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平里的志愿军遗骸,讲述了怎样的悲壮往事?

砥平里的志愿军遗骸,讲述了怎样的悲壮往事?
2023年11月24日 10:42 新浪网 作者 北京交通广播

  11月23日,第十批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的遗骸会从韩国启程回国,埋骨他乡70年的25位英雄,终于可以回归故里。

  1989年的5月12日,当时还没有建交的中韩两国,在联合国的协助下,也进行过一次烈士遗骸的交接。韩国政府在板门店将19具志愿军烈士遗骸移交给了中国驻朝鲜大使馆,这批遗骨后来被安葬在了位于朝鲜开城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里。

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关于这批遗骸的发现,还有这么个故事:那是在1989年的春天,一个美国历史学家访问韩国,他是来收集与朝鲜战争相关的史料的。为此,他走访了三八线附近的许多战场遗址。在途径一个名叫砥平里的小村庄时,他在当地人的指引下,发掘出了19位中国志愿军士兵的遗骸。

  这批遗骸后来由韩国政府妥善收殓,就是刚才提到的,被移交给中国驻朝鲜大使馆的那一批。然而让人好奇的是:砥平里只是三八线南边、北纬37度线附近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距离韩国的首都首尔有80公里。为什么这么多志愿军烈士的遗骸会出现在那里?70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中,那里究竟又发生了什么呢?本期《1039听天下》带您走进这段历史。

  战况危急 摇人来支援

  咱们的故事,要从1950年开始讲起。

  就在这一年的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在之后的短短3个月里,先后爆发了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战役。

  到了1951年的1月,中朝联军已经成功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赶回了三八线以南,甚至已经占领了韩国的首都汉城——现在已经叫首尔。

  当时,美国国内开始爆发争论:要不要彻底退出朝鲜半岛呢?说实话,美国当年要是真撤出了,那韩国这个国家怕是就要从地球上消失了。不过,争论到最后,美国人还是决定:不放弃韩国,转而加大在朝鲜半岛的兵力投入。

  于是,他们一方面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号称要商讨一个停火方案,另一方面则是加紧征兵备战,特别是抽调那些参加过二战的老兵,补充到朝鲜战场上。

  那么志愿军那边呢?说实话,当时的志愿军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入朝作战3个月以来,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战果,但是前线部队已经比较疲惫,后勤补给线路也被拉长,加上美国使用飞机持续轰炸我们的补给线,前线的兵力补充和物资供应都出现了困难。

  在这样的背景下,抗美援朝的第四次战役打响了。

  和前三次战役不同的是,这一回进攻方变成了美国人,志愿军方面处于防守态势。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李奇微,调集了23万人的军队,沿汉江一线向志愿军发起了全面进攻,攻击的重点就是志愿军防守下的汉城。

  为了拿下汉城,美国人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持续不断地轰炸志愿军的阵地,成千上万吨的高爆弹、燃烧弹和照明弹,落到了志愿军将士的头上。

  您要知道,当时防守汉城的志愿军50军和38军,都是我们的王牌部队,战斗力在全军都是数一数二的。可是在持续轰炸下,部队损失非常严重,有些阵地甚至是全体牺牲。

  担任志愿军总司令的彭德怀急坏了,因为照这么打下去,怕是整个阵线都要崩溃了,怎么办?

  情急之下,彭德怀抓起电话,先后打给了两个人,一个是负责西线汉城防御的志愿军副司令韩先楚,彭德怀的命令很明确,就是要求韩先楚死守汉城。

  另一个电话,则是打给负责汉江东线进攻的志愿军副司令邓华,彭德怀要求他率领中朝联军的4个军,迅速从东线发起攻击,粉碎敌人的进攻态势,缓解汉城方面的防守压力。

邓华

  可面对着这个命令,邓华感到非常为难,为什么?因为在此之前,东线进攻的部队因为长期作战非常疲惫,刚刚被撤往后方休整,此时距离前线最近的部队也有100多公里。然而命令不等人,说走咱就走!

