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仰望云天的生命姿态

仰望云天的生命姿态
2020年07月03日 14:06 新浪网 作者 北京晚报
仰望云天的生命姿态

      ▌何兰生

      我和吴重生先生童年和少年时代都生活在江南农村,如今都工作在北京。看他那些充满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的散文,极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近日在北京雍和宫巧遇我在北大中文系读书时的老师、八十八岁的谢冕先生,聊起对吴重生散文集《捕云录》和诗集《捕星录》的印象,谢老居然当众吟咏起这两本集子里的诗句和段落,他感叹:“捕云也好,捕星也好,诗人用天上的云彩来装扮我们的生活,用天上的星光来温暖我们的心灵。”

      无巧不成书。几年前,我去浙江浦江采访,向导把我带到了前吴村老村长吴健中的家中。吴健中是浦江县农民赛诗会一等奖得主,而且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听闻我是从北京来的,他向我打听认识不认识吴重生?我说认识呀,原来吴重生就是前吴村人。

      站在前吴村村口,背倚青山,面对烟波浩渺的通济湖,使人感叹浦江这个千年古县的人杰地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吴重生身上的诗画基因可以从他的祖先、南宋义乌县令吴渭创办“月泉吟社”那里得到印证。

      诚如吴重生在《捕云的随想》一文中所言:“云是属于天上的。人站在大地上,必须仰望,才能与云有所交流。”仰望云天和根植沃土,是吴重生的一种生命姿态,也是他的文学作品触动人心灵的原因所在。在北京盛夏的夜晚,捧读吴重生散文集《捕云录》和诗集《捕星录》,只觉得有一片柔和的星光将自己包裹,我的感受是鲜明而真切的:

      一是仰望云天,表达了超越凡俗的精神向往。重生兄的两部新作,书名里都有一个“捕”字,意指对生命中稍纵即逝的灵感与诗意的及时捕捉。所捕捉的对象,无论是星星,还是云朵,都是一种空灵曼妙的超凡之物。作者借助“捕星捉云”的譬喻,表达了对崇高、空灵、超越凡俗的追求与向往。

      有人说,诗人是最接近天使的人。此言不虚。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能够带领我们超越凡尘的困扰,感受生命最本真、最纯粹的快乐。在《捕星录》《捕云录》中,作者放飞想象,展开了对星辰云海的追逐,向读者展示了一种行云流水的畅快和举重若轻的从容。

      超越凡俗是作者的一种精神向往。这种向往“落”在字里行间则是活色生香,充满人间烟火味的。作者的愿望,不仅仅摇曳在静园的桑树上,也寄寓在“门对浙江潮”的储云楼里。他选择《父亲》作为《捕云录》的开篇,选择《大运河是条太阳河》作为《捕星录》的开篇,体现了对生命价值的体会与认领,是对家国情怀的吟咏与歌颂。

      真情贯南北,诗意通古今。他的组诗《长阳是一座岛屿》《你的启程惊动了气象》,表达了对第二故乡北京的礼赞;他的《致好运街》《致建工家园》等诗作,洋溢着对生活的爱和对过往岁月的缅怀。

      二是植根沃土,蕴含了眷恋故园的情感力量。爱故乡和爱祖国,不是虚无缥缈,而是真实可感,可亲或可敬的。当下,很多人将“爱”的概念狭义化,甚至丧失了“爱”的能力。因此,我们说好的文学作品有一种“心灵疗伤”的功能。

      如果说,仰望云天代表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姿态,那么,根植沃土则展现了脚踏实地、眷恋故园的价值维度。重生兄两部新作中,有很多关于土地、露珠、河水等充满乡土气息的意象,这说明,他的内心荡漾着一种浓烈的乡愁,一种对故乡、家园的深沉之爱。

      这种深沉的爱,从写作风格上看,展现出来的是一种清新脱俗的泥土气息;从情感内核上看,体现出的是一种浓浓的故园情结。比如,《大运河是条太阳河》“我顺着你光芒的指引校正自己的航程”、《给你火把,照耀你解冻的河堤》“你用沸腾的江流,温暖着中国的青春”、《嵊州三章》“在剡溪,我愿投水为鱼”。这些文字,将现实景观与文学地图深度融合,让读者在纸香墨韵中能云游故土家园的山山水水。

      这种深沉的爱,既体现在对家人的细微关照上(写给女儿的《大地正式录取你成为山川的一部分》,写给父亲的《陪老父亲登高》),也体现在对故乡的深情怀恋上(写给故乡的《家乡有梦不轻回》),更体现在对民族和国家的崇高敬意上(写给民族历史的《昨夜,黄河穿城而过》,写给祖国的《致金秋里的祖国》)。吴重生的这些诗作和散文,情感充沛,醇正典雅,具有成风化人的正向激励作用。

      三是观照现实,展现了呼应时代的史诗品格。我们知道,有很多优秀的诗人、文学家此前都有过新闻从业经历。比如,开创了“新闻体”小说写作范式的美国作家海明威;再比如,从我们农民日报社走出去的当代小说家刘震云。

      巧合的是,重生兄,除了诗人身份外,也是一位新闻工作者。长期的新闻写作训练,让他对事物的感知更加敏锐,写作风格也更加简练干净。重生兄的作品体现出对时代的一种呼应。其中,流动着浓郁的人间烟火气息。诸如,环卫工人、快递小哥等现代人群,商场、地铁等现代景观,这些时下最鲜活、最热闹的场景,在吴重生的诗作中随处可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重生兄前不久写的抗疫诗,《今夜,我们不需要团圆——写在庚子元宵节》《昨夜,全世界都在下雪——哀悼中国医生李文亮》《交出去——献给支援武汉抗疫前线的杭州护士吴春燕》等,无不展现了他对于时下重要事件的忠实记录和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捕捉,使得诗歌在轻灵曼妙的个人抒情之外又多了一重厚重的“史诗”品格。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这个时代的诗人。新时代,中国发展日新月异,历史的书页需要那些能够捕捉时代风云的生花妙笔。重生兄对故园的书写、对时代的记录,让我们感受到青春中国的行进力量。期盼站在“储云楼”上俯瞰万家灯火的重生兄今后能为我们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

      (作者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现任农民日报社总编辑。)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捕云的随想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