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构建起对“医托”到诊所各环节严密的监管网络,才能让骗子无所遁形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近期,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对一起涉及1800余名受害者的“医托”团伙诈骗案进行了审判,揭露了一个精心策划、分工明确的犯罪团伙,同时也暴露出部分“具有正规行医资质的中医馆经营不正规”问题。
该团伙在上海各大医院诱导患者至特定中医馆就诊,团伙成员包括“医托、医生、医助”等45人,其中3人为具有行医资质的执业医师。患者通常在医院挂号后,等待看诊过程中被假冒的“病友”引导至中医馆,花费高额药费,而这些药物往往效果不佳或成本极低,“医托”和相关人员从患者开药中获取高额提成。经随机抽取处方单进行查证,发现处方单存在格式不规范和药不对症的问题。
从相关披露信息来看,这些“医托”游弋在各大医院,用虚构事实、夸大医疗效果的办法,将渴望康复的患者一步步引入精心设计的陷阱。更令人扼腕的是,犯罪团伙通过租用多家正规中医门诊部的“诊室”,单独设立付费窗口,进一步增加诈骗的隐蔽性。本是正规诊所,却因内部管理的缺失和混乱,变成了欺诈的温床,变相用自身信誉为诈骗团伙背书,使得患者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陷入骗局。
正规诊所的出租行为,暴露了医疗机构管理和市场监管的双重失职。一方面,医疗机构内部管理松懈,不惜将一间一间的看诊室出租给个人,还有的诊所干脆把二楼一整层都出租给个人。如此行为,何谈医疗专业操守?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对医疗机构的日常监督不够,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惩处机制。此类现象绝非一日,为何监管部门没有察觉?
面对这股暗流,事后的严惩虽能带来震慑,却难以根治顽疾。构建全方位的监管体系,重塑医疗行业的纯净,才是当务之急。医疗机构需自我净化,强化内部管控,建立健全医生准入制度,定期开展内部审计,确保医疗服务的透明度和合规性。
市场监管部门则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严打“医托”,更要查处沦为帮凶的诊所。不仅要对相关医疗机构加以处罚,情节严重者更应取消其行医资质,并追究诊所负责人的渎职行为。同时完善监管法规,细化诊所出租的审批流程和责任追究机制,且对各类诊所的日常运营,通过不定期抽查等形式,验明其履责程度。
此外,公众需要提高识别“医托”的能力,各大医院也要加强对“医托”的管理,对于可疑人群,及时将信息通报主管部门或警方,对其深查,持续压缩“医托”的生存空间。
正规诊所成为行骗场所,不仅让其社会公信力受损,更因这一层伪装让患者容易上当受骗。每一名患者都应享有安全、公正的就医环境,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各界共同努力。唯有构建起对“医托”到诊所各环节严密的监管网络,才能让骗子无所遁形,守护每一名患者的健康权益。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毕舸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