  要说志愿军的执行力还是强,彭德怀给邓华的命令是2月11日前务必发起反击,可到了2月9日,邓华就已经率领4个军赶到了前线,算是超额完成了任务,接下来,就要看他怎么发起对敌人的反击了。

  艰难抉择 首战全胜

  东线的反击即将打响,然而在攻击目标的选择上,志愿军内部却产生了分歧,两个目标究竟要先打哪一个?彭德怀又该如何抉择?

  当时,摆在邓华面前的目标有两个,一个是位于阵线东端的横城,那里驻扎着韩国军队的两个师,另一个则是砥平里,这里位于横城与汉城之间,那驻扎着美国第二师的23团和一个法国营。

  您没看错,这里确实有个法国营,参加朝鲜战争的毕竟是联合国军,法国作为联合国成员,自然也就派了一个营过来做做样子,原本就是想做做后勤镀镀金,没想到之前美国人撤得太快,后勤部队硬是成了前线尖兵。

  扯远了,面对这两个目标,邓华的建议是先打横城,他的理由是:横城的侧面已经空了,很容易形成围歼战,而且横城的敌人多,我军的传统就是杀伤敌人有生力量。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韩先楚却提出了截然相反的建议,他希望邓华先攻击砥平里,理由是,这里是全线的关键点,一旦拿下砥平里,就可以把进攻汉城的美军的侧翼暴露出来,缓解汉城的压力,另外,也可以切断横城敌人与汉城的联系。

  难题交到了彭德怀的手里,一向遇事果断的他这一次也陷入了犹豫,说实话,两个目标各有利弊,先进攻哪一个都有道理,犹豫不决之下,他给两位爱将都发去了电报,再次征求他们的意见。

彭德怀与陈赓(左)邓华(右)

  很快,回电来了,邓华的回电是:要先打横城,因为可以有把握地大量歼敌,如果先打砥平里,东西线敌军往后一缩,我军又追不上,还是个击溃战。

  韩先楚的回电则是:要先打砥平里,如此可以一举拿下关系战役全局的枢纽。

  收到这样两封回电,让彭德怀更加犹豫,他一直思考到了深夜,甚至多次改变自己的想法,说实话,对于彭德怀来说,这样的艰难抉择还真是不多见。

  时间转眼来到了2月9日清晨,一夜未睡的彭德怀最终给邓华发电报,强调两个目标各自的利弊,最后让邓华自己决定,毕竟你是一线的指挥官。

  邓华很快发来了回电,上面只有两个字“横城”。彭德怀批准了这个方案,同时又给毛主席发电报,做最后的请示,毛主席很快回电:“布置甚好。”优先攻打横城的方案,就这么决定了下来。

  2月11日,横城反击战打响,志愿军9个师近10万人,对守卫横城的2万敌人发起进攻。志愿军这一次可谓是牛刀杀鸡,不光集中了优势兵力,还调来了各种火炮近700门,外加近300具火箭筒。以人数占优、火力占优的方法进行攻击。

  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韩国军队第八师的3个团被全歼。战斗打到2月13日凌晨,志愿军又歼灭了来救援的美国第二师一个营,外加美军和韩国军队的4个炮兵营。

  简短点说吧,这一仗里,志愿军一共歼灭敌人1.2万,俘虏了7800人,取得了一次极为辉煌的胜利。这一仗不仅让联合国军反击汉城的行动受到了阻碍,还迫使敌人在东线后撤了26公里,缓解了我们在汉江一线的防守压力。

  数次推拉 难敌美军

  横城反击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接下来的目标自然就是砥平里了。这一仗,我们还能胜得如此轻松吗? 

第四次战役横城反击战结束时双方态势图

  其实早在砥平里战斗打响前,美国人一度是想放弃这里的,理由很简单,他们觉得这里一定守不住。

  然而,消息报给了李奇微,他当时就火了,还发了句狠话:“谁敢放弃砥平里,我就毙了谁!”

