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2024年4月30日 新华纵横(半成品)

2024年4月30日 新华纵横(半成品)
2024年04月30日 13:27 新浪网 作者 新华社

  

  【节目导视】

  【标题】致敬古籍修复师

  【同期】天津图书馆古籍修复师 高学淼

  即便是这么小的步骤里它也有它的技巧,它那个锤子用的角度的不同,力量的不同,以及你捶多少下,你手摸它(书叶),究竟捶到哪种程度了,都会影响最后呈现的效果。

  【同期】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修复师 唐陈韵

  可以看出来它原本也是脱裱相当严重,严重缺失,剩余的部分很少了。这是我们修补好的样子。

  【正文】

  【小标题】走近图书馆里的古籍修复师

  【解说】古籍修复,修的是心,炼的是德。一张张承载着历史文化的残损纸页,如同块块拼图,经古籍修复师的手,将拼图重组,呈现出中华文明绵延千年的脉络。

  【记者出镜】新华社记者 徐思钰

  我来到了天津图书馆,探访这里的古籍修复团队。倒要看看他们是怎么“妙手回春”的。

  【解说】古籍保护,自古重之。在天津图书馆有一个专为古籍“看病”的“医生”团队。高学淼就是其中一员。

  【现场】新华社记者 徐思钰

  高老师您好,您现在是在做什么呢?

  【现场】天津市图书馆古籍修复师 高学淼

  我是在对书叶的一个纤维的组成进行检测,通过它的纤维形态我们可以判断它是由什么纤维组成的,它(纤维)的长短、粗细可以判断它是一个竹纸的纤维,就要选择相应的竹纸补纸进行修补。一会咱们去体验一下书叶的修复,应该是你可以(尝试)的。

  【现场】新华社记者 徐思钰

  行。

  【现场】天津图书馆古籍修复师 高学淼

  那咱们过去,好。

  【解说】天图(天津图书馆)古籍修复秉承传统,可笼统分为书籍分解、修补书叶、装订复原三个阶段,而且一共可以分解出2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既独立又相互关联。

  【同期】天津图书馆古籍修复师 叶旭红

  下面咱们就是修复书叶用的简单的一些工具,浆糊和毛笔、自来水笔、起子、镊子、羊毛刷、剪刀、喷壶、棕刷,基本上就这些。

  【现场】新华社记者 徐思钰

  这个确实挺难的,高老师。

  【现场】天津图书馆古籍修复师 高学淼

  是的是的。我一开始也是遇到了很多问题和困难的。

  【同期】天津图书馆古籍修复师 高学淼

  我是2012年毕业的,当时就看到天津图书馆招聘古籍修复方面的人员,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就报考了。当时也是万群老师,我的师傅,带着我一步一步做,所以才逐渐地熟悉起来。

  【同期】天津图书馆古籍修复师 高学淼

  比如说捶书这么一个小的步骤,即便是这么小的步骤里它也有它的技巧,它那个锤子用的角度的不同,力量的不同,以及你捶多少下,你手摸它(书叶),究竟捶到哪种程度了,都会影响最后呈现的效果。

  【同期】天津图书馆古籍修复师 高学淼

  咱们现在团队一共是14位专职从事古籍修复的老师,基本上都是拜万老师为师的,万老师也是带着我们所有的徒弟们一起去做(项目),(在)项目中培养我们古籍修复的技艺。对事物的一个认真的态度,也是万老师传承给我们的一些东西。她不管是对待修复,还是对待所有的事情,她都是一种非常认真的态度。这也是我们从她身上传承过来的。

  【同期】天津图书馆古籍修复师 高学淼

  师傅常说,我们干的这个古籍修复工作,修的是心,炼的是德,每当我们把这一张张残损古籍修复出来的时候,就像把一块块承载着中华文脉的拼图给拼好了,这也是我们工作的最大意义所在。

