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博物馆“内外兼修”打造夜经济发力点 深耕在地文化点亮城市夜色

博物馆“内外兼修”打造夜经济发力点 深耕在地文化点亮城市夜色
2020年07月10日 10:09 新浪网 作者 环球网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夜经济是城市核心的消费动力之一,已经成为提升消费水平的重要场景。入夏以来,随着疫情趋于平稳,各地的夜经济明显呈现复苏态势,夜经济也有望迎来一年中有更多作为的高光时刻。华灯初上时走出家门,感受熟悉的烟火气,品味一座城市独特的韵味。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下半年全国文化消费数据报告》显示,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日常化特征日趋明。周末休闲、工作日、节假日文化消费的占比分别为60.03%、30.15%、9.82%。同时,夜间消费持续发力,发生在夜间的文化消费在周末和工作日分别占比43%和23%。夜间消费力量不可小觑。

  城市的夜晚,在夜食、夜购等消费服务场所之外,需要提供更多满足市民文化需求素养的选择。众多的城市掌灯人在琢磨如何为夜经济“调色”、如何“调美”、“调亮”一座城?如何为市民和游客打造地域特色突出的城市文化空间,在培育夜间经济的同时如何提升全域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破除夜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短板问题?这或许是我们在夜经济“热”现象背后需要进行的“冷”思考。

  扬长项: 文博机构打造夜生活地标 “颜值”、“才华”内外要兼修

  一天繁忙工作之后,走进一座博物馆或美术馆,完成食、游、购、娱、展、演等“一站式”完美体验,是不是一件轻松又惬意的事情?

  作为城市的文化地标,曾经高冷的博物馆和美术馆等文博机构在城市夜经济打造过程中,也在尝试多角色参与,以更亲民的姿态逐步融入到我们的当代生活。

  自6月初,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千年,博物夏夜”品牌主题活动启动以来,6月的每周五、周六,苏州博物馆、苏州戏曲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等6家博物馆都适当延长了开放时间,最晚延长至晚10点。除了基本陈列,苏州丝绸博物馆的“织锦中的桃花源”展览、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的“金石之声”音乐沙龙等活动也同步上演。

  博物馆夜间开放绝不是仅仅延时开放这么简单,“必须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博物馆首先要有 ‘颜值’ , 吸睛’,充分满足人们 ‘打卡’、爱 ‘晒’的需求,同时必须要有才华,提供有品质保障的内核,如有影响力的展览、创新的活动,进一步推动其他消费场景的延伸,内外兼修才可能继续在夜经济发展中更好走下去。” 广州市博物馆副馆长朱晓秋在采访中表示。

  尽管各地很多文博机构都在尝试融入夜经济,但是有些场馆门可罗雀、少人问津也是不争的事实,空荡荡灯火通明的展馆着实让人惋惜。文化项目出品人李浩然表示,文博机构参与到城市夜经济中,首先需要把自己饰演的角色调整过来,所展出的项目内容除了学术研究和实践以外,还需要考虑如何平衡艺术普及或大众参与及体验文化的目的,如何让艺术文化有效的连接本地,连接不同的生活场景,是文博机构必须要思考的。

博物馆“内外兼修”打造夜经济发力点 深耕在地文化点亮城市夜色

  广州博物馆配合瓷器展推出《梦说中国瓷》情景小剧场

  如何创新实现角色转变?广州市博物馆在这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尝试,从近日推出的“白色金子·东西瓷都——从景德镇到梅森瓷器大展”可窥见一二,除了常规静态的中西瓷器展,博物馆配合此次展览策划了系列教育体验活动,包括“国王的餐桌”、“茨温格尔宫里的下午茶”、“餐盘中的花花世界”插花体验活动,开辟了“小广剧场”,联合专业团队打造的沉浸式情景剧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十八世纪的德国宫殿,好奇康熙大帝和奥古斯都二世梦中相遇会发生什么趣事,几项活动相互关联,为观众带来一场同步激发味觉、视觉和听觉的中西陶瓷文化盛宴。