  当时在砥平里前线指挥的,是美军第二师二十三的团长弗里曼上校。他接到了上级的死命令,只能硬着头皮开始在砥平里构筑工事。

  在这我们得说一句,弗里曼确实是个战场老手,他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优势,在砥平里修建了一圈直径1.6公里的环形防线,防线中央是36门各式火炮,还有20辆坦克。他还让人在志愿军可能进攻的道路上大量泼水,结成冰层减缓我军的前进速度。

  另一方面,李奇微也不是光动嘴让下面人死守,他给砥平里空投了足够10天使用的食品和弹药,还承诺会给这里提供足够的空中支援。总之一句话,现在的美国人,已经把砥平里这个小村庄,改造成了一座坚固的要塞,就等着志愿军前来了。

美军当时使用的1:50,000的军用地图:砥平里

  2月13日夜晚,志愿军第四十军119师,借着横城之战胜利的余威,率先对砥平里发起了攻击。然而从战斗打响那一刻起,志愿军的战士们就感觉到情况不对劲。怎么呢?

  先是情报出了问题,志愿军最初得到的情报说,砥平里只有少量守军,只修筑了最简单的步兵工事。可是在战斗打响以后,战士们才发现,砥平里不仅工事坚固,还有持续的火炮支援。

  另外,志愿军自身的指挥协调也出了问题,当时参加砥平里之战的部队,分属几个军,他们之间缺乏有效协调,又没有足够的通信手段,打起仗来只能各打各的,根本没法协同。

  时任42军连指导员的龙凤阳回忆说:我们那打掉了几个很好的战士,机枪手颜起浩,是湖北人,是辽西解放的,那我是真喜欢的,18岁就解放过来了,结果就在砥平里,联合国军进攻时就发现你的火力点,他部队撤回去,他就用坦克炮非要把你这炸得没有声音了,那他拉倒了。

  总之,战斗持续到了14日凌晨,志愿军扫清了砥平里外围的敌人,但是对弗里曼上校的环形防线发动了几次进攻,却始终都没能有突破。

  随着白天的来临,美国人的优势开始凸显,大量的飞机飞到了志愿军将士的头上,开始扔下成吨的炸弹。

砥平里的航拍照片

  说起来,参加砥平里之战的志愿军里,大部分都是第一批入朝的老兵,美国飞机见得多了,可就算是他们,也没见过这么多飞机。

  在被敌机轰炸了整整一个上午后,战士们惊讶地发现,砥平里的守敌居然开着坦克出来反击了!由于缺乏足够的重武器支援,志愿军将士们只能节节后撤,一度退到了攻击的发起点。

  好在,随着夜幕降临,敌人撤回了环形防线。然而,就在我军准备收回丢失的阵地时,美国飞机竟然再次出现,扔下了大批的照明弹,把整个阵地照得如同白昼一般。

  在敌人猛烈的火力威胁下,我军伤亡惨重,可即便如此,战士们依然英勇奋战,逐渐逼近了环形防线。可是就在此时,天再次亮了。而白天注定是属于美国人的,为了避免无畏的牺牲,我军不得不再次后撤,把一夜血战的结果拱手让出。

  到此时为止,砥平里之战已经进行了两夜,志愿军战士们虽然给予了敌人重大杀伤,却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能解决战斗。

美军防御阵地火力布置方案

  与此同时,美军的支援部队开始逼近了。2月15日,在李奇微的严令下,美国骑兵第一师第五团的23辆坦克和160多名步兵,对砥平里发起了救援行动。

  时任第42师作战参谋马声儒回忆说:“当时378团这个打得非常英勇顽强,这个敌人坦克投几辆给炸掉了之后,步兵都打掉了,后来我们的战士就爬到敌人那个坦克上敲他那个坦克那个盖,想要把手榴弹往里打,一共40多辆坦克,打掉了10多辆,剩下的都冲到砥平里里面去了。