  【小标题】与时间赛跑 用碎片“修复”时光

  【同期】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创始人 彭德泉

  我们已经修到1303年前的东西了,这些(古籍)已经是病入膏肓的“癌症病人”了,这些书经不住折磨了。

  【同期】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修复师 唐陈韵

  纸质文物这一方面保护已经非常严峻了,相当于修复师还没来得及修复,但是它库房里面现存的文物还在继续烂。

  【解说】唐陈韵是一名“95后”的古籍修复师,毕业后她来到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从事古籍善本、书画、档案文书、碑帖拓片等文献物品修复。从事修复工作的五年时间里,她每天从成都的西边乘坐20多站的地铁穿城而过,转乘单位班车,来到位于成都东边的洛带古镇。

  【同期】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修复师 唐陈韵

  现在坐的就是我们单位的班车。它每天是早上8点半发车,所以我必须早上7点出门,然后经过一次地铁的换乘,从成都的最西边到成都的东边。

  【解说】一页纸张千疮百孔,一把毛刷、一根镊子、一支毛笔……修复师们用着最平常的工具和一双巧手,在工作台前与时间赛跑,日复一日地小心整理补缺,延续这些古籍的“生命”。

  唐陈韵准备对一本古籍的护页进行修复。在此之前,她需要调制一些天然浆糊。

  【同期】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修复师 唐陈韵

  现在浆糊已经被我们捶打得没有什么大的浆粒了。但是其实仔细看的话还是会有一些小的颗粒,这个时候我们会用筛网给它过滤一下,使浆糊更加细腻。浆糊是用低筋面粉将它揉好以后,再用清水把它的面筋和淀粉区分开。因为文物修复过程中有一个文物修复原则叫做可逆性,这样的浆糊我们是可以在今后的修复过程中,我们是可以再将它揭除。

  【解说】在古籍修复前,修复师会对破损程度进行定级,再制定不同的修复方案。今天修复的这本古籍,护页已经存在较为严重的虫蛀和粘黏情况。

  【同期】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修复师 唐陈韵

  缺失,已经基本上看不到它原本的形状了。像这种虫蛀缺失的部分,我们也都会找一些合适的补纸将它修补起来。

  【解说】在洛带古镇的一栋客家土楼里,藏着另一处文献修复地。这里的修复师们正在流水线作业,修复一册册残缺不堪的古籍。

  【现场】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修复师 唐陈韵

  Hello(你好), 你帮我看一下吧,我这个没有修复它的纸。

  (我找一下,我去隔壁帮你拿一点)

  好的,好的,谢谢。

  【解说】清洗、揭除旧裱、修补……一般受损较为严重的古籍要经历几个月甚至几年的不断修复。

  【同期】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修复师 唐陈韵

  这一册是一个已经修好的古籍,我现在可以把它拿起来给你们看一下。

  可以看出来它原本也是脱裱相当严重,严重缺失,剩余的部分很少了。这是我们修补好的样子。像这一册我们如果要修复好的话,起码要花一个月的时间,

  【解说】上至“60后”,下至“95后”,老中青三代文献修复师在这里对抗时间的洪流。彭德泉是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创始人之一,他曾在图书馆工作。据他介绍,四川古籍藏书应该在200万册以上,而大量古籍因各种原因正在飞快地湮灭。

  【同期】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创始人 彭德泉

  因为我是图书馆出来的,目睹了很多珍贵的典籍文献,破了、烂了,有的东西就缺损了,实在可惜。这是我们的古圣先贤应该说是冒着枪林弹雨,另外还有饥荒,多种天灾,一代一代地保存下来的东西。如果在我们手里烂掉了,我们的职业良心有愧,所以说我就下定决心抢(救)一本是一本。

  【解说】在彭德泉的影响下,他的儿子彭克辞去了稳定的工作,选择加入到保护古籍的工作中来。

  【同期】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理事长 彭克

  我们家几代人和书打交道,我父亲、我爷爷,还有我的姐姐,还有我的孩子,现在也是从事与书打交道的工作。所以这个书的情结在我们家几代人中间是延续的。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当时我父亲身体不好,考虑到这份事业需要延续,所以我做出了这个选择。

  出品人:孙志平

  监制:张平锋

  制片人:李杰

  统筹:王健

  编导:刘瑞娟

  记者:徐思钰、杨进

  摄像:胡震泽

  配音:徐思钰

  片头制作:夏勇

  新华社音视频部出品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徐思
来自于:北京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