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腾冲探索“原住民 企业”模式 推动历史建筑修缮利用

腾冲探索“原住民 企业”模式 推动历史建筑修缮利用
2019年09月23日 13:46 新浪网 作者 微动云南

  历史建筑是构成传统村落的重要部分,由于年代久远,这些建筑不同程度破损腐朽,保护修缮需要较高的传统工艺、筹备传统木架材料,需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大部分产权人难以独立承担。因此,历史建筑的修缮利用一直是传统村落保护的一个难题,大部分历史建筑如瀚海遗珠散落各处,大量华美的历史建筑只能在时光中蒙尘。近年来,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通过不断摸索,整合社会资源参与投入传统建筑的修缮利用,在符合历史建筑修缮要求政策规定原则下,逐步走出一条“原住民 企业”的合作之路。

  腾冲探索“原住民 企业”模式 推动历史建筑修缮利用

  不外迁原住民,留住传统村落的“根”与“魂”。原住民是老屋的魂,老屋是原住民的根。原住民在老屋里的生活状态是传统村落保护的重中之重,而历史建筑的产权人对祖宅有着深厚的感情,如老屋里体现中原文化家堂里的“五福堂”“奏善堂”“流芳堂”,是后世子孙对祖先迁徙边地后的追本溯源、是对“天地国亲师”的敬畏和缅怀,老屋凝聚了融入子孙血液里的宗族情怀。因此,基于原住民对“祖宅”的深厚感情,并避免外迁原住民导致村落过度商业化,腾冲在历史建筑修缮中不外迁原住民,坚持把“根”和“魂”留住。

  腾冲探索“原住民 企业”模式 推动历史建筑修缮利用

  企业担起社会责任,投入资金修缮老屋。近年来,腾冲集中挑选和包装一批具有鲜明文化符号特色的历史建筑群落,积极对接引导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文化情怀的优质企业。通过产权入股、产权托管、产权租赁等方式,妥善解决投入和收益分配问题,探索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原住民 企业”的历史建筑修缮开发模式。在不影响结构安全和不改变建筑群落整体风貌的前提下,完善建筑使用功能,配套适当商业经营,将建筑的文化附加值与文化休闲、创意设计、特色商业等业态有机结合,提升经济收益和企业品牌文化价值,实现了建筑修缮、居民受益、企业盈利、手艺传承的多方共赢,形成了保护修缮与开发利用相辅相成、良性循环的合作模式。

  腾冲探索“原住民 企业”模式 推动历史建筑修缮利用

  遵照《奈良真实性文件》,传承传统工匠手艺。由于东方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大多为木构架结构,不同于西方的石材建(构)筑物易于长期保存而不腐朽破败。因此,《奈良真实性文件》提出东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重点在保护传承“修建传统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工艺”,有效解决了呆板保护木构件物质文化遗产衍生一系列问题的囧境。腾冲在历史建筑修缮中,秉承《奈良真实性文件》,充分注重传统工匠的培育,重点突出腾冲兼收并蓄的汉文化、边地文化、马帮文化、侨乡文化、抗战文化、茶文化和玉文化,在充分征求和尊重产权人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全面解读历史建筑文化特征,坚持使用传统工匠手艺和传统建筑材料,修旧如旧,完整保护和再现建筑的文化审美和历史风貌。

  腾冲探索“原住民 企业”模式 推动历史建筑修缮利用

  “原住民 企业”多方共赢,历史建筑保护成效初显。腾冲市腾越镇热海社区下绮罗村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众多,有闻名遐迩的“一宫、二寺、五宗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清代腾越州同知、富商李先和先生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所建的李家大院,距今有130余年历史,是典型清代腾冲民居风格建筑群。大院主人介绍,近年来企业和自己相继投入近200万元,保留原有的格局肌理,在尊重历史、保护风貌的基础上实施修缮。院落总体呈“一根扁担挑两水桶”,一桶装德行、一桶装 财富,庭院入门处最高,之后逐渐向两边走低,寓意“人低为王,水低成海”,大院院内存有腾冲唯一留存完好的“福、禄、寿”木雕空心照壁和恢宏大气的“暖阁家堂”,一砖、一瓦、一窗无不彰显出主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今,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来自北京的张女生高兴地说:“我们在这里穿越百年时光,感受腾冲的乡愁,品尝云南的古树茶,体验悠闲慢生活”。老屋得到保护,原住民安居乐业,企业展示特色文化,传统手艺得到传承,腾冲走出了一条传统建筑修缮保护利用“原住民 企业”一箭多雕、各方共赢的路子。

  (文图:李明程 董林 张立伟)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