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张燕生:18个自贸区将形成多大发展势能

张燕生:18个自贸区将形成多大发展势能
2019年08月29日 02:18 新浪网 作者 环球网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新设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等6省份为自由贸易试验区,至此我国自贸试验区总数已达到18个。

  从发展阶段上来看,我们可以用研发强度(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这一指标来粗略地将18个自贸区分成三个板块。

  一类板块是研发强度超过2.4%进入到创新驱动阶段的东部沿海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山东、广东这7个省市,其研发强度已经超过经合组织(OECD)的平均水平。

  二类板块是研发强度处于1.2%至2.4%之间的省份,这个板块中的研发投入规模和强度明显低于东部沿海地区,仍处于投资驱动阶段,经济更多依靠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规模拉动。

  三类板块是研发强度低于1.2%的省份,其增长动能仍然要依靠资源拉动。

  分属这三类板块的18个自贸区,不管其区位是沿边、沿海、中部、内陆中的哪一种,都要根据自身所属的发展阶段确定下一步自贸区先行先试的重点和突破口,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避免机械地理解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制定趋同战略和政策。

  在确定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之后,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理解什么是自贸试验区,如何理解自贸试验区的不同功能和作用?

  实际上,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自由贸易”和对外开放的含义在中国已经发生了变化。如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与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都提出要打造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自由贸易园区,构建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这两个目标告诉我们,无论是自由贸易园区还是自由贸易港,下一步的目标是要构建全球开放层次最高的特殊区域。在这个特殊经济区内,不仅要真正落地“境内关外”的功能,承担国际转口转运拆拼箱业务,打造特殊综合保税区,还要形成全球高技术制造和服务功能的集群集聚。为此,就要营造能够吸引全球跨国企业总部、全球人才和研发机构、全球高端商品和服务的市场网络。

  对沿边内陆地区而言,一方面要做好“一带一路”这篇大文章,另一方面要做好“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这篇大文章,双轮驱动。

  对外,主动谋划推动低端产业、工序和环节向“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产业转移,与国内向中高端产业转型升级相衔接,形成跨境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

  对内,一方面做好进口市场,更好满足国内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另一个做好内需市场,形成国内产业结构性改革、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的巨大推动力。

  这就需要沿边内陆地区的自贸试验区营造开放层次最适宜的特殊区域,科学、技术和跨境创新网络最好的开放合作生态体系,陆海空联动多层次互联互通的综合物流和设施枢纽。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下一步对外开放重点是从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向以规则等为核心的制度型开放,这意味着自由贸易的核心不仅仅是商品、要素、人员、资金的跨境流动,而且是规则的现代化。

  规则现代化首要是合规,遵循国际高标准规则、标准、体制、机制规范;其次是规制,是规则、标准、体制、机制在行动层面的落实,是法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再次是衔接,是规则、标准、体制、机制与国际高标准的对接与合作。

  无论未来这18个自贸区为自身定下了怎样的方向,核心首先应该是如何将“自由贸易”的新定义落地。而自贸试验区的“试验”实质是如何将高质量发展中“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新理念落地。

  创新成为第一动力,意味着科学、技术和创新是第一生产力,要打造创新生态;协调成为内生特点,意味着要打造区域、城乡、社会协同发展新格局;绿色成为普遍形态,意味着绿色发展、生态文明、节能环保要内化为社会普遍的自觉行动;开放成为必由之路,意味着经济、规制和能力建设等方面要构建全球最高层次的开放体系;共享成为根本目的,意味着要给每一个社会成员创造公平参与和分享自贸区成果的机会。

  科学、技术和创新最需要的是人才,推动改革科研管理体制和创新激励机制是关键一环。能否打造能够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环境,能否集聚全球优秀企业总部和功能性分支,能否激发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企业创新的生态,对不同自贸区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18个自由贸易区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不同发展问题,成败关键在于如何从实际出发把高质量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三件大事处理好。(作者是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张燕生自贸区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