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王昆峰《国色·九歌》影像艺术展亮相中国美术馆

王昆峰《国色·九歌》影像艺术展亮相中国美术馆
2024年05月07日 14:35 新浪网 作者 摄影之友杂志社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在洛阳牡丹花期接近尾声的日子里,来自河南洛阳的摄影家王昆峰携其6个系列的牡丹摄影佳作80幅亮相中国美术馆展出。这些以中国特有审美方式巨幅呈现的牡丹新视觉影像,成为五一节日期间首都北京颇受关注的一项影像艺术展览。

  

  

王昆峰

  《国色·九歌——王昆峰影像艺术展》由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河南省摄影家协会、洛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展出作品以牡丹作为表现对象,以主观选择的直接方式打开物性,呈现事物内在结构、色彩旋律和层次节奏,创造出别具特色的花卉影像视觉语言,讴歌花的魂魄和生命力量。其作品借助拍摄牡丹花无穷尽变化的样态,解读生命从饱满绽放走向灵魂永生的更高境界,并借此当代视点,表达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古老文明永葆生命活力的礼赞。

  王昆峰从上世纪70年代拍摄发表作品始,不断探索,锐意创新,至今已坚持牡丹影像创作、传播牡丹文化40余年,是国内从业时间较长、拍摄手法丰富、艺术风格多元、用心用功用情探索影像表达可能性的牡丹题材代表性摄影家之一。王昆峰的多年艺术探索,在以中国式摄影语言和审美方式表现特色题材的道路上创造了独特样本,在守正创新中实践着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

  在中国美术馆的3号和7号展厅内,《国色·九歌——王昆峰影像艺术展》,采用多种专业技术和高精设备拍摄的作品共分六个部分呈现:

  

  

  

  

  《国色·花语》作为开篇,利用微距摄影来抽离整体具象而凸显局部结构。作品摒弃具象的再现,转向抽象的光影、色彩、线条表现,通过将不可见的神韵化为可见的细节,构建一种超越寻常观看经验的纯粹视觉。

  《国色·花容》在拍摄方法上引入了焦点堆栈这种扩展景深的摄影技术,通过对焦区域组合而获得更大景深,同时提升画质,让镜头中的牡丹更为立体精妙。

  《国色·花魂》的创作依然采用焦点堆栈技术与1.5亿像素飞思相机、施耐德微距镜头的技术性能结合,拍摄的对象则由盛开的花朵换成了干枯、凋零、残败的牡丹,以全焦距、超精细质感,呈现一个未曾被感知的、抽象的、奇异的微观世界,让强烈的质感、肌理、色彩和构成完全跳出人们对于牡丹的一般认知。

  《国色·花姿》系列凝视牡丹的零落枯萎,拍摄对象有的刚刚凋谢,有的已干枯数年,对王昆峰来说,他面对的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从中提取或构造的是“有意味的形式”。

  《国色·花梦》拍摄的则是凋零散落的花瓣,牡丹的姿容已经无迹可寻,化作灵动奇魅的图式、如梦如幻的色彩以及或柔如飘絮或坚如金石的多样质感,影像更加微观、更加抽象也更加自由。

  

  

  

  

  《国色·花咏》篇章特别着力于宝丽来特殊的工艺感和奇特的色彩呈现,构造陌生奇异又含蓄内敛、蕴含偶然和不确定性的影像,表现一种风华绝代的生命优雅飘落的心理意象。

  这些作品自5月1日亮相展出以来,每天都汲引了不少首都群众和中外游客前往品评观赏。有观众表示,这些作品中透射出来的生命力量,让他们重新认识了代表着中国形象的牡丹,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从一朵花的生命历程中透射出来的力量和感动,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摄影艺术的创造力和感染力。

  本次展览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摄影与数字艺术研究所所长李树峰担纲学术主持,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副教授朱炯策展。在5月7日下午举行的《国色·九歌——王昆峰影像艺术展》开幕式上,多位业界专家对王昆峰的艺术创作表示肯定,并在随后的学术研讨会上从不同维度对其艺术成就进行了剖析。

  

  

  

  

  王昆峰于1952年出生,河南延津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王昆峰的摄影艺术创作一直关注生命哲学主题。本次展览展出的80幅作品是他40多年以洛阳牡丹为题材,以摄影的多媒介语言呈现牡丹不同阶段的风姿、傲骨和魂魄的探索成果。他试图通过花开花落的表象表达生命不息的意义,通过牡丹物象开掘万物的精神界境。《国色·九歌》展览正是作者以艺术的表达,召唤人们感受万物皆生、皆灵,花无论怒放或是凋谢,皆如同你我的生命,即便是坠入尘埃,仍原子般存在,风骨犹存,精神不朽。

  正如展览前言中所写,这是对生命意义最隆重的礼赞,是在中国人心目中代表性的花儿身上体现中华美学精神的一项具体实践。

  王昆峰镜头中的牡丹,是展示中国精神、中国气派的重要艺术载体,更是传播城市形象的独特媒介。他的牡丹摄影作品先后在多个摄影节活动中展出,在近百家媒体发表,在中国摄影出版社等出版有多部画册,曾获中国摄协主办的“郎静山杯”中国新画意摄影双年展优秀展览等荣誉,受到多位业界专家的专论好评。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北京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