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全面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构筑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强磁场”

全面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构筑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强磁场”
2021年04月20日 14:35 新浪网 作者 环球网

  中共台州市委台州市人民政府

  (2021年4月)

  营商环境是市场经济的培育之土、市场主体的生命之氧,也是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之本。近20年来,台州始终牢记嘱托、矢志践行,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贯彻落实中央改革决策部署的有力实践、台州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的内生动力、提升台州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坚定不移推动营商环境的提升和突破,大力营造“活商、亲商、安商、便商”的浓厚氛围。今年又以开春“第一会”形式,召开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实施“十大标志性工程”,加快打造“对标世行标准、走在全国前列、与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最优营商环境,构筑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强磁场”。在2020年发布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中,台州在经济活跃城市营商环境综合排名中列第12位。台州的主要做法是:

  一、政府有为,打造智慧高效的政务环境。坚持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引领,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统筹优化政务服务全周期、各环节,不断优化政务环境。一是搭建一件事平台。作为浙江省“受办”分离改革的先行试点地区,台州积极推进企业和群众“一件事”改革,通过“减事项、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间、减费用”等方式,企业工业用途不动产登记等“一件事”实现“一窗办、一日办、一网办”,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平均办理时间由10个工作日以上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对涉及多部门联办“一件事”,由牵头部门组织协调,综合窗口统一受理、上传资料,通过系统推送或线下内部流转,联办部门限时并联审批,综合窗口统一出具证照、批件,实现前台“补缺”、后台“耦合”,提升办理效率。二是推进一站式服务。创新应用“企业码”,将多部门相关涉企服务事项精准融合,加快数据互通,打造聚焦精准、服务多元、政企互动、上下联动的涉企“一站式”服务平台,企业能够精准获取相关政策,业务办理基本实现网上全流程、全方位即查即办,目前已实现规上工业企业“企业码”申领全覆盖。迭代建设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融入台州“城市大脑”,建成“数据高铁”21号线,为全市营商环境优化提供坚强技术支撑。三是深化一张网建设。厚植“整体智治”理念,以推进数字赋能为方向,积极推进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建设,实现“网上办事”“掌上办事”服务升级。税务、市监、公积金等13个部门365个事项已实现“网上办”,通过数据共享大幅减少材料提交、提升办事效率,实现从“群众跑”“干部跑”向“数据跑”转变,让企业和群众在台州投资、办事像网购一样简单。

  二、市场有效,打造宽松便捷的市场环境。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按照公开透明和公平竞争的原则,持续放宽市场准入,打造“竞争中性、国民共进”的最优环境。2020年全市逆势新增市场主体16.8万户,增长11.7%,位居浙江省前列。一是降低商事主体准入门槛。探索建立企业开办“210”标准和注销“531”体系,即在企业开办环节,只需2个环节、1天内办结,刻制公章等由政府免单,企业开办实现零成本;在企业注销环节,全面落实“照章联办、照银联办、证照联办、破产联办、税务预检”5项注销机制,全面优化简易注销、普通注销、强制注销3种方式,持续完善企业注销“一网服务”平台功能,推动注销便利化改革从“最多跑一次”向“一次不用跑”纵深发展。三是深化民间投资创新综合改革试点。依托国家民间投资创新综合改革试点,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等20多项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建立面向民间资本推介重点领域项目库。“十三五”期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4%,民间投资占比达到69.5%,杭绍台铁路作为首条民营控股高铁载入《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事记》。三是构建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开放政策体系。积极探索新型贸易模式,被列入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加快打造集商品贸易、展览会务、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外贸出口集散地,撬动开放型经济发展。推进跨境贸易便利化改革,大力提升口岸电子化水平,台州企业通过“单一窗口”进行业务申报的覆盖率达100%。

  三、破难有方,打造高效顺畅的要素环境。坚持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不断降低要素成本,破解要素瓶颈制约,台州综合成本在浙江省内处较低水平。一是畅通融资引活水作为全国唯一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创出以“专注实体、深耕小微、精准供给、稳健运行”为特色的小微金改“台州模式”。比如,针对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难、互保联保风险大等问题,首创大陆地级市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规模居浙江省首位,累计服务企业2.5万家、承保4.76万笔、448.8亿元,为企节约保费8.9亿元;针对抵押物不足问题,开展商标专用权质押融资改革试点,率先开通国家商标局与台州受理点的数据专线,累计办理商标权质押登记2523件,累计发放贷款172亿元,居全国第1位。二是土地保障优供给积极推行土地使用权网上交易,进一步强化土地出让公开透明程度。全面推进一般企业投资项目“标准地+承诺制”模式,负面清单外的所有工业用地全部实行“标准地”出让,2020年供应标准地200宗8824亩,实现了全域范围负面清单外百分百标准地供地。三是真金白银减负担去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台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里出台的减税降本政策,及时出台支持民营企业渡过难关20条以及用工保障、关爱人才、金融助力、用地支持等“一揽子”惠企政策,形成“1+X”政策保障体系,全年实际减轻企业负担约430亿元。

