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中金公司展望“十四五”区域发展规划:创新、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

中金公司展望“十四五”区域发展规划:创新、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
2020年10月14日 09:00 新浪网 作者 金融界网站

  本文源自:金融界网站

  来源:中金公司

  10月下旬召开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审议“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我们预计区域发展有望成为“十四五”规划的重点。

  摘要

  “十三五”回顾:区域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2019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0.6%,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60%);同时,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城镇化格局初步实现,截至目前全国19个城市群的规划全部编制完成,其中11个已获得国务院批复。

  另一方面,区域协调发展持续推进,相比于2015年,2019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占全国GDP的比重分别提升0.3、1.9和0.8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2.9个百分点;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及“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十三五”目标基本实现。

  “十四五”展望:创新、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

  根据已披露的各地“十四五”前期课题研究成果,高频词汇主要集中在:创新、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等。我们认为,“十四五”期间区域发展可能呈现的趋势包括:

  趋势一:构建“双循环”新格局有望推动区域一体化深度发展。“双循环”格局下,需要建立国内统一大市场及要素自由流动的环境,有望形成新的要素聚集地,推动区域一体化深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和发展潜力的四个增长极,区域一体化有望在“十四五”期间加速深化。

  趋势二:城市群、都市圈将成为“十四五”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落脚点。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我们认为,“十四五”期间城市群与都市圈有望在优化人口和经济的空间结构、释放内生发展动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趋势三:产业发展有望实现“区域间协同竞争+区域内分工合作”的发展新格局。一方面,各城市群、都市圈内部有望形成完整互补的产业链分工,形成产业发展的合力;另一方面,各区域将地域优势、资源优势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推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空间布局的协同发展。

  趋势四:区域协同创新建设有望加快推进。“十四五”必将是创新推动发展的五年,区域发展也将进一步探索以创新为驱动的发展模式。各区域协同创新建设也有望加快推进,如长三角一体化G60科创走廊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成立科技协同创新联盟等。

  正文

  “十三五”区域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回顾“十三五”规划,区域发展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等;另一方面,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并深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等。

  整体而言,“十三五”时期,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的积极推动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图表: “十三五”规划在区域发展方面的主要内容回顾

资料来源:新华社,中金公司研究部

  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

  2019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目标。2019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0.6%,达到“十三五”规划目标(60%);其中,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简称四大区域)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相比于2015年分别提升4、6、5、2个百分点至68%、57%、54%和63%。

  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城镇化格局不断得到优化。根据“十三五”规划,我国将在全国范围内打造19个城市群,形成更多支撑区域发展的增长极。截至目前,19个城市群的规划全部编制完成,其中11个城市群规划已获得国务院批复。

  特别地,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也已拉开帷幕。

  图表: 2019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0.6%,已达到“十三五”规划目标(60%)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与2015年末相比,2019年末四大区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均有所提升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截至目前,“十三五”规划建设的19个城市群规划全部编制完成,其中11个城市群规划已获得国务院批复(红色底色)

资料来源:国务院,中金公司研究部

  区域协调发展持续推进

  从四大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来看,相比于2015年,2019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占全国GDP比重分别提升0.3、1.9和0.8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2.9个百分点,其中,

  东部地区占比提升受益于科技创新投入加大、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中部地区受益于基础设施的完善及承接产业转移的落地;

  川渝两地是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19年川渝两地GDP占全国的7.1%,相比于2015年提升0.8个百分点(剔除川渝,西部地区占比变化不大);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疲弱,经济发展相比于全国差距进一步拉大。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上看,以全国制造业各子行业收入分区域占比衡量,相比于2015年,2018年西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收入占比显著提升3个百分点,尤其是在食品制造、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非金属矿物制造等领域占比显著提升。相比之下,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均小幅下降1个百分点。

  图表: 与2015年相比,2019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GDP占比上升,而东北地区占比持续下降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比重的变化来看,制造业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注:1)2010年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均统计在交通运输制造业中;2)由于黑龙江和青海2018年数据未披露,故以上数据统计中不包括黑龙江和青海;资料来源:工业统计年鉴,各地统计年鉴,中金公司研究部