  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同样也在推动着博物馆的营销与创新。朱晓秋表示,受疫情影响,今年的博物馆夜间开放活动暂时转战于白天,“这些活动已经成为了家庭亲子最喜欢的项目,预约非常火爆。”朱晓秋说,并表示疫情结束未来待夜游项目可以开放时,这些活动依然将会是非常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博物馆文创绝不只是实物售卖产品,它必须是多元的,包括不同样态的文化活动。” 纵观广州博物馆这些产品的设计,可以说是从大众诉求出发,消费场景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挖掘。

  打造城市文化地标,更多博物馆和美术馆认识到单兵作战不再具有优势,“提升博物馆品牌影响力,和不同领域的跨界合作将是未来的一个方向”,在采访中,多家机构都对这个趋势表示了认同。博物馆应该通过多种方式,让展品“活”起来,让历史“走出去”,把市民“请进来”。

博物馆“内外兼修”打造夜经济发力点 深耕在地文化点亮城市夜色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推出“逸仙人的家国情怀”专题展览,是广东省第一个与抗击疫情相关的见证物专题展览,持续到7月中旬。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副馆长罗兴连认为,“博物馆在活跃夜间经济方面起到了衔接的作用。” 围绕夜间开放,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以大元帅府百年建筑为背景舞台,推出了《帅府之夜》原创情景歌剧,博物馆与艺术演出联手,邀请专业团队加入打造情景组歌及专业的表演团队参与,该演出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

  来自北京ArtDepot艺术仓库运营的总监赵法之表示,文化艺术产业也是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一的业态撑不起夜经济的概念,需要多业态的合作。作为民营美术馆,也是非常乐于参与到城市夜经济的打造,如通过策划热点大展、定制服务等项目为市民提供一个艺术文化空间。

  文博机构参与城市夜经济文化名片,也是文化消费产业链再造的过程,认识并突破自身短板,单兵变联手,战斗力自然大大提升。

  亮特色: 深耕在地文化 打造夜经济高质量品牌

  “夜间经济”被称为中国经济新兴活力源,推动疫后文旅产业复工复产,提升城市美誉度,促进消费回补,以城市夜经济发展为引领,带动全域旅游发展是目前不少城市打造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重点目标之一。

  日前,2020首届上海夜生活节围绕“夜购、夜食、夜游、夜读”等主题,推出180余项重点特色活动,打造具有烟火气、上海味、国际范的夜上海新形象。在深挖地方资源禀赋与特色,打造“精致之夜”的实践中,“姑苏八点半”夜经济品牌也悄然融入了苏州人的夜生活。“五一”假期期间,苏州在姑苏八点半夜经济品牌的带动下,一些新业态、新消费也为苏州夜间经济增长带来新动力。

  作为“姑苏八点半”夜经济的覆盖重点区域之一的苏州市吴中区的夜,又是怎样的呢?吴中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破除夜经济打造过程中低端化、同质化、文化含量不足、对市民和游客都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等瓶颈,吴中区立足本土特色,打造了“今夜 ‘吴’眠,精彩 ‘吴’限”之夜品牌,推出的“太湖乡村”、“运河文化”、“江南古镇”三大主题活动激活了辖区夜经济活力。丰富的潜在消费场景,特色鲜明的主题街区,完善的配套服务,对于游客来说,“住苏州太湖,赏 ‘吴’边夜色”果真是难以抗拒的魅力。

  单一的夜间商业业态势必会造成大众的审美疲劳、供给不足带来的瓶颈制约也必定影响夜经济的发展。提升亮点元素,通过打造业态丰富的城市文化空间,必须深耕在地文化,强化旅游社会文化的穿透力,让文化赋能扩展夜游空间。吴中区的夜,浓浓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在歌林公园姑苏二十四集,市民可以游走在室内文化特色美食街区,感受姑苏市集的千年繁华景象;在临湖黄墅村看一场夜间露天电影;走近木渎严家花园《遇见姑苏·木渎往事》的浸没式园林实景剧,感知“评弹、昆曲”戏中戏的魅力;而文艺爱好者不妨在尹山湖美术馆、江南美术馆等艺术机构看展体验乐享一夏;在苏州工匠园周末体验一场非遗文化……

