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时深度】洞朗对峙给战士送补给,牧民放牛离不开刷抖音,听当地人讲述西藏70年巨变

【环时深度】洞朗对峙给战士送补给,牧民放牛离不开刷抖音,听当地人讲述西藏70年巨变
2021年08月05日 06:54 新浪网 作者 环球网

  【环球时报赴西藏特派记者 杨升】编者按: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7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社会更加稳定、经济文化发展更加繁荣。7月中旬至8月初,《环球时报》记者从新疆出发,沿着当年一支从新疆入藏的人民解放军的大致行进路线,深入西藏采访,探寻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巨变背后的精彩故事。正所谓“重走天路看变迁”,记者这一路走过新疆喀什地区、和田地区,进入西藏阿里地区后途经改则县、噶尔县、普兰县,又来到繁华的日喀则市及其所属的亚东县,最后抵达拉萨。在故事的讲述者中,有普通的群众,有因地震受灾搬迁的边民,有年轻的援藏干部和辛勤工作的基层公务员,有脱贫致富的藏族模范代表,还有卫国戍边的解放军战士、边境派出所的人民警察,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向记者讲述着对雪域高原的真情实感,他们的故事就好像一张张拼图,最后组成一幅描述世界屋脊日月换新天的壮阔画卷。

  “进藏英雄先遣连”的精神延续——“我也想上去战斗”

  据史料记载,1950年8月,遵照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令,新疆军区原独立骑兵师一团一连在“党代表”、保卫股长李狄三的带领下,从新疆和田普鲁村出发,克服极寒缺氧、高原疾病等重重困难,掀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藏北高原的序幕。这支由130多名官兵组成的“进藏英雄先遣连”,克服重重困难,将五星红旗插上藏北高原。有普鲁村当地村民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当年“先遣连”的官兵来自7个民族,他们出发前仅从当地村民手中采购了一些最基本的物资补给,而这些物资对高原多变的气候和恶劣的环境没有太多专业的保障。“先遣连”官兵翻山越岭,克服高原缺氧、风雪严寒、雪盲症、食品和衣物短缺等困难,一路上翻山越岭,成功团结各族群众,坚决打击沿途匪帮,包括李狄三在内的63人壮烈牺牲,为1951年西藏整体的和平解放立下不朽功勋。

  约70年后的今天,这支部队的光荣旗帜依旧在雪域高原飘扬。南疆军区某合成团一连的前身就是“进藏英雄先遣连”。在团驻地的军史馆里,官兵们向《环球时报》记者展示了在天安门广场接受过党和人民检阅的军旗。军史馆里除展示“先遣连”使用过的物品和相关影像资料外,还有该团在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中英勇表现的介绍。记者还注意到一些看上去像是近些年在应对边境摩擦时从外军身上缴获的战利品。一件件藏品彰显着这支部队能征善战的血性,以及对党和人民绝对的忠诚。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现在的一连是一支由“90后”和“00后”组成的队伍。连长齐楠说:“就是这么巧,当年‘先遣连’的官兵也是由来自7个民族(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锡伯族)的官兵组成的,现在的一连也是由来自7个民族的官兵组成。”齐连长展示连队最新装备时十分自豪,当年“先遣连”进藏时的坐骑是战马,如今已是可以在高原上飞速驰骋、配备强大火力的步战车。他还告诉记者,在训练中如果命令要求3小时抵达指定地点,全连一定要做到两小时内抵达,留出一小时应对突发状况。

  1997年出生的史景方是一连中士,当《环球时报》记者问他在电视上看到英雄团长祁发宝和边防团官兵2020年在加勒万河谷与印军冲突的场景有何感受时,他眼中露出坚毅的目光,坚定地说道:“我也想上去,跟他们一起战斗!”

