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曾成钢:将“上海美专”旧址改建为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博物馆

曾成钢:将“上海美专”旧址改建为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博物馆
2021年03月07日 15:42 新浪网 作者 北京青年报

  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参加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接受新华网专访。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简称“上海美专”)是中国近现代第一所专业的高等艺术学校。它是中国百年艺术教育的缩影和见证,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将“上海美专”旧址改建为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博物馆,是曾成钢今年两会的关注点。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简称“上海美专”)是中国近现代第一所专业的高等艺术学校。它是中国百年艺术教育的缩影和见证,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将“上海美专”旧址改建为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博物馆,是曾成钢今年两会的关注点。 

  “1922年著名画家刘海粟先生多方筹款在上海始办学堂,历经十载,其间几易其址并不断扩展规模,顺昌路校址的完工标志着学校的建设成型。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上海美专’并入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在历史沧桑的转变中,学校旧址顺昌路556—566号,现如今已经成为民居,临街房间被改造成为商铺;其现状处于多方杂处,管理不善的状态,主楼建筑亟待保护、修缮与开发。”曾成钢介绍。

  为了更好地保护“上海美专”旧址,经多次调研并广泛听取各界人士的意见, 曾成钢建议将“上海美专”旧址改建为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博物馆。原因如下:

  第一、保护传统,弘扬价值。“上海美专”掀开了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第一页,它的成立标志着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新型学校的诞生,其先进的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优秀艺术家,朱屺瞻、唐云、关良、王个簃等先后在此执教,潘玉良、徐悲鸿、李可染、程十发、来楚生、赵丹等毕业于此。弘扬“上海美专”的价值,目的在于加强对传统的感知力,链接历史与今天的内在基因,让今日之文化有本可溯有根可寻。

  第二、“上海美专”旧址在向博物馆的转化过程中,具备先天的优势和可行性。在近代一众美术院校中,“上海美专”办学持续时间最长,学制最为完整,也是唯一一个校址得以完整保存的学校。当时的治学理念和精神导向,如蔡元培所题的“宏约深美”,于右任所提的“新兴艺术策源地”等,也与学校旧址建筑一同被保留下来,成为重要的历史记忆和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理念对海派文化的传播和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样的文脉遗产在国内更是独一无二。

  第三、近年来,先后有画家家属、政协委员、文化界和学术界人士呼吁保住“上海美专”旧址,“留住中国美术界之根”。将“上海美专”旧址统一收回集中管理,改造成为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博物馆,是基于“研究阐发、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复兴文化”的实际考量,微观层面上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和研究,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实际回应。以此提升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觉、建立文化自信,更好地服务于新时期的文化建设。

  曾成钢认为,将学校旧址改造成为博物馆,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即文化复兴——传承近现代美术教育的传统;记忆识别——近现代文化的记忆体验;资源转化——多方合作拓展新时期文化的创新发展。

  在具体操作上,可做如下参考:

  第一、政府协调并安置现有住户,对建筑进行合理有效的修缮,尽可能恢复“上海美专”时期旧貌。该建筑目前是上海市“黄浦区文物保护点”,建议提高其保护等级,在法理上得到应有的重视与保护。

  第二、院馆合作,探索办馆新模式。博物馆可与上海美术学院等文化机构合作探索共建新模式,依托高校的专业和平台优势,进行陈列展览和大众教育;规划定位国家级智库,建立如“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全方位实现知识生产与记忆体验的公共文化职能。

  第三、 以点带面,建立历史文化街区。在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博物馆的基础上,通过政府与市场的合力,复原历史风貌,打造文化艺术街区,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实现文化资源向社会发展的转化。

  文/新华网记者 袁思陶 邢贺扬

  编辑/崔巍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