  四、服务有道,打造活力涌流的科创环境。落实创新强市、人才强市首位战略,走深走实科技新长征,加快建设“三城联动、六化赋能、九措并举”的“创新台州”,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全域创新体系,争创全国创新型城市。一是建创新平台。突出应用导向、市场导向、绩效导向,积极搭建引领全市创新发展、集聚高端创新要素的科创平台,高标准规划建设台州湾科创走廊,形成“一区一谷一带一圈”的创新布局。“十三五”期间,新引进南方科技大学台州研究院等科创平台30余家,较“十二五”末实现翻番。加快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建设,2020年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新增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二是聚四海英才。重磅出台人才新政2.0,政策含金量走在全国前列。积极探索融入长三角人才发展一体化,与上海市杨浦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人才引育共推、人才平台共建、人才服务共享实质性破题。精选最优地段建设“院士之家”“人才驿站”,把最美的风景留给最有智慧的人。以人才全周期“一件事”改革为牵引,建成人才创新创业服务综合体“台智汇”,解决签证落户、子女入学、住房医疗等一批“关键小事”。2020年新引进省级领军以上人才90人,新落地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144家,同比增长34.6%;新引进大学生7.5万人,同比增长35.2%。三是优科创生态。围绕“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积极整合创新要素资源,形成了有利于创新创业的“雨林生态”。大力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连续三年被评为浙江省“公众创业创新服务行动优秀市”,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研发费用、高新技术产业研发费用分别增长29.1%、24.6%,均居浙江省第2位;专利质押登记金额达105.3亿元,在全国各地市(区、州盟)中排名第1位。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全市共设立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等各类产业(科创)基金14只,资金规模近120亿元,建成科技银行30家,实现县域全覆盖,为983家科技型企业提供贷款79.9亿元。

  五、城市有情,打造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坚持惠民生、优生态、保平安、筑文明,不断提升客商和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力建设“品质之城”,五度荣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两连创”。一是以民生惠享提升城市温度。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千方百计办好民生实事,特别是坚持以跨越式发展的决心推进教育现代化市创建和健康台州行动,积极引进优质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镇海中学台州分校、华师大附中、北师大实验学校等一批优质学校落地招生;与上海瑞金医院等建立合作关系,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评价居浙江省第2,健康台州建设走在浙江省前列。二是以生态秀美提升城市颜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推进蓝天、碧水、净土、清废四大行动,台州城市空气质量稳居全国重点城市前列,土壤污染综合防治走在全国前列,地表水环境质量逐年提升。高标准建设美丽城市,“一镇一景”“一镇一品”建设美丽城镇,“串点连线成片见景”建设美丽乡村,全方位展现出了山海水城的独特风光和韵味。橙黄橘绿、鱼鲜蟹肥,台州的美丽气质,成为很多人神往的“诗和远方”。三是以平安台州夯实治理根基。坚持“人工智能+群众智慧”“两智融合”,创新完善人民群众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化渠道。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为抓手,推动县级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建设走在浙江省前列,打造了全科网格、异常人员识别排查整治、出租房屋旅馆式管理、“船港通”等一批社会治理品牌,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加快建设“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平安台州,各类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降幅连年居浙江省前列,平安台州实现“八连创”。四是以精神灯塔照亮城市文明。台州是中华和合文化和大陈岛垦荒精神重要发源地,“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和合文化和“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涵养了台州人温润和气、奋发图强的独特气质。我们坚持以和合文化陶冶,以“垦荒精神立心”,激励全体台州人用汗水浇灌事业、逐浪前行。近年来在防御“利奇马”台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台州干部群众众志成城、守望相助,成为了风浪中最美丽、最令人动容的幸福护佑。

  “水美则鱼肥,土沃则稻香”,台州将坚持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标准,以“永远在路上”的韧劲持续推进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让市场主体的活力竞相迸发,打造成为企业发展的“沃土”、要素集聚的“磁场”、投资兴业的“宝地”、现代治理的“样板”。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