  亚东县“倔脾气”的老乡——“不愿在危险来临时先离去”

  有保家卫国的战士,就有视战士为亲人的百姓。进入西藏后,《环球时报》记者走访了不少边境村落,而居住在这些村落的当地藏族同胞都有一个共同点:对卫国戍边的解放军战士以及边防派出所的人民警察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

  在亚东县嘎林岗村生活了一辈子的老阿妈卓玛次仁今年70岁,她的两个儿子都在城里工作,但经常会回村里看她。满面慈祥的卓玛阿妈热情地为客人们斟着茶,交谈中,她的儿子阿桑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老人是2011年9月18日亚东地震中死里逃生的幸存者。当时家里的木头房子瞬间坍塌,老阿妈被埋在废墟之中,所幸被赶来的村民第一时间救出。没过多久,消防官兵抢通救援“生命线”,为灾民送来帐篷等救灾物资。有消防官兵问卓玛阿妈家中是否还有重要的物品需要帮忙搬出来,老人说:“那幅毛主席像请一定帮我取出来!”

  转眼十年过去,现在老人家中挂着2015年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时印发的五位领导人的画像。 

  《环球时报》记者在卓玛阿妈家里做客采访时,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赴西藏考察调研后不久。据老人讲,当地百姓的生活水平一直都在提高,尤其是近几年变化速度特别快。感念脱贫攻坚为当地带来的变化,卓玛阿妈用朴实的话语说道:“习总书记是为人民而生的。”

  卓玛阿妈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有着深厚的感情。阿桑说:“在经历过灾难之后,在目睹西藏7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后,更能感知共产党是多么伟大,她是我们藏族人的恩人,是救星。”尽管阿桑在日喀则买了房子,但他还是很羡慕在乡下的母亲,这是因为震后新建的村舍特别棒。记者看到,在茂密的森林和山谷中,坐落着一片颇具藏式风情的联排别墅,每家每户都有阳光房,两层加起来约200平方米,通电通网通水。更令人羡慕的是,住这样的房子当地政府只让每家交5万元,如果村民只要一层平房的村舍还免费。阿桑说,他们兄弟俩花了20万元把阿妈的房子装修得就像是藏区民宅的样板间。

  除了居住条件焕然一新,卓玛阿妈还可以领到边境补贴和护林补贴,每年有一万多元。平时村里的生活开销也少,每月也就小几百元的开支,阿桑兄弟在城里无需过多操心老人的生活。村里医院、学校和各种保障设施一应俱全。县里面还有5名来自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的援藏医务工作者。

  在这样一个安宁祥和、灾后重生的小县城,村民们透着一股“倔脾气”。在和日喀则几位不同年龄的村民交谈后,《环球时报》记者得到一个鲜为人知的信息——那就是在2017年中印洞朗对峙时,距离对峙一线最近的亚东县有不少百姓一度拒绝临时转移。边境局势紧张时,基层干部接到的任务就是转移群众,但藏族老乡视人民子弟兵为救命恩人,他们说,“不愿意在危险来临时离去”,甚至还自发组织起来给边防战士送补给。所有边疆地区都是一样,军民齐心是我国面对外部敌对势力进行斗争的最大底气来源。在西藏70年巨变中,从来不曾改变的是边疆地区的“军爱民,民拥军”浓烈氛围。

  阿里地区“幸福的烦恼”——“旅游旺季太忙了”

  在军民齐心协力塑造的令人安心的安全形势下,西藏已进入大踏步发展经济的阶段。一路采访中,《环球时报》记者还遇到来自祖国各地的游客。刚从珠峰大本营返回日喀则的袁先生是来自成都的自驾游爱好者。袁先生说,上次西藏行还是十年前的事,这次是趁着孩子放暑假一家三口来西藏旅游。他告诉记者:“这次来西藏最大的感受就是路好走了,信号通了,西藏的变化太快了。无论是拉萨、日喀则这样的城市还是阿里地区的县城,现代化程度真的是直追内地二三线城市的风貌。西藏比10年前更加干净整洁,人也更加热情。”

