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张俊:“数据”筑起战疫防线 □本报通讯员 尹 雪 陈 浩 本报记者 达 佶

张俊:“数据”筑起战疫防线 □本报通讯员 尹 雪 陈 浩 本报记者 达 佶
2020年04月08日 05:54 新浪网 作者 江苏法治报

   曾经,他是一名维和军人,穿过埃博拉、疟疾高发的利比里亚,冒着枪林弹雨将一批批物资安全运送至目的地,被授予联合国二级维和勋章。如今,他是一名数据研判警察,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场上,从海量数据中抽丝剥茧精准下发每一条筛查指令,为一线公安民警抗击疫情提供数据支撑。他叫张俊,现任无锡市公安局滨湖分局指挥中心副主任,从大年夜开始,带领12名数据情报突击队队员放弃休假,通宵达旦奋战,分秒必争地收集整合大数据信息,转达下发指令。

   与时间赛跑,迅速核查病患同车厢112人

   “紧急指令,王某,高度疑似病例,1月23日搭乘高铁动车由武汉返锡,确认同车厢前后3排人员完整信息,现在是晚上10点13分,1个小时必须完成!”

   “明白!”收到指令,张俊迅速投入筛查工作中。前3到后3排,共7排,每排5张座位,除疑似病例外,有34个座位。武汉到无锡,途经9个站点,包括途中换乘人员,这么多人的信息,张俊必须尽快筛查清楚,晚一分钟就多一分疫情传播扩散的可能!在张俊和队员的努力下,仅仅花费42分钟的时间,就完成了34个座位112名乘客的信息筛查。

   根据张俊的研判结果,与王某一同在无锡下车的5名密切接触者,当晚就被隔离观察,其他人员信息由上级防疫指挥部发送至相关城市落实防控措施。两天后,王某确诊,一场潜在的扩散危险得以化解。

   这种听起来“惊心动魄”的场面其实只是张俊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滨湖区流动人口较为密集,每天都会产生海量数据,张俊则需要从中抽丝剥茧、逐条分析,让数据说话,服务疫情防控工作。

   24小时不间断,响应一线数据服务请求

   疫情初起,滨湖公安设置疫情防控卡点,24小时不间断地对入锡车辆进行核实筛查。“基层一线民警配有警务通,可以核实驾驶员的基本身份信息,但综合深度研判就需要我们情报指挥中心第一时间响应,予以数据支撑。”张俊将数据情报突击队队员分成3个班,24小时轮换运作,确保一线守卡民警的请求能够随时响应。

   2月8日凌晨3点,张俊收到卡口民警的核查请求,一辆张贴无锡临牌的小车沿陆马公路准备进入无锡境内,驾驶员是一名安徽男子,自称外出探亲返锡,从未出过江苏省。2分钟后,经张俊核实,该车近期曾多次出省。卡口民警根据张俊提供的信息,立即通知社区工作人员对该男子采取居家隔离措施。

   “我们的工作多做一分,基层一线民警的工作量就减轻一分。”这是张俊经常挂在嘴边的话。除了卡口以外,社会面排查的可疑人员张俊也都一一核实,平均每天要核实200余条信息。

   “尽管天天加班,但想想那些在一线巡逻盘查、卡点值守的战友,我们这点付出也不算啥。”在张俊的带领下,青年突击队士气高昂。

   短短5分钟,让拒不执行居家隔离者现形

   “我举报,邻居之前从湖北回来的,现在经常外出,有风险。” 2月12日上午,滨湖分局情报指挥中心接到电话报警,张俊通过分析,5分钟后就核实该举报属实,这名本应居家隔离人员3天内多次出门,信息迅速转递到所在社区,由社区执行强制隔离。

   “不少居家隔离人员往往耐不住寂寞,在隔离期内,擅自外出,可能会存在病毒传播蔓延的风险。”张俊定期梳理相关警情,排摸居家隔离人员擅自外出的线索,及时查漏补缺,确保居家隔离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自1月23日以来,张俊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分秒必争地收集整合大数据信息,转达下发指令,整合各类数据资源,为基层一线提供科技保障,他经手核实排查的数据达10万余条,至今为止保持着“零差错、零遗漏”的战绩。

   从军人到警察,不同的制服,同样的信仰,从白天到黑夜,不同的任务,同样的坚守!角色身份在变,守护群众、战胜疫情的必胜信念永远不变!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疫情新冠肺炎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