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王阳明:知行合一,豁然贯通,终知天理

王阳明:知行合一,豁然贯通,终知天理
2019年10月12日 06:29 新浪网 作者 小泡沫历险记

  近代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想必大家都知道,陶行知原名陶文浚,他也是王阳明的忠实粉丝。王阳明创办了中国文明史商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心学的核心便是“知行合一”。我想大家应该明白为什么陶行知叫做陶行知了吧。

  王阳明:知行合一,豁然贯通,终知天理

  王守仁,字伯安,浙江绍兴府人余姚县(今余姚市)人,生于明宪宗成化8年(1472年10月31日)。卒于嘉靖7年(1529年1月9日)。因曾住在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先生,故王阳明。职业: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宗教信仰:心学(创始人)。他不仅精通儒家 ,道家,佛家,还能统军作战,真乃历史罕见全能大儒。

  “心学”是他一生的创作,其精髓在于“知行合一”,说白了就是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至于更深层次的含义还是留给哲学家们取思考吧。

  王阳明:知行合一,豁然贯通,终知天理

  大凡成大事者往往出身贫寒,小小年纪就上山放羊,下田种地,凿壁偷光,认真学习。但王守仁却恰恰相反,他家是远近闻名的大地主,那是相当有钱的,而且还有个很牛叉的祖先--王羲之,但是是否属实,有待考证。王家先辈大都曾做过官,据说他先祖王纲曾经是刘伯温的跟班,官居四品。也不知道是不是王家祖坟上冒了青烟,他的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的状元,这可了不得,全家总动员,从这家老家全部搬到了京城住。

  王阳明:知行合一,豁然贯通,终知天理

  小时候的王守仁实在不是个好学生,不爱在学校坐着看书,却喜欢舞枪弄棍,读兵书,且经常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在他12岁的时候他写出了第一首流传千古的诗作《蔽月山房》,“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此诗看似幼稚,却奥妙无穷,对于山和月哪个更大?用他独特的观点,给出了一个是似是而非的答案。这种思维模式用现代化就叫做辩证法。在他奇怪的行为下,他的父亲带他出居庸关外面转转,见见世面,那时的居庸关外蒙古兵马经常出没,非常危险。

  但后来他父亲后悔了,年少的王守仁先生严肃的走到他父亲面前说:“我已经写好给皇上的上书,只要给我几万人马,我愿出关为国靖难,讨平鞑靼。”结果可想而知,换来父亲的一顿暴揍,打完之后王守仁乖乖认错,他爸很欣慰,但是欣慰的有点早。没多久王守仁又走到他父亲面前说:“我有了新志向了”,“哦,你想做什么?”“做圣贤”接着又是一顿暴揍。王华决定,再不管教他,家都会被他败光,于是给他介绍了一门亲事,女方是江西洪都(南昌)一官家女子。刚满十七岁的王守仁边收拾行李去江西结婚了。但是他做圣贤的志向却从未消失,且十分坚定。

  王阳明:知行合一,豁然贯通,终知天理

  弘治二年(1489),18岁的王守仁在带着老婆回老家余姚的路上认识一书生,他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如何做圣贤”的答案。“格物穷理”是朱熹朱大圣人的理论。

  于是王守仁便开始格物悟道,悟道是艰苦的是不被理解的,第一个不理解的就是他的父亲,他父亲王华是状元,他却连进士都不是,丢不起这人啊。王守仁再父亲的威逼下重新拿起四书五经,开始备考。历史告诉我们,临时抱佛脚是行不通的,乡试虽然过了,到了中央就不灵了,弘治流年(1493)和弘治九年(1496)王守仁通知两次参加会试,都名落孙山,铩羽而归。

  换做普通人这时候应该都回家拼命读书,然后备考。可是王守仁先生确实不是一个普通人,他经过痛苦的思考,终于有所感悟,并作出一个决定。为了得到父亲的支持,他再一次来到父亲面前找他谈话“我确实错了”听到这话,王华欣慰的笑了“以你的天分,将来必成大业,落榜只是无须挂怀,用功读书就是了,下一次必中金榜”发完感慨的王华高兴的看着儿子,可是意外出现了,王守仁不但没走,反而恭敬的鞠了一躬说道“父亲大人误会了,我想了很久,适才明白,落榜只事无关紧要,而我却忧心忡忡,为此无关紧要之事烦恼不已,实在是大错特错”王华懵了,换做心理素质一般的人估计要晕倒。可是王守仁通知却毫无理会,继续说道“我觉得书房读书并无用处,学习兵法,才是报国之道,今后我要读兵书,将来报效祖国”说完不慌不忙的行了一个礼,飘然而去,留了他爸在他背后酣然泪下。

  接下来王守仁先生便逐渐掌握了军事的奥秘和非凡的武艺,成为了高手中的高手,他有些过于强大了。就这么两年,王守仁在半工半读中迎来了第三次会试,要说王守仁的智商真不是白给的,竟然中榜。总算是当了官了,可是他真的不适合当官,据工作日志显示,王守仁先生是在不是个工作积极的官员,整天研究文学问题。他很痛苦,因为格物格了这么多年,也没格出个道道,终于,他开始意识到,朱熹可能是错了,日子这么一天天的过去,王守仁也这么一天天痛苦下去。

  王阳明:知行合一,豁然贯通,终知天理

  刘瑾,明朝著名太监,耳熟能详,权倾天下,臭名昭著。王守仁偏偏得罪了他,被贬到贵州做驿丞,说白了就是去贵州做招待所所长,要知道,在那个时候贵州属于偏远地区,少数民族为主,相当落后,用现代化说就是鸟不拉屎的地方,再去的途中刘瑾都不放过他,派人暗杀,还好,聪明的王守仁猜到了,绕道而行,然后装死,逃过一劫。在贵州艰苦的条件下,王守仁同志继续在痛苦中悟道,但是他离成功越来越近了。终于,在痛苦的道路上徘徊挣扎了19年王守仁再他人生最痛苦的一瞬间,获知了答案,他顿悟了,中华文明史上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就此诞生,他成功了,历史最终承认了他,他的名字超越了所有帝王,与孔子,孟子,朱子并列,永垂不朽……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