  没有文化消费场景的加入,一座城市的夜游生态终究是不完整的。伴随市民文化素养和鉴赏水平的提高,也呼唤各类文博机构开出更多夜场,用高雅艺术滋润人心,陶冶情操,满足更高需求的文艺样式。

  以文化为城市夜经济赋能,需要充分发挥文化地标作用,把这些既是地方金字招牌又是旅游的地方,激活它们的力量,促进夜经济整体提升,从而拉动消费,带动就业,形成真正旅游夜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补短板:唤醒更多沉睡资源 科学精细化管理

  据《2019下半年全国文化消费数据报告》显示,博物馆等文化场馆的知识推广、休闲娱乐功能被迅速开发,人民的文化休闲得到了品质提升。历史文化街区、博物馆、人文旅游景点是居民首选的文化休闲场所,而异地体验更关注文艺文化项目与深化文化体验。

  目前各地都在发展“夜经济”,但是也出现供需匹配不足的状况,文化场景需求依然是蓝海,尤其是一些高品质体验的文化项目尚未得到深度开发与释放,游客出门没得游或游不深,对周边经济的拉动效应自然也会降低。

  不少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相信也遇到过类似场景:一些历史文化街区中有的场馆全天大门紧闭,高墙围挡,难睹“庐山真面目”;一些文化古镇有着不错的文旅资源,但夜晚漆黑一团,游客往往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如何唤醒城市沉睡的文化资源,盘活存量资源,这也是发展和提升夜经济品质不可忽视的要素。

  “发展夜经济,必须要符合市场的发展规律,契合城市自身的属性。还公共资源于民、于社会,让更多人走进它、接触它,才有意义。保护绝不意味树立门槛与大众隔离。” 天津市旅游业商会秘书长李红兵表示。

  针对此问题,李浩然也表示,“夜文化”是一有机的力量,在立足城市根基的基础上,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也需要逐步提供更多公共开放的空间,创造更多机会让大家来体验参与,降低受众体验的成本降低。

博物馆“内外兼修”打造夜经济发力点 深耕在地文化点亮城市夜色

  观众体验传统文化项目“投壶” (上图)家长与孩子体验雕版印刷 (下图)

  不可否认,在各地打造夜经济的过程中,“同质化”和“品质把控”是当下比较突出的一个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济南石敢当摩崖艺术博物馆馆长王宝磊馆介绍说,他们近期尝试博物馆走进社区,将雕版非遗体验和文创进行活化,居民可以体验非遗雕版技艺并带走自己的非遗作品,“万万奇妙夜”拉进市民和城市的距离,打造了有文化有内容的夜经济。

  “未来夜间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未来,必须要起到引领性作用。无论文化消费和旅游体验,故事是永远不可或缺的,通过有温度的故事和场景承载普世价值,” 中国旅游研究院戴斌院长在参与人民文旅访谈时表示,“目前一些城市在这方面还有一些弱,下一步在内容的引领和生活方式的创造、夜经济经济品质的保障方面需要提升。”

  完善的商业环境及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对于文化消费品质升级来说也是重要支撑因素之一,这也考验着一个城市的精细化管理能力和水平。戴斌表示,打造城市夜经济,地方政府要统一规划,避免低水平、重复性建设。“梳理好本地文脉、本地交通供给资源,最重要的是先了解研究本地潜在的消费需求,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同时必须考虑地方的承载力。”

  文化元素赋能夜经济,让文化成为串联城市夜经济的文脉,释放多元业态融合的乘法效应。推动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叫得响的夜经济品牌,创新生活、引领生活,这是我们对热爱城市的期许,对未来旅游目的地的期待。夜晚,走出家门,感知城市的活力,感知美好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