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源自:金融界
随着L3级自动驾驶在武汉、北京等城市获得路权开放,2025年智能驾驶行业迎来关键转折点。政策推动下,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渗透率预计突破15%,而比亚迪“全系标配高阶智驾”的激进策略,正倒逼智能驾驶芯片成本下探至7万元车型区间。这场由技术迭代与市场竞争共同驱动的变革,正在重塑行业格局。
一、政策与成本双轮驱动,城市NOA进入15%渗透率临界点
政策端,北京、武汉已率先为L3级自动驾驶开放测试路段,并明确事故责任划分规则,为高阶智驾商业化扫清法律障碍。技术层面,2024年城市NOA系统平均成本较2023年下降40%,部分车企15万元以上车型已实现标配,并向10-15万元主流市场渗透。比亚迪“天神之眼”智驾系统最低搭载车型价格下探至7万元,直接推动2025年城市NOA装车量爆发。
成本压缩的背后是产业链协同创新。地平线征程5芯片以128TOPS算力、26.9万套年出货量支撑比亚迪等多款车型的NOA功能,其单芯片成本较国际竞品低30%-40%。与此同时,车企通过域控制器集成、传感器复用等方案,将智驾系统硬件成本控制在整车BOM成本的5%以内。2025年,15-20万元车型将成为城市NOA的主战场,预计该价格带渗透率将达25%。
技术迭代进一步加速市场分化。2024年,地平线推出征程6系列芯片,算力覆盖48TOPS至560TOPS,支持从L2+到L4的全场景需求;比亚迪则通过自研BEV+Transformer大模型,将智驾算法迭代周期缩短至3个月一次。行业测算显示,2025年城市NOA功能将拉动单车算力需求增长50%,推动智能驾驶芯片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
二、地平线百万级订单背后的国产替代博弈
地平线以34%的市占率稳居国内智驾芯片头把交椅,但其发展路径折射出国产替代的复杂挑战。2024年,地平线营收同比增长53.6%至23.84亿元,但亏损扩大至16.81亿元,研发投入高达31.56亿元(为营收的1.3倍)。这背后是其与国际巨头英伟达的正面交锋:Orin-X芯片目前仍占据国内高阶智驾市场70%份额,且英伟达新一代Thor芯片已锁定多家车企定点。
地平线的突破口在于差异化竞争。征程5芯片通过软硬协同优化,在15-25万元车型中实现128TOPS算力与30W功耗的平衡,较Orin-X能效比提升40%。2025年,其新一代征程6P(560TOPS)芯片将与大众合资公司酷睿程联合开发,瞄准L3级以上市场。但风险同样显著:酷睿程2024年亏损5.57亿元,且短期内仅服务大众单一客户,规模化盈利仍待验证。
车企合作生态成为决胜关键。地平线目前已获得比亚迪百万颗芯片订单,并为理想、吉利等30余家车企提供解决方案。其“芯片+工具链+算法”的全栈方案,可将车企智驾功能开发周期缩短至6个月,较传统模式效率提升2倍。但比亚迪同步扩张5000人智驾团队,并自研舱驾一体芯片,预示着未来主机厂与芯片商的竞合关系将更趋复杂。
(注:文中数据均来自公开披露的企业财报及行业研究报告,未引入外部信息源未提及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