发生关系,致使其怀孕。就是说朱熹“为老不尊”、“贪恋美色”,实在有违伦常。上书后,沈继祖建议将朱熹斩首。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庆元党案”。

  “庆元党案”,其实就是场残忍的政治斗争。宁宗统治时期,外戚权臣韩侂胄想在朝堂一手遮天,但是朱熹的好友、当时的相国大人赵汝愚,却是他独裁朝纲的唯一障碍。韩侂胄想整垮赵汝愚,却又顾忌他门生故吏较多,万一失败就会弄得自己下不了台。 于是,便安排人上奏说朱熹理学是“伪学”,通过搞臭朱熹,从而间接打击赵汝愚。

  一代大儒朱熹 晚年却被人弹劾十大罪 其中一条让他名誉扫地

  本来这份奏章不是出自沈继祖之手,而是一位姓胡的御史,只是后来这位胡御史被调职,其上书的奏章也就搁置没人管了,而此次恰好韩侂胄要打击赵汝愚,就把这件陈年旧案拿了起来。在沈继祖升任监察御史后,韩侂胄就把此奏章交给沈继祖,让他再次上奏。最终的结果是,宁宗把赵汝愚贬到永州,朱熹因被弹劾辞官。不仅如此,宁宗还宣布理学为伪学,禁止传播授学。之后,更是把理学学者视作“逆党”,抓的抓、罢官的罢官,其人数竟多达五十九人,而朱熹自然就成了“逆党”的领袖。

  照此看来,这件事应该是韩侂胄、沈继祖蓄意谋害朱熹。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朱熹曾是宁宗的老师,而且还是当朝大儒,那为何却要把事情做到这一地步呢?其实朱熹要从自身找原因的。宁宗即位后,由丞相赵汝愚举荐,朱熹就任章阁侍制兼侍讲,既担任皇帝顾问,也担任皇帝老师。此时朱熹已经65岁,按说就应该循规蹈矩了,不会做一些出格的事情。但是他依着人老,总是想成为皇帝的老管家,一边跟宁宗说《大学》,一边上奏或当面说,希望皇帝“克己自新,遵守纲常”。《宋史·朱熹传》记载:

  上疏斥言左右窃柄之失。

  朱熹这句话就是说,做皇帝的要有自己的主见,不然会被身边的人架空,但这番话却惹得宁宗很不高兴。

  一代大儒朱熹 晚年却被人弹劾十大罪 其中一条让他名誉扫地

  想想看,哪个皇帝愿意听一个老学究在他耳边唠叨和批评自己?因此,宋宁宗很给面子地说:“您老岁数变大,我担忧您无法站着授课,还是去做个管宫观的官吧!“但朱熹不识时务,竟以辞官和皇帝摆架子。宁宗只好勉强挽留:“辞去你官职恐怕不符合我重视贤才的形象。”别看皇上嘴边说得很给面子,内心也许在痛斥:不要让我抓住把柄,不然有你好看。

  而朱熹的这番话自然传到了韩侂胄等人的耳中,因此他们很嫉恨朱熹胡言乱语,所以就翻出了之前的一份旧奏疏,并加以“润色”然后再次上奏给宁宗。而宁宗则借驴下坡,直接罢去朱熹的官职,并遣散其门人。但是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朱熹竟然承认了自己的某些罪过,比如:“私故人财”、“纳其尼女”,并上书皇帝说自己一定引以为戒、痛改前非。

  一代大儒朱熹 晚年却被人弹劾十大罪 其中一条让他名誉扫地

  朱熹是不是“纳尼为妾”,后世一直争论不休。问题是,如果这件事是假的,充满影射,朱熹为什么要自己承认“纳尼为妾”?这不是自毁长城的做法吗?有人认为,朱熹是选择性的承认罪过,像那些重罪他一概不承认,只是认了几个作风问题和不明钱财来源问题(只要不是巨额),而这在古代都不是事儿。正因为这一猜测,后世之人认为朱熹着实是一个伪君子。

  就这样,一代大儒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圣贤,却因为作风问题弄得声名狼藉,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