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奈良》是一块抹茶蛋糕 甜蜜又有些许苦涩

《又见奈良》是一块抹茶蛋糕 甜蜜又有些许苦涩
2021年03月28日 11:42 新浪网 作者 北京青年报

  多国合拍的《波斯语课》和在奈良取景的《又见奈良》等文艺电影本月上映,躲开了春节商业大片的绞杀。《波斯语课》通过直面战争残酷、人性和对生命的渴望赢得观众;同样涉及战争,《又见奈良》中的战争作为背景存在,关注的是战争带来的后果。导演鹏飞处理严肃甚至沉重题材时有意克制,并加入轻松幽默,这也是他从上一部反映留守儿童的电影《米花之味》形成的风格。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为巩固对我国东北的统治,从日本农村迁来农民,并美其名曰“开拓团”。这些在日本国内处于底层的农民,从中国人处强占或廉价收购土地,并雇佣中国人耕作,对他们进行奴役。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开拓团”成员纷纷回国,许多他们的后代被留在中国,成为日本遗孤。我国人民以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善良抚养了这些孩子。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有遗孤开始回国寻亲。通过血缘认定,日本政府为这些人提供了永久身份。至今经认定的日本遗孤有两千多人,他们中年龄最小的回到日本时也已人到中年,普遍不会讲日语,还有很多人在东北务农为生,缺少必要的劳动技能。他们在日本的亲人,或对遗孤本身没有感情,或害怕他们参与分配家产,或本身就是农民后代,囿于自身阶层能力有限,并不都能为遗孤提供很好的帮助。因此,回到日本的遗孤大多生活状况并不好。

  本片开始利用一段简笔手绘风格的动画交代了遗孤问题的背景,以及遗孤陈丽华被中国人收养的情况。动画最后定格在1994年陈丽华返日寻亲。对于遗孤这个小众题材,动画的作用必要而巧妙,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历史厚重感和战争的残酷性,略显轻飘。

  在酒馆打工的小泽遇到日本老人吉泽。吉泽说小泽长得像自己的女儿,又说小泽口音奇怪,问小泽是哪里人,小泽说,我是日本人。其实小泽是二代遗孤,父亲是日本遗孤,母亲是中国人。而小泽“我是日本人”的回答,正是遗孤普遍面临的困境和尴尬。她有日本身份,但她在前男友家人那里就是外国人,是不能继续交往的理由。她本人也没有真正融入日本生活,虽然能交流,还要到补习学校去学习日语,了解三味弦是一种日本传统乐器。小泽还是一个年轻而有学习能力的人,可想中年回到日本的一代遗孤压力和困难更大。

  吴彦姝饰演的陈奶奶来日本寻找回到日本后渐渐断了联系的养女、日本遗孤陈丽华。助她寻亲的小泽带她去打过工的饭店吃饭,说的很热闹,不过是吃一碗面,小泽还要强调店里会送小菜。这大概是中国人习惯的报喜不报忧,总愿意在长辈面前展示好的一面,小泽如此,陈丽华又何尝不是如此。吉泽愿意帮忙找人,是将对女儿的思念投射到小泽身上,听小泽读陈丽华写给陈奶奶的信,代替总也等不到的女儿的信。

  随着寻亲过程有了进展,陈丽华在日本的生活脉络逐渐清晰,遗孤们在日本的生活状况也丰满起来——

  遗孤协会会长不接日语电话,因为听不懂还要浪费钱,只是跟小泽说了几分钟话,就被老板呵斥。搬到山里务农的一对遗孤夫妇,为小泽等三人包饺子,表演样板戏,滑稽的情节背后是身份认同的拧巴。陈丽华曾经的朋友、寺院管理员,1945年从中国回到日本,虽然没有成为遗孤,却在回来的路上生病导致聋哑。陈丽华的前房东兼前老板,讲述了陈丽华交不出房租只能在店里打工又不会说日语的过往,而店里丢东西第一个被怀疑的就是她。

  返回奈良路上算全片最好的一场戏。吉泽问小泽为什么不选择回中国,小泽还来不及作答,陈丽华已死的消息传来。寻亲失败的陈丽华已不能在日本待下去,幸亏得到一个律师帮助才取得日本身份,并用律师的姓氏做姓,用中国养母的名字“明”为名,为自己取名上村明子。陈丽华用这种方式完成了她对日本的融入和对母亲的怀念。

  镜头中小泽一直在哭泣。冒着被开除的风险,多次翘班找人最终无果,她是为此哭泣吗,还是惋惜在后座沉沉睡去的陈奶奶无法找到女儿,或是陈丽华的故事这时才真正触动了她的心绪。她与这个国度的关系又是什么?直到剧终小泽也没有回答为什么留在日本。

  如果片子在此戛然而止,不失为好的处理,但导演安排了更多。三人在人群中穿梭,灯笼、鼓声、音乐,强烈的日本文化符号和三个不和谐的闯入者,特别是最后在邓丽君《Goodbye My Love》的歌声中三人渐趋一致的步调,确实非常独到。但放到整个片子里,使由陈丽华之死带来的可能的更深的思考削弱了,而且即便如此也无法改变观众对陈丽华已死的认定。

  不论对剧情设计如何看待,剧中演员的表演都可圈可点。英泽和鹏飞多次合作,她的气质与导演调性特别契合,虽不会日语,用日语完成表演而无生硬之感。吴彦姝很好地诠释了一个隐忍、坚毅、思女心切又不失幽默感的老人。在她与导演鹏飞扮演的肉铺伙计靠模拟各种动物叫声确认肉种的一场戏,让观者会心一笑,又为老人在异国的落寂而酸楚。

  日本遗孤约两千多人,在人口过亿的日本只是汪洋中的一滴水,本片借此反映出的亲情疏离、独居老人、高度资本化下人的生存困局,才是更有普遍性的问题。亲情与爱是否能抵消和战胜这种困局,更可引发思考。相比同样描写亲情的《你好,李焕英》中纯粹浓烈的亲情,《又见奈良》更像春节档丰腴大餐后一块清爽的抹茶蛋糕,甜美又有些许苦涩,而奈良秀美沉静的风景正是品尝这块蛋糕的最佳所在。

  文/辛酉生 编辑/于静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寻亲又见奈良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