  七八月的拉萨处处人头攒动,老城区里的酒店、网红客栈和民宿的床位供不应求,而新城区拔地而起的大型五星级酒店里也都迎来络绎不绝的住客。现在的拉萨多了现代化商圈、剧院、高档住宅小区、家具城和大学新校区。很多来自内地的援藏基层公务员和年轻创业者开始选择在当地买房安家,有的表示,“原先看来令人头疼的高原反应完全挡不住他们对雪域高原的向往与依恋,西藏和内地整体经济发展的结合早已势不可挡”。

  西藏的整体发展也令人印象深刻。普布扎西师傅是阿里地区的一名普通司机,他和《环球时报》记者讲起在中央民族大学附中读书的女儿时很兴奋:“有奖学金和其他国家政策支持,我们几乎不需要为女儿上学承担太多压力。她每个学期在北京的花费约为2万元,学费没多少,主要就是吃饭。如果她吃好一点,一周要300元吧。”

  普布师傅的月收入约为六七千元,他的妻子也贤惠能干。普布说:“我老婆2014年的时候和一些亲戚在位于普兰县北部的‘神山’冈仁波齐山脚下开了一家藏餐厅,餐厅一年的收入有六七十万元,好的时候能有八十万元。”普布师傅说,这样的生活水平在当地算是“中等”,比较普遍,他身边很多的人随着近些年西藏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都富了起来。

  普布说,最明显的还是2018-2019年这段时间,他身边很多人都赚了钱,这与国家脱贫攻坚决胜阶段的时间是基本吻合的。随着日子变好了,普布也多了一些“幸福的烦恼”。普布说:“我老婆做饭太好吃了,她既是餐厅的老板又是大厨,离开她饭店生意就不行。所以,只要是旅游旺季,她就太忙了,基本上就没法离开餐厅,只有女儿放假回来,我们一家或许才有机会团聚。”

  在被问到生活中还有哪些觉得可以改善的地方时,普布想了一会儿,拿出手机笑着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现在我们这里连牧民放牛都在刷抖音,我们已离不开这东西了。但是我们也不太懂那些各种套餐流量什么的,因为以前没多少人用手机,不了解这方面的信息,导致流量费多的时候一个月能花掉几百元,国家可不可以给我们这边便宜点?”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意外的回答。在阿里地区,即便是在远离人烟的大草原、牧区或是延绵的雪山下,手机信号处处满格,发朋友圈、刷抖音毫无压力。没想到这流量资费问题竟然也成了普布师傅脱口而出的“幸福的烦恼”。

  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中的 观众——“要懂得珍惜”

  今天来到西藏的游客很难想象70多年前的雪域高原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在位于拉萨的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中,游客们可以看到西藏和平解放前的样子,那是一幅“人间炼狱”的景象——在“封建农奴制下的西藏”展馆,可怕的刑具、农奴凄惨受压迫的图片,以及一件件用农奴骨头、大腿骨或皮囊做成的法器实物,浓缩了旧西藏充满压迫、剥削和奴役的恐怖历史。

  移步换景,走出“残酷的旧西藏”,灯光由暗转明。时间来到1959年3月28日,旧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在这一天开始土崩瓦解。浩浩荡荡的民主改革运动,让百万农奴冲破黑暗桎梏,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从此开启波澜壮阔的新生活。

  看着眼前人民解放军进藏的图文资料、农奴翻身解放烧毁契约债据的图片、新时代西藏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影视资料,《环球时报》记者脑海里又翻转出半个多月来采访的所有见闻,它们集合成一幅西藏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迎来解放,努力奋斗,再到大踏步迈向全面小康的完整图景。快离开纪念馆时,记者注意到,在一组反映旧西藏人民受压迫的雕塑前,有一位藏族老人牵着小孙子的手,一边看一边说:“你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里,要懂得珍惜,要努力学习,把我们这里建设得更好。”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