  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高质量推进

  “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及“长江经济带”发展高质量推进,具体而言:

  京津冀协同发展稳步推进。截止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的2020年目标已基本完成,其中产业转移、生态环境保护和交通一体化三大重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进展:

  产业转移:以北京和河北为例,2014~2018年间,河北省共承接北京市转入的产业活动单位3860个,其中承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单位1202个,占31.1%;承接信息服务类、科技服务类单位748个,占19.4%[1]。“十三五”期间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有序推进。

  生态环境: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取得积极成效,与2015年相比,2019年北京、天津、河北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48%、27%和35%。

  交通一体化:2016~2018年,京津冀公路里程合计增加0.9万公里,铁路营业里程增加493公里。截止今年上半年,“十三五”规划期间所有京津冀干线公路对接路全部完成路线对接,1小时城际交通圈的范围不断扩大,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成通航。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进展:2019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54万人,人口数量已连续3年下降,达到《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目标(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持续发力。自2016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审议通过以来,长江经济带沿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逐步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截止2019年11月末,长江经济带优良水质比例达82.5%,劣V类比例1.2%,分别优于全国6.1个和2.8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强劲。2019年沿江11省市GDP达46万亿元,占全国的46%,较2015年进一步提升2个百分点,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

  图表: 与2015年相比,2019年北京、天津、河北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48%、27%和35%

资料来源:各省人民政府,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2019年长江经济带沿江11省市GDP达46万亿元,占全国的46%,较2015年提升2个百分点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此外,“十三五”期间国家层面积极制定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除京津冀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之外,先后将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海南自贸港建设等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出台相关具体规划,形成引领中国发展的区域增长极。

  图表: 重大区域发展的规划和近期目标

资料来源:国务院,人民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十四五”区域发展展望:创新、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

  各省市“十四五”规划区域发展的主要方向

  根据各地已披露的“十四五”前期研究课题,涉及区域和城市发展的课题主要围绕城市群/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研究、人口发展研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等,这些课题研究成果中高频词汇主要包括:创新、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人口、人才等。

  图表: 各省及省会城市“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重大课题中的词频统计,创新、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等出现频率较高

资料来源:各地政府网,新华网,搜狐,中金公司研究部

  趋势一:构建“双循环”新格局有望推动区域一体化深度发展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

  一方面,促进国内大循环,充分挖掘国内经济发展的潜力,需要商品、人力及其它生产要素在各地区间实现比较充分的自由流动,有助于形成新的要素聚集地,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2];

  另一方面,国内国际双循环,需要从多维度扩大对外开放,从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进全面开放,我们预计中西部地区也有望凭借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相对较低的成本与东部地区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成渝双城经济圈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和发展潜力的四个增长极,区域一体化有望在“十四五”期间加速深化。

  图表: 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的远期发展目标

资料来源:国务院,中金公司研究部

  趋势二:城市群、都市圈将成为“十四五”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落脚点

  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3]。我们预计,“十四五”期间,城市群、都市圈将有望在优化人口和经济的空间结构、激活有效投资和潜在消费需求、释放内生发展动力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如前所述,“十三五”期间19个城市群规划纲要全部编制完成;同时,据我们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初步形成34个都市圈,我们预计“城市群---都市圈---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空间发展格局有望成为“十四五”区域发展的重要方向。

  提升城市圈中核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如宁波、武汉都市圈中核心城市占都市圈经济总量的65%和60%,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有望进一步提升;

  提升都市圈内外活跃度,释放增长活力:根据手机用户大数据,各都市圈间的“内部往来活跃度”和“对外互动活跃度”差异较大[4],其中广深都市圈内外活跃度均远高于其他都市圈,而长春、哈尔滨都市圈内外活跃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图表: 几个代表性都市圈核心城市GDP占都市圈总体的比重,宁波、武汉相对较高

