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夜思 | 利路修越不想营业,“笋丝”为什么越愿意打投?

夜思 | 利路修越不想营业,“笋丝”为什么越愿意打投?
2021年05月07日 19:58 新浪网 作者 中国青年报

  小年说:

  “下岛”的利路修出现在北京街头,“笋丝”都不敢上前打招呼。曾经爱他有多深,给他投票就有多狠。

  究其原因,作者认为是“幸灾乐祸”在作祟。但还好有道德感的约束,让“利路修”们能逃过社死的“成团夜”。

  利路修越不想营业,

  “笋丝”为什么越愿意打投?

  作者:殷锦绣

  谁也没想过,一档选秀节目里最火的选手之一,竟然是个不想出道、只想回家的人。

  来自俄罗斯的选手利路修原本不是练习生,而是去节目组应聘翻译的,却被节目导演看中拉来当了选手,他自己最初并不想出道。

  于是别人训练他在偷懒,别人展示他在摸鱼,被分到最差的F班还觉得自己获得了freedom,没想到这反而激起了观众们的逆反心理:利路修越是不想营业,粉丝们越愿意打投,还说“就喜欢看利老师不得不打工的样子”。

  到后来,连评委们都知道了这事儿,看到利路修不情不愿地晋级,大家都很幸灾乐祸,甚至喊出了“利老师,修(休)想逃”的口号。

  因为这事儿做得太损了,粉丝们都被称为“笋丝”。

  现在,节目决赛已经播出,利路修并没有出道,笋丝们也不计较。

  只是有些路人依然陷在不解中:既然你们并没有真的想让他出道,那之前他不得不去做不喜欢的事情时,你们为啥这么幸灾乐祸呢?

  1

  幸灾乐祸是怎么产生的

  你有什么不开心的,说出来让我开心一下?

  幸灾乐祸,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在别人遭遇不幸时感到开心。这种挺“笋”的情绪是怎样产生的呢?幸灾乐祸的互动模型给出了答案。

  首先,心理学认为,对别人幸灾乐祸,可以满足人们与自我相关的动机,也就是说,一个人会不会幸灾乐祸,跟自己的特质有关。

  有的人更容易幸灾乐祸,什么热闹都想凑,别人越惨越开心;而有的人就不怎么幸灾乐祸,甚至不能理解“笋丝”的行为。

  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心理学家Ouwerkerk研究发现,自尊心不太强的人更容易幸灾乐祸,尤其是别人不幸的点正好是自己在意的方面时。

  因为别人的失败和不幸能对比出自己的成功与幸运,让他们重新肯定自己。

  其次,幸灾乐祸不仅与自身状态有关,更与社会比较有关。利路修也是“打工人”,但还是拥有了很多吃瓜群众没有的曝光率和社会资源,也有不错的学习背景,对他幸灾乐祸,能减轻吃瓜群众的“弱势感”。

  最后,人们还会评估他人不幸的情况。一般来说,面对严重的不幸,或者完全随机的不幸,人们的反应并不是幸灾乐祸,而是同情。

  但如果不幸的程度并不高,或者是不幸者“自找的”,那人们可能会觉得“活该”“苍天饶过谁”。

  利路修虽然想家不能回,但这并不算是严重的不幸,当初去节目组应聘也是他主动去的,所以初期,“笋丝”们普遍都是幸灾乐祸的。

  2

  幸灾乐祸的影响

  善意的幸灾乐祸无伤大雅,恶意的幸灾乐祸伤人伤己。

  不过后来,随着节目进程,“笋丝”群体也已经有了分化的趋势:很多人仍然继续幸灾乐祸,相互号召为利路修打投;也有人开始反思自己的“笋”,想放利路修一马了。

  如果别人的不幸还没有到痛苦的地步,而是显得有点尴尬无措,那对此感到好笑也无可厚非,毕竟利老师也曾为别人的梦想而努力练习过,后期的状态似乎也变积极了,会收拾自己了,说明他的不幸程度并不算严重。

  最初,“笋丝”们只想图个乐子。心理学家Ouwerkerk的另一项研究发现,人们倾向于与人分享让自己幸灾乐祸的消息,而不是藏着掖着,这也是为什么“笋丝”们会相互号召、相互“安利”,让利路修出圈了。

  假设先前利路修真的表现出了无比的痛苦,我想,大部分“笋丝”们也不会继续幸灾乐祸,甚至可能会喊话节目组“放人”了。

  因为幸灾乐祸往往伴随着道德评价,可能会让人产生内疚、羞愧、后悔等道德情绪,使自己先前的幸灾乐祸情绪变少。

  在内疚等情绪的影响下,人们会做出更多亲社会行为,愿意体谅别人,愿意给别人提供帮助。

  如今,利路修已经下岛放假了,但他的选秀奇葩故事会一直流传在互联网上;“笋丝”们不再有幸灾乐祸的快乐,但祝大家今后有更多属于自己的快乐。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利路修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