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苏畅:让中国女排走进网络小说

苏畅:让中国女排走进网络小说
2020年07月06日 11:49 新浪网 作者 环球网

  来源:北京青年报

  手写新时代新青年创作者访谈

  日前,2020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公布,名单中的网络小说《2.24米的天际》是很特别的一个故事。熟悉体育的读者可能一看标题就知道故事会在排球场发生——2.24米是女子排球球网的高度,这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网络小说主题就是中国女排。

  《2.24米的天际》讲述了一位海归“菜鸟”年轻教练带领新一代年轻女排砥砺前行的故事,故事从一个新的奥运周期开始。为确保女排项目长盛不衰,中国排协请来曾经的女排国手魏心荻归国担任新成立的中国女排“二队”主帅,为人员已现老化的中国女排做好后备人才储备。作者笔下,是一群稚气未脱、充满闯劲又各有所长的新人,魏心荻带领她们一路闯关,在一场场或胜或败的比赛中磨砺、成长、超越。在历练中年轻的队员也真正理解了什么是中国女排精神。

  这部在连尚文学逐浪网连载的长篇小说自开更之日就受到了读者的关注,很多读者说,看这部小说像是看了一场专业的体育赛事,相较于用影视作品,这部小说提供了普及体育知识的空间。事实上,这本网络小说的作者是《中国体育报》资深排球记者苏畅,他用多年来积累的报道经验,将精彩的中国女排故事写成精彩的小说。日前,《2.24米的天际》作者苏畅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对话

  北青报:您是资深的体育记者,是什么让您想要动笔以排球国家队为主题写一本网络小说?

  苏畅:我从2004年进入《中国体育报》就一直负责女排项目的报道工作,并有幸在中国排球协会的邀请下,以随队记者身份跟随中国女排、中国男排、少年女排等国字号球队一同出战排球世界大赛,不仅像其他媒体记者老师一样有深入报道女排项目的机会,还难得像球队一员一样,与教练、队员们同吃、同住、同训练。正是这些经历,让我对中国女排教练员、运动员的生活、工作乃至他们的内心世界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让我有了以排球国家队为主题写作这部网络小说的初衷和冲动。

  北青报:您的小说主人公是曾经的女排国手,也是新成立的中国女排“二队”主帅魏心荻,这个人物有真实的原型吗?

  苏畅:其实在创作这部小说的时候,我不希望读者或者球迷来把小说中的某一个人物与现实中的某一位中国女排教练员、运动员“对号入座”。因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女排连续获得十项世界冠军头衔,这是一代又一代教练员、运动员团结一心、艰辛付出、共同努力的结果。

  所以,在塑造小说人物的时候,无论是球队主帅魏心荻,还是夏至、方晗、顾未央等运动员,我都没有单纯地以哪一个真实人物为原型,而是以近四十年来的一代又一代中国女排教练员、运动员的形象、特点和她们的事迹或轶闻为素材,经过艺术加工的形式,转变为笔下的角色。

  北青报:在构思这本小说的过程中,哪些情节取自现实?在小说创作的过程中有哪些文学化的改造?

  苏畅:在这部小说的创作中,我首先坚持的一个原则就是着力于在整体故事的文学化创造过程中,尽可能把握细节真实。例如,小说中我描写过,老一届中国女排队员会在出国比赛的飞机后舱进行身体训练,普通人想来可能很不可思议,但这的确是功勋教练袁伟民挂帅中国女排时真实发生过的故事。

  小说中几场关键性比赛,也或多或少取材自中国女排这些年来在女排世锦赛、世界杯、奥运会等一系列世界大赛中的经典比赛。不过正如此前所述,由于这部小说的角色本身并非哪一位真实的女排教练或队员,比赛过程和结果就绝不可能完全照搬现实。而且整部小说采取了POV视点人物写作手法,每一个章节其实都很像一篇“微缩”的人物特写,所以,小说中无论是比赛场外故事的描述,还是比赛场上激战的描写,都要服务于角色形象、性格的塑造。

  北青报:如今很多网络小说有一个创作公式,强调“爽”感,强调主人公拥有“金手指”技能,凭借一己之力克服艰难险阻,很多作者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有代入的感觉。但就您选择的题材而言,不论是排球项目,还是中国女排精神,团体的协作和个人的奉献都是很重要的精神内核。您觉得这两者矛盾吗?在您的创作中如何协调这两者的关系?

  苏畅:“金手指”技能是很多网络小说创作中一个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元素,虽然“金手指”技能和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看起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在我的这部小说里,也有着“金手指”技能,那就是新时代中国女排精神。

  无论是年轻的队员们从稚嫩的二队选手进入中国女排成为主力,乃至最终卫冕奥运会冠军;还是年轻的主帅从海归“菜鸟”一年一个台阶成为金牌教练,主人公们的成长过程,也是她们经历、体验并最终亲身传承新时代中国女排精神的一个过程。她们作为一个集体,从奋斗中掌握了这个“金手指”技能,并利用这个“金手指”技能达成了为国争光的目标,同时实现了个人价值的升华。从这种意义上说,“金手指”技能在我的创作中和强调团体协作与个人奉献的女排精神并不矛盾。文/本报记者 张知依 统筹/满羿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