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只灯泡打造“夜上海”《1921》发布摄影指导曹郁特辑

1万只灯泡打造“夜上海”《1921》发布摄影指导曹郁特辑
2021年06月30日 15:21 新浪网 作者 北京青年报

  由黄建新监制兼导演,郑大圣联合导演的庆祝建党100周年重点影片《1921》将于7月1日公映,预售现已开启。6月30日,片方发布“诗意的主旋律——曹郁特辑”,特辑聚焦影片的摄影指导、著名摄影师曹郁,全方位呈现了他在拍摄《1921》时的良苦用心。

  特辑一开始,曹郁阐述了个人对《1921》影像的理解,“我觉得在当时,党的成立是一个很有激情的事,你看完电影的影像,你会觉得它很年轻,它跟观众、跟现在的人没有什么距离感,你会觉得它和你很近,观众可以完全投入到这种影像的感觉中去”。因此在为《1921》做影像设计时,他定位了影片影像风格是“有现代绘画的那种感觉,它审美的目的就是要更现代”。

  作为一部讲述“建党故事”的影片,《1921》始终坚持在还原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对影片叙事和影像表达进行创新,叙事上的创新由导演黄建新和郑大圣掌控,而影像上的创新重担便落在了曹郁身上。特辑中,导演黄建新表示《1921》对影像的要求很高,无论是对电影质感的表现,还是人物肖像以及色彩的呈现,都需要一个“懂戏的摄影师”,而曹郁正是兼备了以上特质。

  《1921》在摄影风格上,选择了诗意且现代的风格来凸显青春质感,无论是毛泽东背着包袱,立于电车车头,迎着朝阳充满憧憬的模样,还是李达于屋顶仰头呐喊的情景,都诗意满满,更斗志昂扬,令人热血澎湃。将沉重的历史拍出浪漫的诗意,用充沛的镜头语言呈现人物澎湃的内心——在曹郁的镜头下,《1921》全片展示出绚丽的风格色调,不仅符合现在年轻人的语境和审美,也让影片更激情、更诗意、更现代化,更富有鲜活的时代气质。

  另一方面,为了让观众“接近历史”,曹郁也身体力行,在演员表演情绪达到高潮时,扛着摄影机就冲进了表演现场,抓拍演员特写。黄建新导演说:“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摄影师,我们特别细微的镜头,曹郁自己(扛着摄影机)就上去了,摄影师必须到了一定的造诣,才会有这么准确的下意识。”

  曹郁对光的要求、利用接近完美,苛刻得近乎“变态”。他希望现场的光尽可能接近自然光,在他眼里,光是“活”的。在拍摄一场黄轩在屋顶振臂高呼的戏时,需要很好的太阳光,可惜当时整天都是阴天,即便灯光师在现场空中布置了诸多模仿太阳光的灯,但是曹郁还是不满意,直到他看到远处地平线开始放晴,有太阳光露出,便抢在短短20分钟,将这场戏拍摄完成。“我本身的风格希望可以很诗意很绚丽,但是我希望它是自然。”

  除此之外,他对灯光的极限追求,在布置上海街景时也展露无遗。上世纪20年代的上海被誉为“东方明珠”,为了复原100年前的上海夜景,他和灯光组、道具组等工作人员购置了一万只灯泡,将横店一条街道的招牌铺满,一个一个地固定灯泡,打造出绚丽“夜上海”风光。

  毛泽东的扮演者王仁君表示,能和这么优秀、专业的团队合作特别有幸福感。在一场拍摄他和周也一起看烟花的戏时,曹郁采用了国际上最为先进的现场同步调光技术,这是国内第一次在灯光上采用这一技术,王仁君兴奋地表示:“据说当时用的那个灯光,是世界上非常先进的组合灯阵,打出了烟花非常绚烂的感觉,它一亮的时候,我和周也完全沉浸在现场,黄导看见就说,这个东西用对了。”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乔颖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夜上海曹郁1921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