  虽然在志愿军的重重阻击下,美军支援部队损失惨重,可即便如此还是有10辆坦克冲进了环形防线,这个举动,让守卫砥平里的美军士气大振。在志愿军方面,则已经开始出现弹药补给不足的情况。

  为了避免更大的伤亡,经过上级批准,志愿军于2月15日傍晚停止了进攻,撤出战斗向北转移,砥平里之战最终以我军的失利而告终。

  战场失利 改变历史

  如果能够拿下砥平里,志愿军就能够在汉江南岸打开一个豁口,从后面迂回包抄敌人,粉碎美军的反攻计划。可由于砥平里没能拿下,这个最初的构想自然也就不能实现了。

  与此同时,为了保存有生力量,志愿军不得不放弃了韩国首都汉城,开始向三八线后撤。

战斗中的志愿军战士

  在这个过程中,志愿军且战且退,在保存自身实力的同时,不断骚扰杀伤敌人,最终回到三八线以北重新集结,为后续再次反攻朝鲜南部积蓄了力量。

  另一方面,守住砥平里的联合国军,觉得自己终于长了一回脸,在美国的军史里,他们直接把砥平里之战称作是抵挡中国军队进攻的转折点。

  至于韩国人呢,那就更夸张了,《韩国战争史》里是这么写的:“砥平里战斗,是美军同中国军队作战中在战术上取得的第一个成功战例,也可以说是‘第二仁川’。

  看看,他们都把这一仗跟麦克阿瑟的仁川登陆放在一起了,您说是不是挺夸张的?

  不可否认,砥平里一战失败的影响是巨大的,没能守住汉城、赶走美军还在其次,最主要的是,敌人发现了志愿军最大的弱点,那就是重武器装备不足,补给线脆弱,即便穿插突破,也因为缺乏机动装备而难以实现那种大纵深攻击。

  在此之后,敌人多次凭借自身的武器装备优势,对我们的志愿军部队进行打击,在面临我军迂回包围时,也开始敢于固守据点等待救援了。

  另外,他们还出动大量飞机,疯狂攻击我军的补给线。这一套战法在后来的战斗中,确实给我们的志愿军战士,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在砥平里战斗失利后,作为一线指挥官的邓华做了深刻的检讨,他总结了自己的错误,承认对敌人的预判失误,加上自身补给不足以及各部队间协作不够,最终没能拿下砥平里,作为前线的指挥官,邓华承担了全部战斗失利的责任,展现出了一位将军应有的担当。

  那么,我们事后诸葛亮一下,如果当初邓华不是先去进攻横城,而是优先进攻砥平里,战争的走势是不是就不一样了呢?

  我个人感觉,这也很难说,就如同当时的指挥官们很难抉择一样,即便我们事后复盘,也要承认,横城和砥平里两个目标,真的是各有利弊。

  我们不妨假设,如果当初邓华先去进攻砥平里,由于美国人已经意识到了砥平里的重要性,是否能够轻松拿下尚且存疑,即便拿下了,美军也一定会对这里进行疯狂反攻。毕竟砥平里就如同插入美军战线上的一颗钉子,敌人必然是要拔掉方才能够安心的,到了那个时候,邓华就要面对美军、横城韩国军队的两线夹击,到那时想要全身而退,怕是都很难了。

  不管怎么说吧,历史毕竟是不能假设的。砥平里之战后,中朝军队开始进入了全线防御态势,这一仗也就此成为了抗美援朝战争中,许多老将心中永远的痛。

  坊间有个说法是,原志愿军39军军长吴信泉中将听说了砥平里发现了19具志愿军遗骸的事后,白发苍苍的他泪流满面,这其中或许有对战斗失利的不甘,但更多的应该也是对自己麾下那些牺牲于此地的将士们的深切思念吧。

  山河已无恙,英雄归故乡

  致敬志愿军忠烈,祖国不会忘记!

  内容来源:1039听天下

  编辑:北城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北京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