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战“疫”日记 | 重症病房,每天都是“最长的一天”

战“疫”日记 | 重症病房,每天都是“最长的一天”
2020年03月29日 16:50 新浪网 作者 环球网

  06:40,大厅里准时响起了密集的脚步声。

  出发。

  向强主任清瘦的身影第一个闪进了公交车,接着是一个又一个迷彩身影。熊玮主任最后一个上来,这几天他的痛风加重了,腿跛得有些厉害,以前他都是第一个上车的。正在夜休和轮休的同事也都来了,知道今天有“硬仗”,没人愿意在宿舍休息。

  车窗外,远处巍然耸立的黄鹤楼,如一位守望的老者,注目着我们再一次出发。

战“疫”日记 | 重症病房,每天都是“最长的一天”

  病区今天将有16位轻症患者出院,这意味着至少有16位新患者即将到来。随着综合医院逐步恢复普通门诊,大批新冠患者转到专科医院,重症病房已经收满,普通病区也已经住进了1/3。

  护士们紧锣密鼓地准备患者个人物品、出院手续、随身药品。既要兼任家属、保洁员、消毒员、送餐员,出院时还需要把患者送上车。

  虽然每班只有4小时,体力消耗却非常大。对讲机里密集传递着不同的指令“‘红区’呼叫医生办,35床血气结果已发出” “‘绿区’1号呼叫‘红区’1号” “‘红区’有两名护士已进缓冲间,请感控监视人员到位”……

  16:00,接诊通知终于响起。各岗位人员迅速投入,一切有条不紊地展开。

  11床,13床、41床,46床,52床……我和同事从11床的阿姨开始,挨个收集新入患者现病史、既往史……把他们带来的CT片一一拍照传给绿区。

  56床的阿姨有点紧张,我尝试和她闲聊几句,分散她的焦虑。这时,对讲机里传来护士陈红娅急促的呼叫。

  34床是一位处于昏迷状态的90岁重症老人。

  向强主任第一个冲到了病房,此时,老人已意识模糊,监护仪心电图呈一条直线。

  “马上心肺复苏,拿喉镜,推急救车,松涛负责按压,我来插管,翔宇准备呼吸机……”

  穿着三级防护服进行抢救,困难程度非常大。由于护目镜和面屏起雾遮挡,加之患者短颈属困难气道,看不到清晰的咽部视野,无法迅速准确地放入喉镜。

  心肺复苏的黄金窗口正在一秒一秒地逝去。

  “准备吸痰管!”经验丰富的急救部陈翔宇教授喊了一声。

  时间一秒一秒地走过,每一秒都漫长无比。终于,在多次的尝试后,导管被顺利放置,接上呼吸机,患者胸壁开始起伏。

  正在这时,又出现了新的难题。患者气道打开后,必须要及时恢复自主心跳。由于没有自主循环,血管塌陷外周静脉通道给药效果不佳,需要建立中心静脉通道。

  可戴着三层手套的手指,却很难像平时那样准确感知深静脉位置。向强主任摸颈再三,长针悬而未定。病房内压抑的气氛,几乎能感受到心跳的声音。

  终于,他游动的手指停住了,一针进去,弹跳的进针方式完全是教科书式的表演。一弹,二弹,三弹。进了!

  肾上腺素,碳酸氢钠,去钾肾上腺素......及时通过中心静脉进入体内,患者自主心跳逐渐恢复。

  但心跳恢复40分钟后,患者的血压依然难以维持。“8ml硫酸镁稀释后推入,去甲肾加大剂量持续泵入,准备异丙肾上腺素……”一个个指令,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凌晨03:00,终于传来了好消息,患者生命体征稳住了。04:00,老人顺利从重症1科转运到了重症2科继续治疗。

  病区里的队员们依旧在不停地忙碌着,窗外沉睡的城市如此安详。04:00,前一天的救治刚刚结束,04:00,新的一天马上又开始……

战“疫”日记 | 重症病房,每天都是“最长的一天”

  作者:余松涛、罗杨

  来源:军报记者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新冠肺炎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