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人因工程与认知科学视野下的新文科研究”论坛在京举行:达摩院、百度、二外等专家共议AI与教育深度融合

“人因工程与认知科学视野下的新文科研究”论坛在京举行:达摩院、百度、二外等专家共议AI与教育深度融合
2020年11月23日 17:32 新浪网 作者 环球网

  2020年11月21日,"人因工程与认知科学视野下的新文科研究"论坛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求是楼综合报告厅举行。论坛主题为"聚焦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探讨交叉学科视野下的新文科",来自心理学/认知科学、语言研究、人工智能领域的八位专家出席了本次论坛。从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两方面,作了学术分享和前沿报告。本次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计100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论坛。

  在上午的议程中,专家们分别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聚焦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探讨了前沿科学问题与当下创新实践。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机器感知与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方方教授,探讨了人脑注意地图(包括saliency map和priority map)与初级视觉皮层(V1-V3)之间的关系,并基于theta波在时间序列的振荡讨论了多重特征的注意问题。

  中国心理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导陈宝国教授则基于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以及学习范式,探讨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一词多义学习过程中如何受到主次要意义的变化以及不同词性的调节。

  丁磊博士曾任PayPal 全球消费者数据科学部创始负责人、百度金融首席数据科学家。他强调"AI思维"与"人类思维"、"互联网思维"的不同典型特征,结合企业营销、金融企业、教育行业与医院等应用场景具体剖析了AI思维如何在行业成功落地,实现业务中多方的"帕累托最优"。

  在下午的议程中,专家们则分别聚焦自然语言处理过程与一语/二语语言加工过程,讨论了机器深度学习中、大脑语言加工中人的因素问题。阿里巴巴达摩院机器翻译首席科学家、语言智能实验室资深算法专家骆卫华博士在简单介绍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中经典技术及算法以及目前最前沿的研究方法和模型后,探讨了如何基于知识融合与人机协同来破解机器翻译中所存在的算力竞争陷阱。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杜忆研究员介绍了如何结合使用磁共振成像、经颅磁刺激和脑电技术,探讨了如何从辨析不同音位分析入手,进而分析音乐家与一般人的大脑在编码和表征连续语音上的可能个体路径差异。

  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秘书长兼副会长张辉教授基于在母语加工中现有ELAN/LAN、N400、P600效应的不同表现,讨论了现有总平均方法可能产生的弊端以及现有的可能解决方案,提醒研究者不应该忽略被试的个体差异问题。

  中国阅读教学与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多语言脑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范琳教授借助半视野速示技术,考察了在不同阅文本制约度下,阅读预期推理加工是否同时受到阅读者元理解监测能力的影响。

  闭幕式由科研处处长王成慧教授致辞。他指出,此次高端论坛圆满完成了"聚焦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探讨交叉学科视野下的新文科"的任务。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科研处处长王成慧教授致闭幕辞

  本次论坛汇集了汇集高校、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的专家学者,探讨外语类高校在新文科研究中可能的交叉合作方向、融合发展路径与转换应用场景。基于此次论坛,政、产、学、研专家共商如何运用语言学、心理学、神经科学、AI以及外语学习理论等专业知识来推动文科专业之间深度融合、文理交叉融合。

  论坛现场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人工智能论坛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