  注:以上除武汉都市圈外均为2019年数据,武汉都市圈数据为2018年数据,武汉都市圈又称武汉经济圈;资料来源: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各都市圈内部活跃度差异较大

  注:图表中为2017年数据;资料来源:《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2020-2029):战疫增长模式》,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各都市圈对外活跃度差异也相对较大

  注:图表中为2017年数据;资料来源:《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2020-2029):战疫增长模式》,中金公司研究部

  趋势三:产业发展有望实现“区域间协同竞争[5]+区域内分工合作”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如前所述,“十三五”期间产业从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持续推进,然而,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也看到各地方争抢资源及产业重叠等现象。从2018年主要省市各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收入贡献排序来看,各主要省市Top10的产业中均包括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

  展望“十四五”时期,一方面,城市群、都市圈的协调发展使得在城市群、都市圈内部各城市之间形成完整、互补的产业链分工,形成产业发展合力,更好地促进城市群、都市圈“抱团取暖、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各区域之间将地域优势、资源优势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推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空间布局的协同发展,实现区域间的功能互补。

  以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为例,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主要分布于浙江临安、江苏南通、安徽芜湖等城市;电动机主要分布于浙江杭州、绍兴等城市;汽车装配则主要分布于安徽芜湖等城市。2019年12月长三角汽车零部件产业合作发展联盟成立,有助于推动区域内形成更为完整的产业链。

  图表: 从2018年各省市制造业细分行业收入贡献的Top10来看,存在一定的产业重叠

  注:图表中自上而下依次为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贡献的Top10行业;资料来源:工业统计年鉴,各地统计年鉴,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2018年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链主要分布

资料来源:阿里研究院,中金公司研究部

  趋势四:区域协同创新建设有望加快推进

  “十四五”必将是创新推动发展的五年,区域发展也将进一步探索以创新为驱动的发展模式,培育区域发展新动能,加强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协同发展。

  中国各区域创新能力及研发投入存在一定的不均衡:

  从创新投入来看,2019年全国研发强度(研发投入/GDP)达到2.2%,相比于2015年提升0.2个百分点,其中,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为2.9%、1.8%、1.4%和1.6%,西部相对较低。

  从创新产出来看,以2018年发明专利授权量衡量,东部地区优势显著,占全国70%,中西部地区各自占比14%和12%,而东北地区占比仅为4%,相对较低。

  往前看,我们认为,随着城市群、都市圈的快速发展,区域协同创新建设也有望加快推进,如近期我们看到的长三角一体化G60科创走廊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成立科技协同创新联盟及京津冀协同发展以京津为核心、以石保廊为节点城市的协同创新网络[6]等。

  以长三角一体化中G60科创走廊为例,定位于“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产业和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先试走廊”,旨在将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先进制造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集聚区。2016年由上海市松江区率先提出,2018年松江、嘉兴、杭州等9城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目前9城已联合建立合作示范园、“1+7+N”产业联盟体系等。

  立足于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据《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产业集群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行动纲要》,预计到2021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0%左右。

  图表: 四大区域研发投入强度存在一定差距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东部地区在发明专利受权数上具备绝对优势

注:全国数据以31省市数据相加计算得到;资料来源: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总体空间布局规划图

资料来源: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

  [1]资料来源:

  http://www.he.xinhuanet.com/xinwen/2020-06/29/c_1126171524.htm

  [2]资料来源:《准确理解“双循环”推动新一轮区域一体化发展》,https://cbgc.scol.com.cn/news/348586

  [3]资料来源:国家发改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2019年2月21日

  [4]注:资料来源于刘世锦的《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2020-2029):战疫增长模式》(2020年8月出版),其中内部往来活跃度=都市圈内部日均双向流动人口/都市圈总人口,对外互动活跃度=都市圈内外日常往来人口占全国日常往来人口比重/都市圈常住人口占全国比重,该指标大于1说明都市圈对外活跃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5]资料来源:新华网《推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6/15/c_1126115028.htm

  [6]资料来源:

  http://m.xinhuanet.com/he/2020-09/21/c_1126518380.htm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十三五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