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蝗虫为啥总聚堆?我国科学家最新研究揭示原因

蝗虫为啥总聚堆?我国科学家最新研究揭示原因
2020年08月13日 20:39 新浪网 作者 环球网

  本文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在人类历史上,蝗灾与旱灾、洪灾并称三大自然灾害,在全球造成了严重的农业和经济损失。从2019年到今年6月,沙漠蝗的爆发从非洲之角到伊朗南部和印巴边境,蔓延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联合国粮农组织判断,沙漠蝗蝗灾波及区域达26万多公顷,规模为25年一遇,1平方公里的蝗群1天就能吃掉3.5万人的口粮。在世界范围内,蝗灾仍然对农业、经济和环境构成重大威胁。

  尽管蝗灾与人类发展历史长期相伴,但是真正在科学上对蝗灾成因的认识尚不足百年。近日,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康乐院士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蝗虫聚群成灾的奥秘,为保护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手段。

  近80年来,对蝗群如何形成有许多的假说,分别有食物、繁殖地、性成熟、群集信息素、气候等假说,但是究竟是哪一个因素起主要作用以及其中的奥秘和机理并没有在科学上被揭示。最近,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康乐院士团队,通过一系列行为实验确定4-乙烯基苯甲醚对群居型和散居型飞蝗的不同发育阶段和性别都有很强的吸引力。中科院院士康乐介绍:“当4~5头散居型蝗虫放到一块的时候,就可以激发4-乙烯基苯甲醚的合成和产生。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4-乙烯基苯甲醚)是群居型特意释放的,但是蝗虫稍微聚集起来,3~4头、4~5头聚在一块的时候,我们马上就可以捕捉到化合物的释放。那就说什么呢?这就是群聚的奥秘。因为它自己一个卵蛋就有20多粒卵,一孵化出来四五个兄弟姐妹在一块是经常的事情,所以这就是群聚的一个开始。”

  康乐院士介绍,该研究也使蝗虫的绿色和可持续防控成为可能,利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可以在田间长期监测蝗虫种群动态,为预测预报服务。

  “蝗虫的控制现在主要靠飞机防治,那就大面积去喷施。如果我们有了这样一个群聚信息素以后,我们就可以在田间用诱芯来监测种群密度。现在印度、巴基斯坦和非洲,蝗灾的频繁爆发,就是由于缺少有效的监测,只有成灾了才知道,但是如果我用它做成诱芯,就可以把它的野外的种群密度进行监测。”

  除此之外,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蝗灾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杀虫剂大规模的喷施,而不合理的化学农药的使用对食品安全、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康乐院士介绍,利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可以设计诱集带诱集蝗虫,从而极大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在你(蝗灾)发生区我设计一个诱集带,然后我喷施4-乙烯基苯甲醚,这样蝗虫就都过来了,这样喷农药就可以在诱集带喷,我就不在大范围喷,第一节省农药,第二保护环境,第三杀灭效果比较好。”

  成群结队的蝗虫飞跃庄稼,所经之处片甲不留,严重威胁粮食安全。但蝗虫本身也是生态系统当中的重要一员,是鸟类、蜥蜴等其他动物的食物。康乐院士介绍,此次研究,还可以为使用基因编辑技术建立4-乙烯基苯甲醚反应缺失的突变体成为可能,这种突变体长期释放到野外就可能在重灾区建立起不能群居的蝗虫种群,既在野外维持了一定数量的蝗虫,又达到可持续控制的目的,将环境保护与害虫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知道了配体和受体的关系,我们就可以人工设置拮抗剂。我喷施它的时候,它就会竞争性地结合,这样的话4-甲氧基苯乙烯就跟蝗虫结合不上了,所以它就不能够群居了,不能群居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不能够迁飞了。蝗虫之所以能够迁飞,大家看到的,从非洲东海岸到阿拉伯半岛,然后到印度,这是迁飞的结果。迁飞它是有方向性的,所以它一不能够迁飞,那么好了,它的危害就只能是在当地的危害,它就不会造成异地的危害。”

  (总台央广记者 李欣)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