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西安门大街“卸妆”式改造提升基本完成

西安门大街“卸妆”式改造提升基本完成
2021年06月25日 10:40 新浪网 作者 北京青年报

  便道上的停车桩“卸”去了长期占据空间的私家车;沿街店铺从百余家减至几十家;以红楼公共藏书楼为首的建筑群也已“卸”下曾经的灰浆,露出了原本的红砖外立面……6月25日,西城区宣布,西安门大街首期改造提升基本完成,这条曾经的北京皇城主干道上,传统四合院建筑风格、民国时期、建国后各个时期的建筑纷纷亮出本来面目,开始以多元交融、庄重沉稳的气质扮靓着首都核心区。

  东起府右街,西至西四南大街,全长800米的西安门大街,直通中央政务区的道路,曾一直被两头堵的交通死结困扰着。东段街口就是知名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儿童医院),“由于就医人数较多,这里的拥堵、人车混行、机动车占道情况由来已久。特别是东段北侧的非机动车道,几乎堵满了机动车,给骑行人群造成不小的安全隐患。”西安门大街改造提升项目部现场负责人周炜表示。

  同时,相比于东段的“动态”拥堵,西安门大街西段的交通问题则是“静态”的。缺乏停车资源,让相对开阔的便道和路面两侧成了停车场。白天,周边单位机动车早早“占位”。傍晚,周边居民的私家车又按时“归巢”。晚上八点一过,西安门大街西段单侧停放两排机动车的场面屡见不鲜。加之位于西段的便民超市,让这里的“肠梗阻”更加严重。

  于是,在今年四月底,对西安门大街启动的“卸妆”改造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交通堵点。为此,西城区创新工作机制,以属地街道为牵头单位,吹哨召集区住建委、交通委、规自分局、商务委等24家单位。通过定期调度和协同行动,给项目插上“翅膀”。提升伊始,什刹海街道办事处主任毕军东“吹哨”吹得最多的就是区交通委和城管委。

  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截至5月20日,大街两侧便道上重新梳理了183个挡车桩。香槟色的栏杆划分出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界限。曾经拥堵不堪的东段路口及医院周边路口也将安装监控摄像头。

  在西段,20多个路侧车位已经施划完毕。针对共享单车的电子围栏也已各就各位。杂乱无序的车辆终于被“卸”了下去。

  交通问题得以初步理顺,西安门大街又同步启动了建筑立面的修缮。

  西安门大街改造的总规划师丁奇说:“西安门大街从元代始建,每个时期都有历史痕迹留下,对于老街风貌的改造要保护历史建筑的真实信息,保留城市发展不同时期的历史印记”。丁奇首先将目光锁定在西四路口的红楼公共藏书楼。“藏书楼原来的灰墙面都是喷涂过的,掩盖了建筑原有的墙面肌理。”据史琦介绍,红楼公共藏书楼前身为红楼电影院,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曾是北京市第一家宽荧幕立体影院、第一家“无障碍影院”。

  “我们的提升思路是最小干预,最大程度还原建筑原貌。也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去掉表面灰浆,露出本色。”史琦说。

  然而,想要“卸妆”并非易事。打磨浅了卸不掉,深了又恐伤筋动骨。施工过程中,史琦和30多位工人师傅逐渐觅得要领:砖面打磨一毫米,砖缝打磨不超过三毫米。一个多月后,400多平方米的墙面打磨完毕,露出了旧有的红砖墙。仔细观察,红砖砖面依稀可见具有时代感的标语、口号字样。

  与此同时,西安门大街141号的一处清末风格的小院也露出了曾经的券门。卸下的,是曾经贴在表面的釉和杂乱的电箱电线。这座砖雕门楼的匾额出自大书法家沈尹默先生的手笔,露出真容的斑驳砖拱券仿佛在诉说着世纪的沧桑变迁。

  毕军东表示,西安门大街的改造提升,就是要通过“卸妆”达到尊重历史、保护传统,在局部空间展现什刹海多元文化,使街区成为开放的城市建筑博物馆。下一步,西安门大街还将对提升后的沿街商铺业态进行调整、增加林荫慢行和健步悦骑功能。西安门大街是一条文化有展示、建筑可阅读、街区能漫步、城市有温度的大街,将为市民提供更加通畅舒适的生活和出行环境。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解丽

  编辑/谭卫平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机动车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